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差异视域下的公共标识翻译

2017-04-25沈灵嵩殷铭

文教资料 2017年5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翻译

沈灵嵩++殷铭

摘 要: 文章从公共标识翻译入手,以各地公共标识的英文翻译为例,阐述并分析文化差异在各个方面对翻译的影响,从而为中国有关部门提供如何制作得当公共标识的建议。

关键词: 公共标识 文化差异 翻译

1.引言

为了适应与国际同盟国互动日益频繁且来华旅游的外国友人日益增多的状况,我国应通过选用更多更得当的公共标识的方式更好地进行对外交流。一个国家需要尊重外国文化与其表达方式,而非用漏洞百出的标识迎接外国宾客。只有得体的公共标识,才能更好地为理解双方文化起到良好的作用。然而,公共标识的外文错误翻译不胜枚举,语用错误频频发生,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无疑给各方友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一些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非但没有深究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甚至不加仔细核查,导致许多令人大跌眼镜的错译出现。因此,各地有关部门应当尽可能地善用手上资源改变此类局面。

尽管中国各个出版社已出版了各类有关如何翻译公共标识及公共标识纠错的书籍,但正如《囧图就在你身边》书中所说:“Chinglish翻译实在太过搞笑,比如‘Bus Zhuanyong,或者是‘Ancient Much Road,外国人和熟悉中英两国语言的人都会笑掉大牙的。”

2.文化差异对公共标识的影响

2.1文化差异

文化差异可以简单地归结为来自不同地域、国家的人民对于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和描述方式。也可以说,东、西方人民的不同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习俗的集合就是文化差异;文化差异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它具有不可忽略性。

2.2文化差异与公共标识的关系

简单而言,语言的根系与文化密不可分,深受文化背景的影响。与此同时,语言是文化的承载者,最主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传达文化的内涵。提到跨文化交际,人们可能会联想到其最基本的方式:公共标识。公共标识不但是连接多种不同语言的桥梁,更蕴含了各语言的文化特性。

文化差异的多样性使得不同国籍的人们难以以同种眼光看待同一事物,更别说在翻译公共标识方面了。词汇、思维模式、宗教、地域、价值观及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差异构成了让人头疼的文化差异,因此,不得体的公共标识在没有核验的情况下就这么产生了。

公共标识对于国际交流及对外形象有着重大影响,标识错译无疑是不尊重别国文化的体现,也给国际友人留下了糟糕的印象。更重要的是,我国青少年儿童习惯于以跟读标牌、标识的方式学习外语。如果大街小巷所示多为错误的公共标识,那么孩子们是否会因此受到重大影响?

2.3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3.1词汇

词汇是语言的最基本构成单元,对于语言的组成和语言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翻译一个公共标识前,我们首先需要查明所涉及的词语。如果不能精确地使用相对应的英文词语,那么国外友人在阅读该标识后只会变得更加迷惑。

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学习外来语言的学习者总会在翻译时遇到不知道该选用哪些具体词汇进行翻译的状况,这正是文化差异导致的。同样的,词汇缺乏在设计公共标识时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笔者将根据在北京发现的不得当车站站牌名进行分析:

错误范例:圆明园南门(Yuan Ming Yuan Nan Men Station)

根据中国翻译协会(Translators Association of China),中国国家标准英文翻译指南及各大权威翻译机关规定,一般性的普通站名,可以按照《汉语拼音方案》(the Scheme for the 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的基本拼写准则,对于地名的拼写,遵循以词为单位而不是以字为单位的原则进行分词连写,如“西苑”应写为“XIYUAN”,而不要寫为“XI YUAN”。因此,上述“园门园南门”中的“圆明园”三字应当译为“YUANMINGYUAN”;依规定,英文中的表示方位的词应置于标识的最前方,故“圆明园南门”正确译法应为“South Gate of YUANMINGYUAN”。

对于有些城镇居民住宅区名称里的后缀,只能用汉语拼音,而不能用英语直译,否则外国友人对于此公共标识的理解就完全不一样了。以民居“福来花园”为例,它的正确翻译应为FULAI HUAYUAN,而非FULAI Garden。如果将民居直译为花园,那么外国友人恐怕真的会大摇大摆地闯进民居里好好欣赏一番美丽的“花园”景色。在命名这类城镇居民住宅区站名时,最好在其后面加上(社区)或者是(小区),这样在译为英文后,就会把真实含义表达出来。比如福来花园社区FULAI HUAYUAN Community,玄武湖社区 XUANWUHU Community。

