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阅读遇到社交,能否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基于“微信读书”APP的体验与思考

2017-04-25文/常

传媒 2017年7期
关键词:好友社交读书

文/常 璐

当阅读遇到社交,能否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基于“微信读书”APP的体验与思考

文/常 璐

数字技术的发展催生了电子书的诞生和流行,并给传统纸质出版带来威胁与挑战。业内人士纷纷预测“纸质书不久后将被电子书籍所取代”,这一预测是否准确尚有待观望。但读屏时代人们对电子书的依赖与日俱增已是不争的事实,其便捷、互动、不受时空限制的特性,使得无论从经济成本还是阅读体验来看,都在改变着人们对书籍的视觉体验及阅读习惯。腾讯推出的“微信读书”APP,通过连接好友进行阅读分享和互动,以此打造社交化的阅读平台。当阅读与社交相融,是否能带给读者全新的阅读体验,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电子阅读的现状及微信读书

近年来,全球电子书出版一直呈现增长态势。奥地利电子书专家鲁迪格·威辛巴特发布的《2016全球电子书报告》显示,对于新兴出版市场,移动设备尤其是智能手机拉动着市场的增长。数据显示,2014-2015年,中国电子书市场总收益为45亿元,手机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阅读设备,59.2%的人使用移动设备阅读,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kindle等。随着国家“互联网+”战略的实施,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推动着出版行业的转型和升级,阅读类APP呈现勃勃生机。

目前,国内市场比较主流的几大优质阅读APP分别是掌阅iReader、 百度阅读器、91熊猫看书、QQ阅读、多看阅读等。腾讯推出的“微信读书”APP打破“阅读是一种私人行为”的方式,将社交的理念注入用户的阅读行为中,从微信好友的关系链出发打造用户的阅读生态。对这一模式的科学评估,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其独辟蹊径的运营理念,作为一种创新尝试,是值得学界与业界探讨的。“微信读书”APP于2015年8月28日上线,是微信团队推出的官方阅读应用平台,在为用户提供阅读体验和消费的同时,还提供发现书籍、分享读书笔记、查看微信好友读书动态、参与好友读书排名等功能。知乎匿名网友写到,“其他阅读软件像是一个图书馆,而‘微信读书’更像是一个读书社团”。“使用与满足”理论最早见于卡茨的《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一书中。该理论将大众看作是有能动性的主体,认为大众不是被动地接受媒介,而是根据一定的需求选择和使用媒介,并使自己的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随着数字出版技术的发展,电子阅读的受众作为阅读实践的主体,其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延伸,阅读需求和体验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关于“微信读书”APP使用满足的定性分析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三次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5年,我国国民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6本,较2014年略有上升;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64%,较2014年上升5.9%。数据表明,人们对电子书的阅读需求与日俱增。借助技术的理念,阅读类APP以其方便携带、实时更新、互动分享、多媒体展示、个性化设置等优势为阅读者创造出传统纸质书无法比拟的阅读体验。一出生便冠以“微信”大名的“微信读书”,更以微信朋友强关系链为基础,试图打造基于社交关系而建立起的阅读平台。其特点有三个方面。

以强关系打造社交化阅读模式。“社交媒体”最早见于学者Antony Mayfield《什么是社会化媒体》一书,他认为社交媒体具有开放、互动、交流、参与、社区化等一系列特征,能够给予用户极大的参与空间。微信的强大在于建立熟人基础上的强关系,而“微信读书”正是将这一强大的基因特质融入到运营中,创新性地提出了社交化的阅读模式。

在设置中,“微信读书”APP直接与微信好友列表之间形成匹配,用户可以在通过好友列表关注好友,了解好友的阅读动态。通常微信好友主要是以家人、朋友、同事、领导、同学等多重身份组成的关系网,将阅读行为这样一件积极向上的状态呈现在这一关系链中,一方面强化互动,另一方面,有利于用户构建自我积极向上的个人形象。

在阅读过程中,通过划线笔记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读书想法,互相关注的好友可以看到彼此的分享,并可进行点赞和评论,以开放式笔记分享的方式增强用户的互动参与感。此外,后台根据用户阅读的时常,进行阅读排行榜,在好友之间形成阅读排名,以此激发用户的阅读兴趣,提升阅读积极性。正如其所倡导的“让阅读不再孤单”,在阅读这件严肃的事情中形成好友之间的游戏比拼,从这一点来讲,突破了常规的“阅读私人化”的行为模式。

