APP下载

司马相如:辞赋的大宗师,李白的偶像

2017-04-25洪烛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汉赋司马相如唐玄宗

洪烛

屈原之后,李白之前,中国的文学史还出过司马相如。他们都是引领一个大时代之风范的标志性人物。屈原使楚辞得以和诗经共领风骚,李白构成唐诗的巅峰,司马相如同样不简单,是汉赋的奠基者。两汉四百年的赋坛,最引以为骄傲的还是司马相如这面大旗。

与屈原、李白相比,司马相如同样写出了足以开宗立派的创新之作,对中国古代文体的演变与发展作出不可或缺的贡献,而且他人生的传奇性也并不逊色。

如果说屈原作为中国第一位大诗人的形象具有顶天立地的神性,李白身上不乏借助诗酒超凡脱俗的仙气,司马相如可能更现实也更世俗化一些,以文艺青年的身份出道,横溢的才情却震撼朝野,加上又有与卓文君当垆卖酒的艳史在民间广泛流传,因而堪称中国古代第一大风流才子。

至少,他是第一个因为创造了爱情传奇而受到历代老百姓追捧的大文人。他的人生,他的心路历程和情路历程,也是他无形的作品,是他作品的背景或作品的一部分。

司马相如因辞赋而一举成名天下闻,进入了汉帝国的上层建筑。即使他后来被边缘化,那也是相对于政治核心圈而言的。他仍然是文艺圈的风流人物,一落笔就能产生轰动效应。

同样,辞赋这一文体也因而进入新时代,汉赋构成中国文学史上一大奇峰。

《西京杂记》卷三:“司马长卿赋,时人皆称典而丽。虽诗人之作不能加也。扬子云曰: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其神化所至邪。子云学相如为赋而弗逮,故雅服焉。长安有庆虬之,亦善为赋,尝为清思赋,时人不之贵也,乃托以相如所作,遂大见重于世。”读这段文字我想到了什么?首先,“诗人之作不能加也”,这评价够高的,拿《诗经》的作者们跟再领风骚的司马相如来比较,等于承认司马相如引领的汉赋已有了与《诗经》相提并论的价值。其次,司马相如之于汉赋绝对具有开宗立派的奠基人地位,效仿者众,即使“二号人物”扬子云(扬雄),也是靠学习司马相如起家的,并且很难做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就是说司马相如赋在汉代,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连扬雄都心服口服,他称赞“长卿赋不似从人间来”,让我联想到后来杜甫对李白的敬仰:“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杜甫还曾为李白的怀才不遇打抱不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与李白的不幸遭遇相比照,司马相如绝对属于幸运儿:有生之年已是文学界的顶级名牌,不仅有人千金求赋,甚至模仿者冒名顶姓伪托相如之作,也能借助其名人效应而被争相抢购、流传于世,同样一篇文章,境遇天壤之别。也就是说,司马相如实现了诗人作家最梦寐以求而又最难得的理想:不仅死后拥有千秋万岁名,而且生前也一点不寂寞。他创造的这一纪录,后世越来越难以打破。

尤其李白,对司马相如是无比羡慕的。李白五岁时,父亲教他诵读司马相如辞赋,为之树立了崇拜的偶像:“经商可致富,但诗文比经商更有意义,能留下永恒的精神财富。我希望你将来能像司马相如一样,成为文化名人。那比像你爹这样只是做个商人要活得值。”李白在《秋于敬亭送侄湍游庐山序》中承认:“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

李白十岁开始作赋。《李太白全集》,开卷第一篇就是《大鹏赋》。没多久,李白就不仅仅满足于向司马相如学习了,更把司马相如作为赶超的对象。“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这是李白在《赠张相镐》诗中流露的“野心”。李白诗文十六处提及司马相如。

李白同时代就有人看出他在跟司马相如暗自“较劲”,常将其与司马相如比较。益州长史苏翅,为青年李白打气:“此子天才英丽,下笔不休,虽风力未成,且见专车之骨,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也。”意思是说:李白,加油,向司马相如看齐。

开元十五年(727年),二十七岁的李白游遍东南半壁江山,乘舟溯长江西上,踏访湖北湖南,为什么转了这么大一个弯?就因为少年时读《子虚赋》,总想一探云梦大泽之虚实:司马相如笔下的人间仙境,在现实中究竟美到什么程度?

