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创新型企业创新方法推广模式研究

2017-04-25

当代经济 2017年1期
关键词:理论培训方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

我国创新型企业创新方法推广模式研究

贾宁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北京 100191)

在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下,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在2007年,自有关部门启动创新方法试点专项工作以来,不仅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而且从源头上推进了我国自主创新的进程。本文在分析国内外创新方法推广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我国创新型企业创新方法的应用推广模式,并针对不同模式架构下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创新方法;推广模式;机制研究

“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型企业作为国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活跃力量,是我国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从我国自主创新战略正式提出以来,国家充分认识到先进的创新方法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推力。在这一创新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问题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对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问题进行探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其理论体系,而且有助于提高企业在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创新方法理论研究概述

早在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就开始了对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这一时期的创新方法更倾向于依赖人的灵感和心理因素,因此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例如Alex Osborn 在1938年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它是通过智力激励的方法对社会群体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从而引起思想的碰撞和共鸣,最终获得创意的灵感,这被认为是当时最受欢迎的创新方法。20世纪50至80年代,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更具科学化和系统化,这一时期更加侧重于对创新过程和创新规律的研究,例如Eric Von Hippel从创新来源的层面对产品的创新进行了研究,强调了领先用户在产品创新过程中的独特作用;美国专家Nam P Suh 从创新的规律层面创立了用于大型或复杂系统设计的公理化设计理论;苏联学者Genrich Altshuller从技术演化规律的层面提出了综合多学科领域的TRIZ理论,这也是目前我国企业普遍推行的创新方法之一。

国内对于创新方法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起步相对较晚,其标志是1983年我国召开的第一届创造学学术研究会。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创新方法的研究数量迅速增长,研究内容主要侧重于内涵、分类、发展历程或者基于某一技术难题所进行的问题分析。从创新方法内涵的视角来看,刘国新(2009)将创新方法的概念界定为基于用户需求、技术产品开发与管理的一种创造学思维;侯光明(2011)认为创新方法是基于创新思维、提高创新效率的方法。从创新方法分类的视角来看,胡伦贵在1992年《人的终极能量开发》一书中,曾将创新思维方法划分为发散、聚合和想象三大类;庄寿强(2005)将创新方法归纳为五种,即问题导向型、智力激励型、综合分析型、矛盾转化型、最优选择型。从创新方法发展历程的视角来看,邵云飞(2009)认为创新方法经历了远古、近代和现代三个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分析了在不同阶段的创新方法的起源和特性;张爱琴、侯光明(2014)从不同学科领域对创新方法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创新方法向系统化理论、群体化研究、多学科交叉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随着创新经济的发展,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部门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如刘祖法、鲁萍丽(2011)以莱钢企业为依托,提出了“专家引领、自主培训、全员推广、重在应用”的培训推广模式;吴永志、夏冰(2014)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提出了“六式教学法”的培训推广模式。

二、创新方法在国内外推广的概况

1、国外创新方法推广的实践

由于创新方法在欧美、日本、俄罗斯起步较早,因此它们对创新方法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在创新研究应用方面取得的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例如,美国的福特、惠普,欧洲的飞利浦、西门子,韩国的三星、LG,日本的松下等这些大型企业都相继在技术产品创新中引入了先进的创新方法,不仅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生产流程的改进中节约了成本,而且确保了企业产品在同行业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近几年来,许多欧美国家还专门成立了创造学研究中心,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也相继设立了专门的创造学研究机构,各国企业在创新方法培训上也有了很大的进展。例如,美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开设有创新方法专项训练课程;而享誉全球的IBM、通用汽车等公司均设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方法培训部门,用于训练员工的创新思维,从而保证企业拥有持久旺盛的创新活力。

在研究和推广创新方法的机构设置方面,日本也做出了很多努力。例如,日本三洋管理研究所组建了向产学研提供咨询和培训的创新方法研究小组;东京大学和大阪学院专门建立了创新方法研究团队和理论学习网站;日本还在2005年成立了由不同国家和地区专家参与组成的TRIZ理论研讨会,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亚洲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创新方法研讨活动。

