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
2017-04-25
作者:埃曼努埃尔·吉贝尔(Emmanuel Guibert,编绘)迪迪埃·勒费伍尔(Frédéric Lemercier,摄/口述)
弗雷德里克·勒梅西埃(Didier Lefèvre,绘)
译者:余轶
出版: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6年10月
【评委评语】
在国内阿富汗战争相关呈现相当阙如的背景下,这本来自于亲历者的现场影像与口述以充满质感的细节为我们编织出了战争残酷、挣扎、无奈和变化莫测的全景观照。同时,摄影与漫画、文字的联袂主演既造就了一部迭宕起伏的复调小说,又展示出摄影作为一种表达语言在书籍这种传统载体里的新鲜可能。平实朴素的译笔,使文字的旁白成为惊险视觉的极佳注脚,亦使中国读者由此站在了真实的战场前面,看到一场遥远战争背后蕴藏的与我们息息相通并十分切近的人性命题。
—李楠
这本书记录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冷战时期苏联武装侵略阿富汗的背景下。为了巩固社会主义阵营,对抗大洋彼岸的劲敌,同时获取波斯湾丰富的石油资源,苏联于1979 年发动了侵略阿富汗的战争。阿富汗民族抵抗力量,也就是书中所说的“圣战士”们,奋起反抗。在故事所发生的1986 年,战火已经在这个原本美丽的国度里燃烧了七载,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战场上的死亡人数高达十几万。
在这样的环境下,无国界医生(MSF,Médécins Sans Frontière)作为全球最大的非政府医疗团体,本着人道主义理念和救死扶伤的医德,冒着战火,深入阿富汗腹地,开展了不分国籍、不分种族的无歧视救援。故事的主人翁和讲述人—迪迪埃·勒费伍尔作为一名随行摄影师,加入到MSF 的队伍中来,用镜头记录了一次战地医疗救援行动的始终。
翻开这本书,您会发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并不明朗的色调。黑白色的照片和以棕褐色为主调的漫画,甚至可以说有些晦暗,一如它所描述的那个灰色年代。但细读起来,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分明绽放出斑斓的色彩,如同一道亮光,以微弱但却坚定的力度,穿破并照亮了周遭的黑暗。这是一道来自人性的光,它诞生于迪迪埃用双脚一步步走出来的旅程和用相机一张张捕捉到的画面中。
这道光叫做勇敢,正如迪迪埃和MSF 团队义无返顾地踏入一个战火中的国家;这道光叫做仁慈,正如迪迪埃为途中垂死的马匹而暗自神伤、为突然失去行走能力的阿富汗少女而痛心疾首;这道光叫做热情,正如迪迪埃对摄影事业的那片赤诚之心,当圣战士炫耀枪支时,他却自豪地托起手中的相机;这道光叫做幽默,哪怕在最艰苦的旅途,他和队友也能把一块岩石想象成甜美的巧克力;这道光叫做坚持,正如他为到达山巅而在恶劣条件下独自徒步13 个小时、在离开阿富汗后又多次重返这片遍体鳞伤的土地……借着这道光,我们仿佛亲身经历了战火中的这番征程,看到了生命和人性的深刻含义。
除了深厚的人文情怀,这本书极具独创性的呈现形式,也可谓是艺术创作领域的一道新新之光。应该说,很少有照片和漫画结合得如此完美的纪实作品。照片的真实性、带入感与漫画的叙事性、艺术感相结合,既优势互补又相得益彰。它能使读者从微观角度了解战争,感受在特殊历史条件下个体生命的瞬间。我想,阅读这样一本书,您一定可以获得一种全新的感受。作为译者,我也一直处于作品带给我的精神震撼之中。因此,当我翻译这本书时,最牵动我心绪的不是文法结构,不是遣词造句,而是书中人物的境遇,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所念所感。我仿佛就活在他们身边,跟他们一起走了一趟不平凡的旅程。我为他们的一句玩笑而开怀,为他们的不平遭遇而愤慨,为他们的惊险境况而落泪。在这样的情感触动下,翻译不过是走笔,译文会不知不觉地从心头落到纸上。能拥有这样的体验,我是何其幸运!
直到现在,我仍然记得翻译这本书时的激动心情,那是我每天下班后都迫不及待要去品嘗的一种幸福滋味。当翻译工作进行到一半时,我因身体不适而接受了一场手术,只能在狭小的病床上就着一本书、一支笔、一个小本子,慢慢地看一句,译一句,誊一句。是书中人物给了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持了下来;是迪迪埃对摄影的热爱,让热衷于翻译的我找到了知音和榜样。《摄影师》成为了我在那段岁月中最好的精神寄托,可以说,它也是我暗淡岁月中的一道光。
写到最后,我想邀请您在合上书页的同时,跟我一起在心中默默为迪迪埃叫声好,一如他在书中默默为MSF 的医生叫好那样。2007 年1 月29 日,他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在位于法国墨兰奇(Morangis)的家中(我想,这与他的健康在阿富汗之行中大大受损不无关系)。但愿他在天堂能收到我们的致敬。
(《摄影师》译者后记,余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