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内在关系

2017-04-25田玉娥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含义关系

田玉娥

摘 要: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最基础的概念之一,是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定义价值规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即价值规律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然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采用了两种表面上有差异的表述形式。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否存在两种含义及两种含义存在的意义有争议,要解决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只有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才能正确理解和掌握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正内涵。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含义 关系

一、劳动价值论的内容及意义

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在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中,无论劳动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还是生产价格理论,都以价值这一概念为基础。价值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必须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目前,学术理论界对于劳动价值论存在一些争议,其中怎样理解决定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一个重大问题。价值的量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衡量的。所以,准确理解与把握马克思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真正内涵,是正确理解与应用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关键。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内容主要包括:(1)劳动的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商品生产过程视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2)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个别劳动时间无直接关系。(3)货币的产生及其流通。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出现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4)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只有劳动而且是活劳动才能创造价值。(5)资本及资本的运动。资本是价值的一种特殊形式,不断在运动中谋求自身增值的价值。资本运动对其他物质性生产要素的运动及组合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价值形成过程中,仅有一般性的劳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与其他生产性要素相结合才能形成价值,也就是说,从价值形成的角度考虑,劳动形成或凝结成价值是有条件的。价值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即无差别的人类的一般劳动创造价值。

二、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

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是指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和第三卷中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表述采用的两种表面上有差异的表述形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出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社会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简称“第一种劳动时间”。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提出另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按照市场需求的商品总量应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简称“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第一种含义是从社会生产条件的角度说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之间形成的,它涉及的是同种商品生产上的劳动耗费。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从社会需要角度说明的,是指在生产不同商品的生产者之间形成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涉及的是社会总劳动时间在各种商品上的分配,其作用的是不同商品的价值量被社会接受的程度。

三、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关系

1.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数量关系上看是统一的。

马克思双重表述这一概念的主要差别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详细论述了劳动时间与价值的关系,并准确定义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在这里“现有的社会生产条件”是指现时社会上同一生产部门内绝大多数商品生产者已经达到的生产条件,包括原材料、设备等,最重要的是指生产工具。理论界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定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社会需求可以改变社会劳动在某个行业中投入的总量,即第二种含义的劳动时间,从而改变某种商品的社会产出总量。但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平均利润规律的作用,任何生产行业无论其产量在总产量中所占的比重如何,利润率都将趋于一致,而决定利润率平均化趋势的正是“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的劳动时间,即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商品的单位价值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讲到社会需要对社会总劳动时间的分配的决定意义后,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中补充指出:“但这不过是已经在单个商品上表现出来同一规律。”这就是说,无论社会对某类商品的需求量有多大,都只能改变社会投入到该领域的总劳动量,而不会改变商品的单位价值量由“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的价值规律。这是因为平均利润规律会使全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利润率趋于一致。因此,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某部门生产单位商品平均必要的劳动时间,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按比例分配给该部门的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资本论》中是客观存在的,这是价值规律及《资本论》整体逻辑的必然要求。第一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形成某商品的单位价值是个量、抽象、微观的形式,第二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构成该商品的社会总价值,是总量、具体、宏观的形式,它们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决定商品价值的个量和总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积累,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

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本质是一致的。

从两种必要劳动时间的传导机制来说,它们的含义也是一致的,不同的只是观察的角度而已。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是人类抽象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因为劳动量总是在一定时间内投入的,在劳动生产率不变的条件下,劳动时间越长,所投入的劳动量越大。因此,商品价值量是一定劳动生产率条件下劳动时间的增函数,商品的价值量可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但是,决定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时间不是个别生产企业的劳动时间,而是投入该商品生产全部生产企业劳动时间的加权平均值,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投入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多,商品的价值量越大,反之,商品的价值越小。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论述:“事实上价值规律所影响的不是个别商品或物品,而总是各个特殊的因分工而互相独立的社会生产领域的总产品;因此,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也只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类的商品上。”这段话就是对我们通常所说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解释。但据我看来,它实际上是对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本来含义的进一步引申。就是说,不仅在每个商品上只使用必要的勞动时间,而且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使用必要的劳动时间,即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的商品上。那为什么把必要的比例量使用在不同的商品上呢?就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某一类商品生产耗费的劳动时间时,看出该类商品在生产时耗费的劳动时间在社会总劳动时间中所占份额。其问题的不同在于:一个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同类商品中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时间,另一个是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不同类商品中某一类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从而可以看出该类商品生产时耗费的劳动量在社会总劳动量中所占的比例。这正像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同类商品中的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可以比较出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在该类商品生产时所花费的总劳动量中的比例一样。由此可见,所谓第一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第二种意义上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实是因为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把“准尺”度量生产商品时消耗劳动的不同对象引起的,所以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只有这本来意义上的一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说事实上只有这一把“准尺”度量某个商品生产时消耗的劳动量。因此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表达形式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

总之,马克思说价值规律在个别商品和社会总商品的生产中同时发挥作用。作为“平均数”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数值来源于某行业不同劳动生产率、生产规模的加权平均,它形成某个商品的价值。作为“总产品”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数值来源于该商品的生产总量。前者形成某商品的单位价值,后者则构成该商品的社会总价值,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积累,二者实际上是统一的整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3]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53.

[4]邓献晖.论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内在同一性[J].经济评论,2006(01).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论含义关系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共享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鲜活体现
科技劳动视角下的超额剩余价值来源探析
现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及其可能出路
虚荣的真正含义
关于“获得感”之含义
保加利亚媒体:饭局是中国搞定“关系”场所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