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粮食规模化生产综述
2017-04-25王曙光袁秋勇杨武广
王曙光+袁秋勇+杨武广
摘 要:该文对扬州市2011—2015年种粮大户的粮食规模化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其粮食规模化生产中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推进该市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粮食;种粮大户;规模经营;扬州市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2-03-0001-03
随着农村劳动力持续转移,土地不断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规模经营正逐渐形成。“十二五”以来,扬州市种粮大户迅速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粮食规模生产的发展势头良好。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把追求粮食产量为主,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上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绿色发展和资源永续利用”等新的粮食绿色生产发展理念。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进程中,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培育扶持种粮大户一个重要的抓手,对推进扬州市现代农业建设、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种粮大户的发展现状
1.1 大户数量快速增长 一是大户数量逐年增加。据全市2011—2015年不同规模种粮大户统计(见表1),2015年、2014年、2013年、2012年3.33hm2以上规模种粮大户分别较上年增828户、496户、253户、106户,呈逐年快速增长态势,2015年种粮大户数比2011年增加1 683户,增幅达61%。二是适度规模种粮大户数逐年增加。2015年,6.67~19.93hm2适度规模种粮大户达2 085户,首次超过3.33~6.6hm2户数,种植面积2.19万hm2,占全市规模种植面积的45.6%,种植3.33~6.6hm2的种粮大户数也较上年首次出现下降。种植6.67~19.93hm2、20~33.27hm2、33.33~66.6hm2、66.67~133.27hm2等规模的种粮大户数较上年分别增78.8%、49.7%、76.1%、12.8%,6.67~19.93hm2规模的增幅最大。
1.2 种植效益有下降趋势 以种粮大户全年种植稻、麦两季计算,2011—2015年种粮大户种植效益分析表明(见表2),稻麦每公顷合计纯收益均在18 000元以上,2012—2015年稻麦合计纯收益从21 097.5元/hm2逐渐减少到18 043.5元/hm2,2012年稻麦合计纯收益创五年来的最高,主要原因是当年水稻每公顷单产创历史,增加了收益。2013—2015年稻麦合计生产成本由20 883.0元/hm2逐步增加到21 678.0元/hm2,2015年稻、麦合计生产成本均高于前四年。据统计资料表明,2011—2015年种粮大户粮食每公顷单产分别为7 369.5kg、7 359.0kg、
7 437.0kg、7 437.0kg、7 455.0kg,单产水平总体是稳步向上的,说明种粮大户收益的减少主要由于粮食价格下降、生产成本上升等所致。
1.3 种粮大户模式呈现多样化 以2014年为例,种粮大户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种粮能人发展型。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一批种粮能手,通过经营自己和租种其他农户及农村集体的土地,成为种粮大户。如宝应鲁垛种粮大户宋秀东,他原来是一名农技员,有丰富的种粮经验。据统计(见表3),这种类型的种粮大户占75.1%。二是合作组织依托型。为增强抵御风险、开拓市场能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加快。当年全市与种植业相关的专业合作社已达1 802个,有效带动了种粮大户的快速发展。据调查,依托专业组织发展起来的种粮大户占11.7%。三是农机服务发展型。由于经营需要等原因,有些农机大户与粮食生产“联姻”,逐渐成长为种粮大户。这类“双大户”占7.7%。
2 粮食规模化生产制约因素
2.1 缺人才 一是缺技术人才。种粮大户普遍学历偏低、年龄老化,不能很好适应新形势下农业发展,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受度不高,科学种田水平不高。二是缺劳动力。调查表明,扬州市种粮大户雇工年龄平均在60岁以上,基本没有年经雇工。对于规模稍大一些的种粮大户,在种植与收获季节,需要雇用大量的短工,种粮大户正面临用工成本过高、大忙季节甚至“无工可雇”的困境。
2.2 缺资金 一是农业贷款困难。现在种1hm2“麦-稻”物化成本高达7 500元左右,如果加上用工等费用,种6.67hm2田就要投入6万~7万元。由于贷款较为困难,资金不足,很多大户难以进一步扩大种粮规模。二是缺乏有效的保险政策。目前粮食生产保险制度存在着保费不低、保额不高、农损勘验程序复杂等问题,种粮大户实际参加农业保险的比例不到1/2,一旦遭遇自然灾害将造成粮食生产亏损。
2.3 缺设施 种粮大户反映最为突出的是粮食收获后的整晒问题。目前,90%以上的种粮大户没有配套建设晒场等基础设施,加之烘干机价格不菲,小规模的种粮大户没有能力投资烘干设施,粮食收割后基本上是在田头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卖给粮食经纪人或粮食加工企业,难以获得较高的收益。此外,種粮大户农田水利设施陈旧现象普遍,机耕道少、路状差,使机械化生产和给排水难度大。
3 推进粮食规模化生产的对策建议
2016年江苏省全面推开农业“三项补贴”改革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了针对粮食适度规模生产经营者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粮食适度规模经营),资金重点用于支持重大技术推广与服务,这项补贴政策给扬州市种粮大户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015年扬州市提出实施“粮食绿色增产1120工程”,即通过2~3年的努力,全市重点培育1 000个6.67hm2以上粮食生产新型技术示范主体,打造100个高产高效复合种养模式示范方,0.067hm2增纯效益200元,化肥农药农业投入品零增长。市财政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给予扶持,该项工程正是以种粮大户为抓手,以高产高效复合种养模式为发展方向,着力推进粮食绿色增产。扬州市必须抓住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培育扶持种粮大户上突出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借鉴扬州市植保社会化服务的成功经验,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着力培育和发展农机、农资、农技等服务组织,推进以机耕、机播、机收等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农机大户和专业组织发展,提升全程机械化水平。鼓励专业组织开展承租、代管、代耕等各项服务,为种粮大户排忧解难。建立放心农资供应网络,提供优质农资服务。
3.2 强化种粮大户技能培训 种粮大户的水平高低、素质好坏,直接影响粮食规模化生产水平和运营质态。建议农业部门加强对种粮管理者或经营者的培养和选拔,重点培训新品种、新技术、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营销等方面内容,提高种粮大户的经营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不断提高其认识水平和工作能力,把工业理念用到农业上,把先进管理用到农业上,实现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
3.3 强化灾害救助的及时性 农业救灾必须要抢抓时间、及早扶持落实救灾措施。建议建立灾害救助自动响应扶持机制,将受灾程度分级,充分考虑救灾扶持财政预算和常年灾害发生特点,根据不同分级制定不同救灾补贴标准,明确救灾扶持自动响应对应的灾害程度等级,一旦达到一定等级灾害,可由当地财政按照制定的补贴标准先行抗灾救灾,以最快的速度救灾,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同时,鼓励保险机构推出种粮大户专项保险等新险种,合理设定保费,提高保险额度,降低大户种粮风险。
3.4 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投入 建议将种粮大户承包的农田纳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范围,实施路、田、水、沟、电综合改造,切实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全市国有粮食企业共配套烘干设施13台(套),日烘干能力350万kg,难以满足规模经营主体粮食烘干的需求,建议支持鼓励种粮大户新建晒场和仓储烘干等设施,同时将粮食加工企业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烘干机购置列入农机补贴范畴,加大全市烘干机的建设力度,减少粮食产后损失。
(责编: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