2、国内创新方法推广的实践

目前,我国创新方法的推广实践主要包括理论培训层面的推广、创新工具层面的推广、基础性理论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其中,创新方法的培训推广主要由科技部、地方科委等政府部门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组织展开;创新工具层面的推广主要是由最早引进创新方法并成功根据理论进行本土化、工具化的企业来进行;创新方法理论的基础性研究及相关人才的培养工作主要由高校和科研院所来推进,具体推广重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搭建国家创新方法组织管理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创新方法交流平台。2008年10月,由国家四部委联合组成了创新方法工作部际联席会,旨在确定创新方法推广的方向,统筹协调各项推广计划,从组织领导、协调机制方面保证创新方法的有序推进;除此之外,还成立了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以及关心和推动创新方法事业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自愿组成的创新方法研究会,旨在搭建由政产学研组成的交流平台,以强化和落实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促进科学家对方法的研究,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

第二,成立创新方法工作专项,从多角度实现创新方法的推广。2007年我国启动了创新方法工作专项,主要包括“自主创新知识体系设计和基础性建设”、“高校科学方法教材的开发与试点”、“科技管理模式创新体系建设”等。自此,科技部先后批准了包括四川、黑龙江、山东、天津等在内的多个创新方法推广试点省份,主要是为当地企业提供侧重于TRIZ理论的创新方法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培养了一大批新型创新人才。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我国已在28个省(区、市)共分六个批次开展了创新方法的推广应用,共培育出各级创新方法试点示范企业719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19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8家,申请专利累计4689项,已获得专利授权达2983项。这项数据表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虽然我国研究和推广创新方法的工作起步较晚,但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三、我国创新型企业创新方法推广的主要模式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创新方法的推广实践特别是TRIZ理论已经成为我国提升企业创新力、加快科技经济融合的重要来源。从我国创新方法的推广实践来看,大致可分为政府主导推广、企业自主推广、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推广以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推广四种模式。

1、政府主导推广模式

政府主导推广模式主要应用于创新方法推广的前期阶段。在该阶段,政府通过颁布相关科技政策,制定有效的科技规划,宏观引导创新方法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社会服务机构等各方的宣传和交流,从而形成各主体间协同推广的联动合作机制,如图1所示。

例如,自2007年我国首次将黑龙江、江苏、四川作为创新方法试点先行省份以来,创新方法特别是TRIZ理论得到了有效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主要得益于我国政府的主导和大力支持。而被选为试点的企业则大部分属于中小企业,相比大型企业而言,该企业本身并不具备跟踪引进创新方法的能力,其自身的产品设计、技术自主研发的能力也比较有限,为此只能通过各级政府部门的引导来增加他们对创新方法的重视和了解;同时,由于自身资金能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在创新方法推广落实方面也需要政府为其提供多方面的资助,这种模式对于创新方法在中小企业的落地生根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1 政府主导推广

2、企业自主推广模式

创新方法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以政府的推广为主,但是随着创新方法应用的深入,企业自主推广则是必然的发展趋势,这也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如图2所示,在这一模式下,企业根据自身需求,依托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和理论研究优势,并借助专业服务机构在科技园区和创新领域的资源,组织企业内人员进行创新方法的系统培训和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也会主动邀请专家深入实地进行创新方法指导,借助学习平台积极开展创新活动与交流,将创新方法、创新精神吸纳入企,搭建企业内部的创新生态系统。

图2 大企业自主推广

由于创新方法传入我国的时间较晚,所以企业自主推广创新方法这一模式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普及。但是我国企业在积极引入、主动学习、大力推进创新方法本土化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例如,较早引入TRIZ理论的中兴通讯、华为、中铁二院等企业,他们重视对创新理论、方法与工具的研究,并结合自身雄厚的研发实力,及时与专业咨询服务机构合作,在推广创新方法的过程中积极积累经验,通过对创新方法的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方法体系,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的创新竞争力。

3、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推广模式

这一模式针对的是我国中小企业,主要是指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集聚学术科研、金融及中介等各方的互补资源,通过搭建“政产学研金介”推广应用平台,实施政府为保障,资金为支撑,中介为桥梁,高校,科研机构为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的合作推广机制,以形成综合优势来实现创新方法的落地应用。

