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牧歌

2017-04-25刘会然

当代小说 2017年1期
关键词:四毛王姓牧歌

刘会然

袁青林再次站在东莞市富贵大酒店门口。此时,灰蒙蒙的天空正扬着雪花。

袁青林还清晰记得,九个月前,接到袁四毛的电话时,自己正在富贵大酒店的厨房里翻炒一盘大龙虾。

奇怪的是,这个当儿,袁青林就听到了铃声,那首《死了都要爱》的音乐铃声歇斯底里,直往袁青林的耳廓里闯。通常,在厨房里,手机带和没带并没有区别,噼里啪啦的炉火声,呜呜咽咽的排气扇声,沙沙作响的掂锅声,还有切菜声,剁肉声,杂响一片。这时的耳朵基本成了摆设,就是厨房的几个伙计间,也哑子般,打着哑语或以肢体语言交流。

电话里,袁四毛火急火燎地说,青林侄子,你赶紧找老板把工资结了,明天就买火车票回家。

袁青林问,四毛叔,要我回家干嘛?

袁四毛说,你不要多问,要你回来肯定没错。

倏忽间,袁青林好似挨了一记闷棍,我好端端的,四毛叔怎就叫我回家?

难道是村里发生了什么大事?

早些年,秧村经常和邻村闹矛盾,甚至斗殴。比如迎龙灯斗气,比如争灌溉水。这时,村支书袁四毛会要求全村的男女老少捎带口信,或者他亲自摇响村部的电话,把在外的秧村人一个个叫回去。关系到家族的大事,谁都不敢含糊,一接到口信或电话,就乖乖往秧村赶。

改革开放后,农村逐渐文明了,即使与邻村闹矛盾,也不再打打杀杀了,拼个你死我活的,而是请政府和派出所出面调解。

村里估计没出大事,袁青林又想,难道是家里的双亲或两个孩子出问题了?

要知道,袁四毛作为秧村的村支书,一向威严,寡言少语,极少和村民热络交流,轻易不和村民打电话。

两天后,袁青林站在秧村路口。袁青林发现村口笔挺地蹲了一块大招牌,上面写着“田园牧歌”,白底红字。

袁青林还发现,进村狭小的砂石路变成了两车道的水泥路,沿着秧溪两岸,也铺就了两溜蜿蜒的鹅卵石小道。放眼一望,村前的笔架山上,几座木头房隐约在竹林之中。

往村子里走,袁青林看到袁四毛戴着斗笠,正带着几个村民,在塘坳里清理白色垃圾。几个村民都手挽竹篮,篮子里装着满满的诸如塑料袋、啤酒瓶、编织袋等废物。袁四毛骂骂咧咧,说几天前刚清理过一次,一下雨,这些狗屁垃圾不知又从哪冒出来了。

袁青林想起,三十年前,这些池塘的鱼虾多如牛毛,水也干净得能直接掬着喝,村人淘米洗菜都用池塘水。可后来,池塘里涌动的是塑料袋、饮料瓶、农药瓶等垃圾,臭气能把人熏晕,鱼虾也绝迹了,没人敢下水游泳了。

看到袁青林,袁四毛笑嘻嘻地爬上堤岸,说青林侄子,你终于回来了,村里的农家乐,没有你这个大厨师回来,还真没法开张呢。

袁青林这才知道,袁四毛打电话要他回来,是让他掌厨村里的农家乐。

袁四毛好像看出了袁青林的情绪,说,侄子你放心好了,广东能给多少钱一个月,我们这里也不会少你一分,而且,你回来后,还能照顾好双亲和两个孩子呢,总比外面强吧。

袁四毛走前一步,凑到袁青林耳畔,说村里好几个人要争着做农家乐的廚师呢。袁四毛的意思是说,不是因为你是我侄子的缘故,农家乐的厨师还轮不到你袁青林呐。

就两三年没有回家,秧村就不声不响弄起了农家乐,袁青林还是不明不白。再说,秧村离兰城不近不远,山水风光也不好不差,怎么就突然开办了农家乐。

几天后,袁青林从村人口中得知,原来市里一位王姓领导和秧村结对子扶贫。王姓领导来秧村视察后,发现秧村致富的条件有限。王姓领导发现秧村的山水田园风光还行,发展农家乐是脱贫致富最好的手段。王姓领导说,秧村发展农家乐,走在其他农村前面,肯定会起到领雁效应,为枣花镇的乡村旅游起示范作用。王姓领导离开时,再三督促枣花镇李书记和村支书袁四毛,一定要把秧村的农家乐当做扶贫攻坚的头等大事来抓,要产生良好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三年后,争取成为扶贫示范点,向全市推广,成为兰城人向往的“田园牧歌”。

