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新闻如何产品化

2017-04-25任荣荣

科技传播 2017年5期

任荣荣

摘 要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2016年安徽广播电台关于洪灾报道的情况,来说明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化的必然趋势,以及要实现新闻产品化,新闻的生产理念、生产流程要进行的一些必要改變和进化。

关键词 新闻产品化;融合思维;生产流程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2-0007-02

1 背景:融媒体环境下新闻产品的稀缺

现在,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并不是他们获得新闻的第一接触点了,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习惯和理念,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显示,有超过六成的手机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获取新闻。“社交媒体和自媒体平台的兴起,让传统媒体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失去了越来越多的首发权”。[ 1 ]2015年,腾讯提出“众媒时代”,新浪发布“一切皆媒体”,自媒体的发展让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信息源,移动互联网技术似乎彻底颠覆了传统媒体“传—受”的传播话语体系。

但面对汹涌而至的信息洪流,受众的信息需求被满足了吗?并没有。前一段时间发生的“武汉店主斩首血案”,由于案情多次反转,不少自媒体大V和网络评论员迅速跟进的评论和披露的所谓“事实”,不断被刷新和修正,网友调侃他们前赴后继的“啪啪打脸”。其实这种情况早在“罗一笑事件”的报道中就显露端倪。著名评论员曹林说:“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了”。这句话概括了目前媒体生态的结构性问题:二手信息过剩,新闻事实生产能力不足,优质新闻产品匮乏。虽然人人都是信源,但很多网站、自媒体秉承的是“我们不生产新闻,我们只做新闻的搬运工”,而信源门槛的降低,也让信息流中泥沙俱下,只有报道事实,澄清谣言,传递真相,才能满足大众的信息需求,消除信息饥渴。而这需要有专业的新闻生产能力,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大众的信息需求仍在,新闻产品的需求和市场就会存在,正所谓“电视可能消失,新闻不会消失”,所以,无论是“众媒时代”还是“一切皆媒体”,这并不意味着广电媒体可以不再专注于新闻生产了,恰恰相反,广电对新闻的重视程度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

2 新闻如何产品化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不仅要增强新闻内容的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确定,以互联网思维、用户理念为基础,生产适合融媒体环境的新闻产品。这就要求传统媒体,重构新闻内容的生产流程和传播渠道。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新闻生产有成熟的流程,有规律性的产出,不少传统媒体打造了自己的网站、客户端,将这些新闻产出同时通过这些多元的渠道输出,认为这就是新闻产品化了。这是一种新闻产品化的误区,“这并不是融合的思维,而是一种希望将价值转移的思维。融合不是转移,不是简单地从一种渠道变为多种渠道,也不是简单地从一种接受变为多种接受,而是需要以产品化的思维,重新确立新闻制作的标准,以适合客户的方式来制作新闻产品。”[2]

以安徽广播电台2016年安徽洪灾报道为例,从6月中旬开始,安徽广播电台新闻综合广播频率就开始报道安徽省雨情、省防指防汛会商会等相关信息,每天发稿频率在6条左右,进入6月下旬,灾情初步显现后报道力度加大,采访部以及驻扎在各地市记者站的记者主力相继投入报道,7月初,灾情严重,新闻台在常规节目中开设多个专栏,随时报道汛情、灾情、救灾情况等,每天播发稿件频次在20条左右,进入7月下旬,则转为救灾典型的塑造与宣传以及灾后恢复生产生活的报道。从整个洪灾报道的节奏和内容把控来看,议程设置得当,舆论引导有力,反映迅速,信息采集、传递及时,挖掘典型、抓取亮点新闻发现能力突出,凸显了传统媒体的优势。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洪灾报道,安徽广播电台的新闻、交通、生活3个频率都启用了视频直播报道,交通广播更是与安徽卫视、安徽发布进行了微博联合直播,新闻信息同时在广播、视频、微博、微信等多元渠道进行传播,凸显了广播电台独家信源、直播新闻现场、原创内容、遍布全省的多媒体记者对于新闻生产的强大能力。