此外,一些著名学府、旅游景点的英文译法已经得到了国际上的普遍认可,例如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故宫(the Palace Museum)等。在这些机构、地点的名称充当站名时,如果不加区别地一概采用汉语拼音的形式,那么,同一个地名就有了至少两种英文译法,这样不但未能达到简便的目的,反而很容易让人产生误解和歧义,造成张冠李戴的现象。

由上述几个例子可以得出结论:此类标识翻译错误长期存在的原因为缺乏对于外文词汇知识的认知及对中国权威翻译规定的了解。

2.3.2思维模式

“Language is a communication tool to express ideas in a particular ethnic method. The formation of concept and progresion of reasoning can be consolidated and formulated”(语言是一种用于表达特定种族观点的交流工具,其所含概念的形成及构词原理都是在过程中逐渐增强并规范化的。)。不同种族的思维模式反映了其社会的文化特性;在遣词成标识的过程中,思维模式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许多阐述人类思维模式的报告称思维模式极大地影响了人们运用本族语解释外来语的方式。影响中英翻译及其沟通的思维差异对于英语专业学生来说再普遍不过,该问题不只存在于课本上,在街头巷尾的公共标识上也常见。

中国人倾向于从整体性出发,运用理解性思维考虑某个事物的特性;西方人通常喜欢化整为零即利用分割法来分析,考察事物。为了更好地解释这个观点,例如“WC”,当人们看到这两个字母时,首先联想到的肯定是解决三急或是简单清理个人仪容仪表的地点。鲜有中国人了解“WC”的真正含义,“WC”的全称为Water Closet(抽水马桶)。“厕所”这个词有许多超出中国人难以联想到的表达方式;崇尚优雅的英国人喜欢在公共场所用“the Gents/the Ladies”,大胆开放的美国人喜欢用“the lavatory,toilet,bathroom”充当厕所的标识语,在私人场所,这些标识更普遍。

英国人擅长用抽象概念表达具体事物,在教育方面,他们也极为重视培养抽象性思维。

然而中国人在此方面略显逊色,中国人的惯性思维有时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令学校老师颇感头疼,而英国人却擅于用简单易懂的表象描述具体的事物。正如上文所述一般,英国人最先想到用男士、女士的图像在标识中代替“MEN/WOMEN”,这正是抽象性思维的典型案例。正是这种略含有发散性思维的独特思考模式,导致译者在中英转换过程中难以找到具体的中文替换词。

与此相关的事例还有中国厕所里最“典型”的两则公共标识:“小心地滑”及“小心滑倒”。这两则标识的正确译法皆可译为“Caution,slippery”,而非荒唐可笑的“Slide carefully”与“Slip and fall down carefully”。這两则标语的翻译错误皆因中英思维模式差异而起,标语译者对于同一中文词汇用了不同的翻译处理方式才会闹出外国友人看到这两则可笑的标语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笑话。

2.3.3宗教文化

不论是中国文化抑或是国外文化,都包含纷繁复杂的宗教观念。中国的儒学景点——夫子庙闻名于世,其最常见的标识为“the Confucian Temple”,而不是“the KONGZI Temple”。前者闻名于世是由于中国儒教的传播,后者虽更规范但由于不被广泛接受而渐渐地淡出了历史舞台。

“KONGZI”是新中国成立后的标准汉语拼音,而“Confucius”则是多年前外国友人以中文为基准简译的英文字,孟子如今也译作“Mencius”而非“MENGZI”。“-us”词尾是拉丁式的拼音,意为“哲学家”。这个译词最早是由葡萄牙的传教士翻译的,当时的拉丁文还不像现在这般趋于消亡,为了纪念各国古时名人的杰出贡献,英文便保留了此类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美国人正意图将此类哲学家、政治家等名人的名字美国化,一来彰显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霸主地位,二来方便非中文母语者对于此类词语的记忆。

中西方文化在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中存在极大的差异。西方人多信奉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一切,宗教类公共标识语多有“圣经”(Bible)、“教堂”(Church)、“上帝”(God)等专有词汇,在西方文化中,许多历史典故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及圣经故事。中国人信奉佛教、道教,多有“佛祖”(Buddha)、“圆寂”(Parinirvana)”等特殊词汇。

督教徒认为,上帝创造了人,而人来自尘土。因此,英语中“creation”指“上帝”,而“clay”指“上帝创造的人”。虽然宗教在影响外国人的行为和哲学观点上的重要性仍不断下降,但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宗教为个人和家庭提供了认同感,因而它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意义正在不断上升。在美国的某些主题公园或是游乐场中,如“Tower of Babel”,“Noahs Ark”一类的宗教词语十分普遍。