秧村农家乐的名称就是“田园牧歌”。袁青林成了“田园牧歌”餐馆的总厨。

依托农家乐的名号,秧村还是进行了一番改造。秧溪上建了几座凉亭,一架水车。山下栽种了数垄薰衣草、郁金香等,还修建了一个休闲娱乐小广场。其他就是原汁原味山林、田野、菜园等自然风光了。

一开张,“田园牧歌”的生意很火。毕竟,方圆十余里,就秧村建成了农家乐。众人一半好奇,一半疑虑,都想前来探个究竟。游人来了,东看看西走走,特别是那些孩子,一堆沙子或一摊泥巴,都能玩耍半天。游客们或多或少要吃餐饭再离开。于是,餐厅的生意也就红红火火了。

在农家乐游玩,游客就餐时间通常是中午。中餐时分,袁青林除了亲自掌厨,还得吆喝其他伙计把各种材料洗好,切好,配好。同时也要督促服务员及时端茶送水,传菜递汤。有时,袁青林还得化身为服务员,把各色佳肴源源不断往游客的餐桌上送。

可以说,在农家乐里,最忙碌的就是袁青林了,整天陀螺般,但他还是很开心,因为忙就能给村里带来收益。村里有收益了,村民的生活水平就能提高。这和在广东做厨师不同,在广东做厨师,除了基本工资,都是替老板赚。老板呢,和你非亲非朋,很少有好脸色。现在不同了,再苦再累,袁青林整天脸挂笑容,心里乐滋滋的。

农家乐慢慢有了好名声,很大的原因是餐馆的菜肴能勾引人。俗话说,拴住一个人的胃就能拴住一个人的心。电视里也说,人除了大脑,胃也有记忆功能。这个,作为厨师,在省烹饪专业学校毕业的厨师,袁青林肯定懂。袁青林还知道,现在的城里人,不缺吃,缺的是菜品的特色。现在的城里人,对吃很挑剔,忌讳油水,喜吃素菜,酷爱土味。袁青林感悟出了一句话:三十年前,牲畜想吃人的食物;三十年后,人想吃牲畜的食物。

也就是说,现在的人不讲究吃山珍海味,讲究的是吃得绿色环保。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袁青林决定走简朴的乡村路线,要求一切菜肴都来自农村。袁青林亲自统筹食料的采购,活的家禽家畜要土鸡土鸭土狗土猪等,鲜嫩的菜蔬要土葱土蒜土豆土笋等。

一句话:越土越好。

花了一周时间,袁青林暗暗研制了一道招牌菜:三鲜土鸡煲。三鲜是指土豆、泥鳅、茄子干。土豆来自泥土,环保。泥鳅来自水里,健康。茄子干来自植物,绿色。三者巧妙配合,融合了生态文明的所有理念。当然,三鲜土鸡煲的主料当然就是土鸡了。土鸡也是秧村村民自然放养的,不添加其他饲料。

在手法上,三鲜土鸡煲采用文火细熬的方式,在土钵里熬制三个小时,待主料和配料的原汁原味完全融合后,再加上本地辣子,土葱花,鲜生姜等佐料。

“三鲜土鸡煲”一经推出,好评如潮。用游客的话说,这道菜是:肉嫩骨酥,汤鲜味美,最接地气。吃过一回,游客就念念不忘,而且在微信朋友圈里互相推荐,于是很多游客都冲着这道美味菜肴而来。

能留下游客吃饭,就能带来经济效益了。大伙都懂,农家乐的门票赚不了几个钱,简单的游乐设施也赚不到几个钱,只有餐饮才是大头啊。

兰城地处江南的赣中,经济上不显山露水,但这些年,懂生活的人也渐渐多了,可逼仄的市区生活肯定没有诗意了。于是乎,一到周末或节假日,城里人就成群结队,偕老提幼往农村跑。爬爬山,钓钓鱼,看看花,玩玩泥巴,玩累了,就在农家乐里吃上一顿农家饭,这种休闲也渐渐成了一种新时尚。

午餐时,看到餐馆里人满为患,袁四毛别提有多高兴。他一股劲地夸袁青林,说没有你这个大厨师来掌厨,生意肯定不会如此兴隆。确实,袁青林也非等闲之辈,能在东莞市富贵大酒店独当一面,也是一个响当当的角色。

可就是这样一个大角色,也有犯难的时候。

那天,袁青林找到袁四毛。袁青林说,四毛叔,你这几天听到公鸡打鸣了吗?