“微信读书”APP的用户互动及数据记录页面

用创新机制链接用户与内容。消除信息不对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此获取利益是互联网公司一贯的战略意图。“微信读书”,正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链接用户和内容,提供多样而丰富的数字阅读内容,打造独特的阅读体验。

碎片化阅读时代,用户的注意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如何通过创新的方式增加用户黏度,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区别于常规阅读APP的直接购买的消费模式,“微信读书”创造了“阅读时长→兑换新币→自助购书→买一赠一→互赠好友”的激励和消费机制。这种近乎病毒式的扩散传播,是激发用户阅读、分享的重要催化剂。通过阅读时长换取书币,使用户的时间和精力变现为购买资金,享受兴趣创造的附加值,对于用户的成就感以及使用黏性来说,无疑是极具创新的一种方式。读书换币值的方式,短期内是用户转化的一种方式,但长期盈利来讲,能否形成持续有效的盈利模式,尚有待观望。

交互式UI设计,创造美学体验。数字技术的变革带来了新的视听体验,人们对阅读的需求不仅仅是内容层面的情感需求,更在此基础上向阅读意境的方向拓展。关于移动阅读APP使用体验,研究者徐延章认为,移动阅读APP的交互体验是具备一定的艺术范式,并且由美学启动界面、美学风格设计、阅读交互设计、书籍推荐与情感交流、感官与内容融合五个方面组成。

“微信读书”在UI界面以及功能性指引的设计方面,整体呈现出简洁、明晰、人性化的特性。在“微信读书”界面,用户可以自行查阅阅读进度、调节屏幕亮度、设置护眼模式、发表评论、查看其他好友的评论与读后感并参与交流等人性化的设计以及便捷的使用方式。此外,由于社交天然具有公开的性质,“微信读书”自上线以来,就一直存在着社交性阅读与私密性阅读的不同声音,对此,“微信读书”进行了升级,让用户有“开启私密阅读”的选择。

关于设计艺术,研究者柳沙指出,当用户的习惯形成后,用户的行为会变得“自动化”,行为高速度,低差错,思维干涉水平较低,不需要或只需要少数意识作为指导。其便捷、人性化的设置使得阅读对时间和空间的依赖度最小化,满足随时随地可阅读的需求。

“微信读书”APP界面设计示例

关于“社交式阅读”理念的思考

社交式阅读丰富了阅读的分享和交流形式,使用户充分利用社交关系寻求适合自己的阅读书籍,满足信息获取与整合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了观点的交流和情感的维系,从而成为目前市场已有的阅读类APP极具差异化的发展。然而,“阅读+社交”的方式能否真正实现二者效能最大化,使用户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抑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创新而创新的产品噱头?目前仍受争议。总结起来,两点值得思考。

社交阅读的核心是兴趣聚合,而非熟人关系。“社交+阅读”的方式无疑是一种创新的尝试,且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已有的封闭式阅读行为。但需要明确的是,社交是以人为中心,围绕人和关系展开互动与沟通;而阅读则是以书为中心,围绕书籍和内容进行咀嚼与输出。因此,“社交式阅读”需要寻求二者平衡,使阅读不背离最本质的初衷,毕竟读书仍然是比较个人化、主观性的深度思考行为,而非公开化、娱乐化的人际关系。

社交式阅读不是强需求,需更注重质量。社交式阅读是基于强关系而建立起来的阅读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里,主要是通过阅读时长为指标来进行好友之间的排名,在排名中收获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值得思考的是,用时间维度进行阅读效能的评估是否科学?基于运动步数的好友排行榜很成功,但在以获取思想、体味情感、捕捉情绪为主要状态的阅读行为中,是否可行有待商榷。

技术进步推动媒介形态不断升级,并不断为人们创造新颖独特的使用体验。对于读书这件相对严肃的事情来说,内容和服务的重要性远远大于信息获取的渠道和形式。因此,阅读类APP开发和升级还需建立在充分了解用户使用习惯和需求的基础上,以此为依据,挖掘和发挥移动互联网和终端设备的优势,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平台,将时间、精力、信息等资源优势最大化。

作者单位 湖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好友社交读书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社交距离
属羊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删除好友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