李白四十二岁时,受贺知章举荐而接到唐玄宗诏书,狂喜之中除了写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还一定想到司马相如因《子虚赋》被汉武帝下旨征召的情景。

等李白到了长安,接见他的是唐玄宗而非汉武帝,可他仍然觉得自己成功地复制了司马相如的成功。李白奉诏入宫,原本跟司马相如一样梦想做帝王师的,辅佑唐玄宗治国平天下,最好能靠自己的锦囊妙计把唐朝版图再扩大一圈儿。他理想中与唐玄宗的关系,比司马相如与汉武帝要进一步,甚至比东方朔与汉武帝的关系还更上一层楼。

可事实是:司马相如曾经的失落,也在李白身上重演了一遍。唐玄宗安排给李白的,尽是些该弄臣干的事情。充其量算是给帝王做了一回家庭教师,而且仅仅是文学艺术类的师傅,跟李白想实现的政治抱负相差太远。唐玄宗尊敬李白的方式,简直跟汉武帝对待司马相如同出一辙:是把这个大文学家给养起来,不是用来在工作上帮忙的,而是在业余生活上用来“帮闲”的。直到遭遇“赐金放还”而“下岗”,比司马相如被汉武帝撤职好听点,却强不到哪里。宫庭的大门无情地对诗仙关上了。

同样是为了梦想经历蜀道难,同样是鲤鱼跳龙门,同样是跳进去又被赶出来,司马相如好歹还等到官复原职的那一天,李白则只能永远淡忘于江湖了。

从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杜牧、有井水处皆有柳词的柳永、在沈园给唐婉写下《钗头凤》的陆游,到点秋香三笑的唐伯虎,乃至先后与林徽因、陆小曼分享过人间三月天的徐志摩,等等等等,即使不能说是司马相如的徒子徒孙,但都是这种风流才子精神的传人。

司马相如因为汉赋而进入庙堂,有井水处也同样有他的传说。这也是他从枚乘、扬雄、班固等一批汉赋大家中脱颖而出,美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原因。他以《子虛赋》《上林赋》《长门赋》等华章奠定了文学史地位,又无意识地因情史而丰富了才子的形象及人格魅力,自然比许多纯粹以作品留存世间的文人要更有体温一些。

文学史展示的是司马相如作为汉赋奠基人的这一面,民间野史展现的是司马相如才子加情种的那一面,其实,司马相如还有更多的侧面。他算得上是千面文人。

譬如,他也是有雄心的,有政治上的报负,渴望自己十年磨一剑学得的文武艺能在治国平天下中实现价值,并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经典文人或经典情人。清词丽句,风花雪月,在其理想的人生中,不过是一些花边。可命运对此却另有看法、另有安排:司马相如最想做的建功立业的人生大梦总是海市蜃楼,反而是他在文学上和情感上的美梦,却成真了,得到历朝历代读者乃至大众的承认。

猜你喜欢

汉赋司马相如唐玄宗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唐玄宗端午宴群臣赐诗探得『神』字》
“壮夫不为”与“不讽则劝”——扬雄对汉赋理论的改造与两汉之际文学批评思想的定型
钓得「金龟女」
钓得“金龟女”
唐玄宗缘何对安禄山深信不疑
“既菩其始,当慎其终”——唐玄宗晚年思想的蜕变和“安史之乱”
唐玄宗年间宫女游艺考
一篇汉赋一座城
汉赋对水象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