四毛叔说,公鸡打鸣?哦,是有几天没有听到了。

袁青林说,那就对了,秧村不要说母鸡,就连公鸡都快没有了。

袁四毛说,你今天怎么啦,没事咋就说公鸡母鸡呐。

袁青林说,正因为公鸡母鸡才找你啊。没有这公鸡母鸡,我如何去做三鲜土鸡煲。

袁四毛直搔脑袋说,我也想过,三鲜土鸡煲如此火爆,光靠秧村的土鸡,肯定供不应求。去其他村购买,也是小池里找鱼,很快见底。唉,现在农村,养鸡鸭的家庭很少,用自然放養的方式养土鸡,生长太慢,不划算。再说,现在的老百姓也知道土货营养好,吃了健康,土鸡都留给自己吃,即使有多余,也会送到城里的亲戚朋友处,都舍不得卖给别人。市场上那些所谓的土鸡,都是吃饲料长大的,顶多卖前放养过几天而已。

袁青林说,土鸡没了,三鲜土鸡煲咋整?

袁四毛焦急地说,三鲜土鸡煲可是我们的招牌菜,游客很多都冲这道菜来的,你得快点想想法子啦。

袁青林苦着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袁四毛说,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得想点办法变通变通。

袁四毛凑近袁青林说,要不这样,叫袁矮子每天清晨,偷偷去城里买上一些饲料鸡回来,在村后的林子里放养三五天。

袁青林张大嘴巴说,这怎么行,不是欺骗游客吗?

袁四毛说,那你说怎么办,就是叫全村的人来养土鸡也来不及了啊。再说,秧村的农家乐是市领导的扶贫项目,总不能说停就停吧。就是我同意,镇里也不会同意,市里也不会同意。

袁四毛安慰袁青林说,侄子啊,先凑合着,我马上向镇里李书记求救,总会有办法的。

每天忙碌在厨房之间,转眼,袁青林就在“田园牧歌”呆了半年了。

那天,袁青林从厨房的窗户往外看,一列队伍浩浩荡荡朝“田园牧歌”涌来。

袁四毛小跑着来到厨房,叫袁青林赶紧准备下,出去迎接领导视察。

袁青林说,领导来了就来了,我一个厨师,去凑合什么。

袁四毛说,王姓领导来秧村开展扶贫“回头看”活动,听说了你厨艺好,是“田园牧歌”的大功臣,要和你聊几句呢。

袁青林只好把身上油兮兮的围裙解下,换上了一件干净的衬衫。

袁四毛牵着袁青林来到王姓领导面前,介绍说这就是我们“田园牧歌”的大厨师,袁青林。

王姓领导伸出厚实的大手和袁青林紧握,还在袁青林的手背上拍了几下,赞扬道,早就听说你厨艺好,也听说“田园牧歌”没有你的那道三鲜土鸡煲,游客都不肯来呢。

簇拥在王姓领导身边的人纷纷朝袁青林鼓掌。

王姓领导颔首微笑,说不要小看厨师,好厨师也是高级人才,只可惜,我们内地还不够富裕,留不住像袁青林这样的人才啊。

袁青林脸涨红了起来。

一行人跟着王姓领导,在“田园牧歌”里四处走动。王姓领导看到秧村农家乐里人头攒动,彩旗飞舞,连声夸好。

一行人来到秧溪凉亭。凉亭里聚集了几位年轻小伙。一小伙怨气冲天,说这个农家乐真邪门,竟然没有免费WiFi。另一小伙附和道,真是见鬼,网游也玩不了上不了,这地方也太落后了。

看到一行人走近,还有几位是年长者,这几个小伙赶紧站立,把自己坐的位置让出。

可一行人并没有谁坐下,沿着凉亭边的曲折游廊往前走去。

走到秧溪的右岸后,王姓领导打趣道,现在的年轻人真有意思,来乡村游玩也到处找WiFi。

大伙附和道,是啊,这里山清水秀,养眼明心,难得的休闲地,玩手机干嘛?