东西方文化中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浸透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只有深刻了解双方文化个性的差异,理解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错译、误译,使翻译真正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

2.3.4地域

地域文化的差异或多或少都与宗教文化、词汇差异有联系,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地域差异、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地名等方面。由于不同民族在对同一事物的认知上存在差异,有些词在另一种语言中毫无意义,因此,将这些无可译性或无相应对照词语的词汇落实到公共标识上就成了一件令人头疼的事。

以汉语中的“园”字为例:“园”是对公园、游乐园、动物园等娱乐休闲之处的总称;英语中没有一个可以与之完全相对应的词。在不少中国的公共标识中,笔者总能发现一些分不清具有不同性质的园区的公共标识。

公园一般指的是由国家或地方市经营管理,为游客提供游玩休憩的场所。一般情况下,公园的英文说法为“park”,如Central Park,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在西方国家,公园是向市民免费开放的,波士顿公园的英文标识是“Boston Common”。

主题公园则是围绕某一个或几个主题设计的园区,可译为“theme park”;而游乐园或乐园通常选用“park”或“Amusement Park”。此外,有时这些标识会用其他词替换,如迪士尼乐园“Disneyland”,苏州乐园“Suzhou Amusement Land”。

除了公园之外,供游人观赏花草树木和园艺的花园通常译为“garden”。某些园区管理者会系统性地根据园区内所种植的植物或园艺设计特点,将园区划分为几大区,这样的花园在翻译时便可以使用复数,如加拿大维多利亚岛上著名的布查花园英文名称为“The Butchart Gardens” 。

正如缺少对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这些园区的认知,中国的某些译者总用“Garden”一词笼统地对其翻译,导致公共标识不得当。在翻译此类词时,不能望文生义,应当尊重各地地域文化差异,结合语言文化环境,采用适当的处理方法选出最贴切的对应译词。

3.关于如何设计得当公共标识的建议

3.1强调前期准备的重要性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着尊重各国文化、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然而,仅仅尊重别国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了解甚至全面理解异国文化的重要性对于译者或标识设计者设计得当的公共标识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倘若做不到这点,那么设计者们自然做不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接受并包容非本族文化是做好理解非本族文化的先决条件,从深入的角度来说,合理地设计公共标识正体现了中国对外国文化的尊重,并让国人受益无穷。

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在聘请专业人士设计公共标识时应当定下严格规定。CATTI(China Aptitude Test for Translators and Interpreters)中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测试在中国颇具权威性,在有关部门挑选设计公共标识的人才时大可以此考试结果为评判标准。

3.2严抓标识设计过程中的细节

翻译出近于完美的标识不只需要前期准备,标识设计者在设计的同时应当配备笔记本电脑、专业书籍及专业字典等重要工具。

笔记本电脑等通信工具可以译者或设计者与专家取得联系,进而获取专业性帮助,使用专业书籍及词典可以帮助译者解决各类专业性术语问题。

3.3必不可少的校验工作

就设计公共标识而言,我认为校验工作不该由同一人员完成,当地政府应安排专业人才仔细核验待定标识并确保每一则标识都是准确得当的。在审核的进程中,当地政府可以通过细分法将审核工作分门别类地进行。

政策也是影响公共标识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些大城市以发放奖金的形式鼓励市民共同参与审核公共标语的工作,而小城市却对此类不当标语视而不见,久而久之,导致未受高等教育的市民对某具体地区标识产生了定式思维。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出台一些奖励法案,鼓励市民参与核验工作并提供正确形式。

4.結语

文化是动态的,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终究“归化”。尤金·奈达说:“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Translation is an exchange between two cultures. For a real successful translation, knowing two cultures is more important than grasping two languages, because words become meaningful only in its effective cultural background.)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同时是不容忽略的。文章从词汇、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及地域等文化差异阐述了翻译公共标识时所需考虑的因素之多。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若想让译出的标识令国人满意,令外国友人看得懂,中国的译者还需要在前、中、后期准备过程中下一番苦功。

参考文献:

[1]Eugene. A. 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3.

[2]Thomas J,Cros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1983(4).

[3]http://bj.xdf.cn/publish/portal24/tab16641/info799059.htm,

[4] http://www.lexuedao.cn/news/content/395747.html.

[5]http://www.masterfy.com/xwzx_hyxw_xx-2165.html.

[6]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

[7]冯琰.囧图就在你身边[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8]江苏省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编).公共标志英文译写指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9]王永祥,支永碧.英语语言学概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指导老师:殷铭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翻译
从中日民间故事窥探中日文化差异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从《楚汉骄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剧英雄形象异同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