但纵观整个报道,融合的思维还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产品的形态、技术因素的应用都没有充分体现出融媒体环境下内容产品的特点,更多的是对传统内容生产价值的多渠道转移。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征之一就是交互性,这体现在内容生产就是PGC+UGC,对于新闻生产而言,首先,就是要解决从哪里采集的问题。传统的新闻生产信源主要有三大类:政府机构、通讯社供稿以及热线爆料,但互联网渠道包括各大门户、搜索、论坛、微博、微信等。当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议程互动,已经成为一种传播现实。虽然灾害报道较普通的报道有一定特殊性,但安徽台在信源采集上,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上而下”的采集视角,报道中用户生成的内容较少,影响力也比较小。

其次,是谁来采的问题。相对于自媒体和门户网站来说,经过专业训练的传统媒体记者,在新闻信息的搜集、整合、研判以及分析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要适应融媒体环境,根据传播终端的不同定位和需求,综合完成平面媒体、广播、网络、手机客户端等传播终端的发稿,对同一新闻题材进行差异化的层级开发,还是远远不够的。从2016年安徽洪灾的报道就可以看出,前方记者可以完全把控在广播线上播出的音频产品,但微信产品、视频产品的制作还比较粗糙,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记者只有掌握写稿、摄影、摄像、非编等技能,才能使自己采制的新闻产品在媒体平台上得到全景式的立体呈现。同时,新闻产品化的生产也要求生产机制的改变。

在安徽洪灾的报道中,安徽广播电台各频率基本各自为战,新闻采集力量没有形成拳头,甚至出现同一救灾点同时出现两到三路安徽台记者的情况,削弱了新闻产品的生产能力。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入,不少传统媒体比如《人民日报》、上海广播电台等,都在进行全媒体形态的转变,与之对应的,就是采编体系“中央厨房”的建立,逐渐摸索出了内容生产、写作、分发的业务模式,实现了重大报道“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全球覆盖”。只有各“员”有效分工,才能实现全媒体联动。最后,是如何传播到达用户的问题。在融媒体环境下,内容产品的一大特点就是迭代迅速,动态生产,“新闻不再是一次性完成,而是在与用户的互动中快速迭代,不断推进,新闻由静态产品转变为迭代过程”。[ 3 ]根据调查,在融媒体环境下,一种更普遍的新闻获取路径是:“首先通过微信、微博了解新闻爆点,其次通过门户网站新闻频道和专业网站进一步的详细信息、新闻背景、及其他联动报道,再者通过电视和报纸求证这条新闻的真实性和权威说法。”[4]这就要求在新闻产品要进行碎片化的迭代生产,新闻传播的传播必须拓展多元渠道,让新闻触点前移。在这一点上,安徽交通广播利用频率的微博和微信实施的比较充分,对新闻进行动态的跟踪报道,实时生成碎片化的产品。但作为报道的主体力量,安徽新闻广播的新闻产品基本还是一次采集一次生成,大量的优质内容和信息仅仅通过音频的形式在电波中传播,没有实现优质产品的全部价值,也鲜有内容通过网络的二次传播并发酵,改变网络议程设置。

3 结论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新闻价值、标准等都已经发生了改变,人们接受新闻的内容、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在今天,信息市场上缺的不是内容,缺的是去伪存真的内容、是专业生产的内容,而这仍然是主流媒体的优势。然而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冲击,受众使用习惯的改变,新闻领域产品的内容和结构、传播终端的形态和功能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传统媒体适应这种变化,以用户思维生产新闻产品,是在话语权上争高度的责任使然,也是在融媒体环境下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王利芬.对话美国电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134.

[2]刘明洋.新闻产品化的意义[J].青年记者,2015(12):72-73.

[3]周敏,浮琪琪.“互联网+”思维下新闻专业主义的发展与重构[J].现代视听,2015(3):6-9.

[4]向怡颖.电视媒体新闻产品化的两大核心命题.媒介,2015(11):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