对喽,王姓领导语重心长地说,现在很多农家乐开不下去,主要是因为没有特色,我建议秧村的“田园牧歌”就该打造有自己的特色的农家乐,让游客真正回归田园,回归自然,回到过去。

大伙鼓掌欢呼,说这建议好,高屋建瓴。

王姓领导继续说,我们不要以为吃吃土特产就认为不错,吃只是停留在物质层面,来农家乐,我们要让游客回归简朴的田园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心灵回归,这才是真正的“田园牧歌”啊。

王姓领导在“田园牧歌”大致转了一圈后,就和大家握手告别了。王姓领导离开时,还嘱托道,同志们,要注意啊,农家乐要姓“农”,姓“农”才会“乐”。

王姓领导的小车一离开秧村,枣花镇李书记就立即在秧村开现场会,落实王姓领导的讲话精神。

李书记说,我们一定以王领导的讲话精神为抓手,全面改造秧村的农家乐环境,走一条有秧村特色的农家乐道路,做到真正的“田园牧歌”。

李书记说,王领导已经给我们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回归。

李书记指示村支书袁四毛,从今天开始就整改,一切回归,让农家乐姓“农”。如果有困难,镇里会想办法解决。

袁四毛点头说好。

李书记的小车也很快离开了秧村。

接下来的这几天,袁四毛寝食不安,一直在搔头,都说要回归,要姓“农”,可回归到什么时候,如何姓“农”呢?

不行,这样想下去会得神经病。袁四毛发觉自己的脑袋不好使了,赶紧打电话请示李书记。李书记恰好忙着接待市里来的一个卫生检查团。李书记急促地说,就回归到三十年前吧,三十年前我们都姓“农”,至于怎么回归,你们还是再讨论讨论吧。

袁四毛一想,三十年前,秧村贫穷落后,的确都姓“农”,都在田野刨食,村民穿得简单,吃得简单,住得简单,行得简单。

要回归,要姓“农”,肯定得先从吃穿住行方面开始了。

晚上,袁四毛召集农家乐员工座谈会,布置“田园牧歌”农家乐全面回归的事情。

袁四毛把市、镇领导的话和大家说了。

大伙觉得好笑,这种回归真是天方夜谭,完全没有必要。

袁四毛强调,现在不是回不回归的事情,是如何回归的问题。

袁四毛要大家合计合计。

有年轻人提议,三十年前,我们还没有出生呢,根本就不知道过去的样子。

袁四毛说,这个意见提得好,我们去把旺生爷请来,他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老农民的代表。

袁矮子很快就用摩托车把旺生爷载了过来。

袁四毛说,旺生爷,你和大伙说说三十年前,农村是个什么样子吧?

旺生爷穿着灰色中山装,拄着藤条拐杖,颤颤巍巍地在椅子上坐好。

旺生爷把手中的香烟在鞋帮上摁灭后举起,说,三十年前,我们只看到过这种带屁股的香烟,还从来没有吃过,那时都是自己种烟叶,自己烤晒,用报纸包卷,哪有现在这么方便。

袁四毛递了一根香烟给旺生爷,并点燃了打火机。可旺生爷却没有接火,他从自己口袋里掏出一盒火柴,说,还是硝烟味香,汽油熏胃呢。

袁四毛说,旺生爷,你和他们说说三十年前,咱们吃的情况吧。

旺生爷说,三十年前,一年到头都是吃自己菜园里的蔬菜,平时一颗鸡蛋也舍不得吃,猪肉更是过年时才能吃上几块,哪里像现在,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袁四毛说,对,那时就这样,一只猪,自己吃不上几块,都要卖了换零用钱呢。

袁四毛说,旺生爷,再说说穿的吧。

旺生爷说,穿的寒碜啊,家家户户都是灰色咔叽布,哥哥穿不了给弟弟,姐姐穿不了给妹妹,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有个年轻人笑了起来,是不是破得像我这条牛仔裤。

