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受委屈是一笔财富

2017-04-25夏小溪

莫愁·家教与成才 2017年4期
关键词:童童芭比娃娃玩儿

夏小溪

每周都会带童童到图书馆借书回家看。

一次,童童在家看图书馆借来的书时,直接拽着书的封面,结果封面掉了下来。我让童童找原因,当她认识到自己拿书的方法不对时,我没有过多批评,书本身已经很旧,这也是很容易出现的情况。

我和她一起用双面胶把书粘好,粘好以后的书比以前更牢固了。

童童担心地问:“妈妈,我把图书馆的书弄坏,图书馆的阿姨会不会批评我?”我告诉她:“做错事当然要承担责任,不过童童已经把书粘好,而且知道自己错了,阿姨会原谅你的。”

周末,在去还书的路上,童童又几次问起,还恳求我:“妈妈,要不你帮我跟阿姨说吧。”我坚定地摇摇头:“我可以陪着你,但必须你自己说。”

到了亲子阅览室,童童站了半天才怯怯地说:“阿姨对不起,我不小心把书弄坏了,不过我和妈妈已经把它粘好了。”图书管理员板起一副严肃的面孔,低声问:“哪儿坏了?”童童显然被这样的场景吓到,不敢回答。我指给管理员看:“这里,已经粘好了。”她瞟了童童一眼,把书往一旁一扔,还是同样面无表情地说:“下次再弄坏就要赔钱了,记住了没有?”童童不知所措地点点头,眼泪都要出来了。

我忙到一边把童童抱在怀里,她一定没有想到,自己承认错误了为什么得到这么冰冷的态度。我也没想到,一个不到6岁的孩子那么真诚地道歉,却没有得到一个原谅。其实,如果直接把书还回去,她也察觉不了,可对于孩子来说那是逃避责任。

童童问我:“妈妈不是说阿姨不会生气,不会批评我吗?我都说对不起了,阿姨也没有说没关系。”

我犹豫了一下,告诉她:“妈妈也认为阿姨不够有耐心。不过阿姨每天要面对那么多小朋友,解决各种问题,难免会严厉一些。”我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一方面让童童学着理解他人。

(二)

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前不久在童童身上也发生了一件这样的事,只不过角色换了一下。

那次,朋友小月带着女儿琪琪来我家玩。两人玩“过家家”,琪琪不小心把童童的芭比娃娃掉在了地上,电池摔了出来,再装进去却不会唱歌说话了。琪琪很诚恳地向童童道歉,童童却哭着不依不饶。

我说再买一个新的,童童说就要这个;琪琪说拿去找人给她修,童童也说不好,就要没有坏过的以前那个芭比娃娃。

琪琪有点不知所措,我忙安慰琪琪,告诉她真的没关系。但琪琪也突然发起了脾气,把童童的娃娃狠狠地摔在地上,冲童童喊:“我再也不来你家了!”

就这样,事情过去有半个多月了,她们谁也没有主动和好的意思。

我问童童:“童童觉得图书馆阿姨做得不好,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

童童脱口而出:“我会安慰她,原谅她,告诉她没关系的,下次小心就好了。”听着童童一連串说了这么多,想必心里委屈极了。

这是多好的教育机会啊,童童现在一定能体会到琪琪当时的委屈和无助。

我连忙说:“童童说的真好。好了,事情过去了,我们好久没有和琪琪一起玩儿了,找她去好不好?”

“不去,她把我的娃娃弄坏了,还冲我厉害。”童童还是心存芥蒂。

我忙对她说:“琪琪不是故意的,她道了歉,也想办法去弥补了。就像你今天一样,你的心情就是琪琪当时的心情啊,她冲你大叫自然不对,但是得不到好朋友的原谅,她是不是也很伤心呢。”

童童不说话了,我也不说话,让她有一个思考和决定的过程。

没过一会儿,童童说:“妈妈,你给小月阿姨发个微信吧,我们约在小公园一起玩儿。”她还说,要先向琪琪说对不起呢。

看,一次亲身的感受胜过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在孩子受到委屈时,我们不光要想着理解孩子,安慰孩子,也请想一想,孩子的这次体验是不是也是一次成长的机会呢。

编辑 刘建淑 314606305@qq.com

猜你喜欢

童童芭比娃娃玩儿
色彩玩儿起来
大家会这样说
我的芭比娃娃
一起玩真开心
玩儿火的画家
芭比娃娃
俺去陕西玩儿
我给芭比娃娃做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