大伙一看,年輕人的牛仔裤裤腿上漏洞百出,丝丝缕缕的。

大伙哄堂大笑。旺生爷也笑得呛出了眼泪。

袁四毛又对旺生爷说,住的,你也说说吧。

住的?旺生爷说,一家人,就挤在一间屋子里,晚上都是点煤油灯,没有电灯,没有电扇,更不要说什么空调了,再热,都是手执蒲扇。

行的呢,就更不用说了,去枣花镇,去兰城,都是靠双脚走,顶多还有几副架子车,自行车呢,全村只有村支书家有一辆,呵呵,旺生爷笑了起来。

袁四毛吩咐袁矮子,说,天黑了,早点送旺生爷回去吧,我们其他人再好好合计合计。

旺生爷站了起来,又坐了下来,说,还有一件事忘了说。

其他人问,什么事?

旺生爷说,三十年前,没有电,没有电多好啊,晚上,大伙都坐在村口的槐树下谈天说地,老老小小,热热闹闹,自从有了电后,人都躲在家里看电视,巷口巷弄人少了,村子冷清了。

旺生爷坐到摩托车上后,还在朝袁四毛吼,四毛啊,电,电……

旺生爷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晚风吹散在夜色中。

大伙又唧唧喳喳,提了很多意见。袁四毛叫袁青林都写在本子上。

很快,袁青林就把想到的都列了出来,从吃穿住行等诸多方面。

比如,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空调……

比如,统一灰色咔叽布服装,中山装……

比如,都是架子车来往……

比如……

员工们觉得真是时光穿越,太搞笑了,也质疑,说这哪里行,要拍电影么。

也有人觉得新奇,有意思,说没问题,回归就回归吧。

最后,袁四毛一锤定音,说,把想到的都先整改了。

游人来到“田园牧歌”,看到了员工都穿着咔叽布衣裤。屋里的电灯没了,桌子上放置了煤油灯。墙上的空调拆了,电扇也没有了踪影,只是竹椅上放置了大量的蒲扇。

游客很新奇,说这是演哪一出?但很快就觉得有些意思,特别是那些年轻的游客,还真没有见识过三十多年前的很多玩意儿。新奇就产生了好奇,好奇就产生了乐趣。

吃饭时,大厅里嘻嘻哈哈,都互相用蒲扇扇风,觉得好玩极了,仿佛来到奇异的国度,都争着要用手机拍照。

游客一拿出手机,袁矮子就阻止,说这里不能用手机拍照,要照相,得用老式相机。

游客很吃惊,怎么就不能用手机了?

袁矮子说,三十年前老百姓还没有见过手机,所以我们的“田园牧歌”也就不能用手机了。

游客说,我们想照相怎么办?

袁矮子说,我们专门购置了一台三十年前的架子框相机,你可以请我们的员工拍摄。

游客听这样一说,觉得稀奇,也觉得好玩。

其他员工还能凑合,只是苦了袁青林和几位厨工。电没有了,油烟机自然无法运转,厨房本来就热,又烟雾缭绕,呛得人人眼泪直流。

袁青林找到袁四毛,说厨房里能不能用上电,没电,炒菜真是不好弄!

袁四毛说,几十年前,没电,难道就不要炒菜?再说,厨房有电了,其他地方没电,这能算回归吗?

没有办法,袁青林和几位厨工,只好不间断地跑到外面来透气。

可没几天,袁青林发现厨工小吴老是看不到人。即使看到他,也总是鬼鬼祟祟的。在袁青林的逼问下,小吴才说出了实情,说,他正和女朋友热恋,现在,这里连手机都不让带,他只好不时跑回村子里去和女朋友联系。

袁青林说,以前没有手机不是照样谈恋爱,你可以写信啊。

小吴说,现在谈恋爱谁还写信啊,人家以为是神经病。

袁青林说,“田园牧歌”不能用手机,你总不能违反制度吧。

小吴说,干完这个月我就走人了,我不走,女朋友可就要离我远走了。

那天,袁青林看到一个游客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袁青林问,你怎么啦?

游客说,手机没有电了,哪里有充电的插座?

袁青林说,“田园牧歌”没有电,要不,你到村子里去充好了。

游客说,真是搞笑,充个电也要跑那么远?

袁青林只好解释,这里是“田园牧歌”。

游客说,一个没电的地方,简直就是原始社会,这还是人玩的地方吗?

袁青林说,几十年前都是这样,人不是也要活吗。

游客说,话虽这样说,但手机没电,万一有个急事,如何联系。

袁青林说,那也得这样,因为这里是“田园牧歌”,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游客回归。

游客忿忿不平,说手机是现代人的第二条生命,手机没有电,谁不失魂落魄,惶惶终日?

袁青林再次找到袁四毛,还是反映电的问题。

四毛叔也正苦恼,说一个游客刚往市旅游局打电话投诉我们,说在我们这里吃饭,没有空调,让他中暑了。好在,旅游局知道了我们这里的特点,对游客进行了疏导,本来游客还要找我们索赔医药费呢。

袁青林说,能不能变通下,其他都可以回归,电就保留。

袁四毛说,我也和镇里反映过,可李书记说,有了电,就有了电视,就有了电脑,就能手机上网,就不是真正的回归,就不是“田园牧歌”。

李书记还说,省里的电视台马上要来采访,说秧村的田园牧歌打造无电空间,极具特色,要把我们宝贵的经验宣传出去。

白天,一切都还行。到了晚上,人人就手忙脚乱的,很不适应。以前,有明亮的电灯,夜晚也好像白昼,如今,在摇曳的煤油灯下,人影憧憧,干起活来总不利索。

好在晚上游客不多。

那晚,是個炎热的晚上。只有一桌游客正在晚餐,一盏三花煤油灯悬在头顶。月色朦胧,一群群飞蛾从田间地头朝油灯飞来。游客们正吃在兴头,一只只被灯花烧焦翅膀的飞蛾,落叶般,簌簌落在餐桌上。

突如其来的飞蛾,让游客大惊失色。他们大喊,这是怎么回事?

袁矮子敏捷地把桌子上的飞蛾扫在地下,抄起一把蒲扇就驱赶煤油灯旁的飞蛾。

可飞蛾还是源源不断地涌来。

袁青林也赶紧跑出厨房,抄起蒲扇就挥舞起来。袁矮子和袁青林,一左一右,像两个手持宝剑的道士般,在餐桌边张牙舞爪地舞动。

这时,游客也忘记了愤怒,看到这种原始人般的驱赶飞蛾方式,竟然哈哈大笑起来。

两人都累得气喘吁吁,终于瘫坐在板凳上。

突然,袁青林一拍脑袋,想起了以前驱赶飞蛾的办法是燃烧艾草熏赶。

袁青林忙找来一堆艾草,在门口焚烧起来,一阵阵艾香往屋子里飘。飞蛾被烟雾熏走了。可游客也呛得满眼是泪,张大嘴巴,咳咳咳咳咳,像患了哮喘病。

一阵秋雨过后,秧村的天气开始清冷,“田园牧歌”的生意也清冷了下来。

那天,兰城烹饪协会组织部分厨师来“田园牧歌”游玩。

那些厨师一来,就叫嚷着,三鲜土鸡煲必上不可。

尽管袁青林精心熬制,可三鲜土鸡煲一上桌,餐厅里还是喧嚷一片。

妈的,这是土鸡?

看,肉质泛白,肥肉累累,肉质松软。

土鸡是肉色焦黄,肉质紧凑。

这分明是诳人,还诳到厨师身上来了。

真是李鬼碰李逵了,快把厨师叫来。

……

终于,袁青林极不情愿地站到了餐厅,在同行的众目睽睽下,他无地自容,感觉自己成了罪犯。

尽管袁矮子多次阻止,但那群愤怒的厨师还是掏出手机拍照,把假土鸡的图片发到了各自的微信朋友圈。

游客越来越少了,餐馆的生意也冷清了下来。

袁青林找到四毛叔,说,餐馆这样下去恐怕不行了吧。

袁四毛打电话给李书记讨意见。李书记就回了一句,王姓领导调离了兰城,你们看着办吧。

终于,“田园牧歌”进入了寒冷的冬季。

袁青林找到袁四毛。

袁四毛嘴里噗嗤噗嗤抽着烟,把脸别向一边。

此时,冬日的暖阳照在“田园牧歌”这块硕大的招牌上,宛如镶了一道金边。

责任编辑:李 菡

猜你喜欢

四毛王姓牧歌
不期而遇的夏天
自强者的金光
田园牧歌难不难?
永远的牧歌
天山牧歌
捉迷藏
捉迷藏
桥头牧歌
生路
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