从实质来说,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模式本身就是一个连接创新方法若干工作环节的纽带,借助于这条纽带,创新方法工作可以直接渗透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同时,创新方法工作也可以促进政产学研内部结合的部分问题的解决。其具体的运行模式(如图3)表现在以下方面。

图3 政产学研金介合作推广

首先,由政府牵头搭建创新方法的产学研合作服务平台,在校企、院企合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保持沟通,了解企业需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为企业降低新员工培训成本;另一方面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中介机构等各主体间加强联动合作,积极开展形式多样、优势互补的学习交流,组织专家队伍深入企业,帮助企业解决创新难题,为企业架构高效的创新方法应用体系,提升企业竞争力。例如,在牵头搭建服务平台方面,厦门作为第二批创新方法试点省份进行了较好的探索,相继成立了“创新方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创新方法工作室”,搭建了创新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平台,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以专家交流为依托的“A+B”联合技术攻关模式,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4、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广模式

这是一种将企业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的推广模式。这一模式主要通过发挥标杆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更大范围内激发其他企业对创新方法的需求,依托科技园区等专业服务平台,整合政产学研金介各要素资源,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对创新方法的学习、应用和推广,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从而形成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最终实现区域产业升级。

图4 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推广

以“三角轮胎股份有限公司”为例,在创新方法应用示范项目推广的前期阶段,该企业并没有参与到创新方法的培训中,但在旁听相关课程之后,该企业对创新方法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激发了对创新方法的需求,继而组织工程技术人员参与到创新方法的培训学习中,并开始借助创新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截止2014年4月份,公司已获得了291项专利授权,其中国内专利267项,国际专利24项,发明专利32项;再如“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通过借助创新方法解决难题后,带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学习创新方法,从而成功打造出一条创新产业链条。

四、关于我国创新方法推广模式的几点思考

第一,我国创新方法的推广模式实质上是一种以企业内训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推广模式。主要体现在推广初期借助对创新方法的培训来培养企业的创新意识,打造企业和产业内的创新生态圈,在此基础上,将创新方法转变为企业和产业升级发展的助推剂,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创新方法的需求效应,使之成为企业开展创新的重要途径;同时,鼓励企业购买创新方法服务,进而逐步建立以企业内训为主要形式的市场化创新方法推广模式。

第二,通过创新需求征集和分析,搭建供需对接平台,打造新的创新路径。借助创新方法培训,汇聚企业众多创新需求,并对企业创新需求进行分析和筛选,在此基础上,跨界整合多种创新要素,与技术成果进行匹配,以创新方法为起点,开辟一个新的创新体系入口;同时,搭建技术供需对接平台,通过平台进行展示、对接、交易,推动企业技术创新,逐步形成产业协同创新链条。

第三,从企业高层导入进行顶层设计,提高整体意识,建立重点企业创新方法应用体系。从企业高管的培训入手,通过顶层设计激发企业领导的重视程度和技术人员的参与程度,迅速形成全公司对创新方法推广和应用的共识,提高企业整体应用创新方法的意识,帮助重点企业建立创新方法应用体系,为之后创新应用示范阶段的工作奠定基石。

第四,将企业创新与区域产业发展相结合,整合地方产业特色,推广产业项。在创新方法推广实践中,往往依托各地的园区载体资源,围绕地方资源禀赋和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创新方法培训,促进产业与区域的深度融合,实现区域产业升级;同时,帮助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资源,覆盖区域不仅包括京津冀等产业发达区域,同时也包括了西部、西南部产业欠发达区域,在推进应用示范工作的同时,也促进了优质企业与地方园区的对接,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和区域布局,为后期技术在产品化阶段的落地应用奠定了基础。

[1] Eric Von Hippel.Innovation by User Communities:Learning from Open-source Software[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2001.

[2] Nam P.Suh.Axiomatic Design Theory for Systems[J].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1998(12).

[3] 侯光明、皮成功:创新方法的综合评价及应用决策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5).

[4] 刘国新、闫俊周:国外主要技术创新方法述评[J].科学管理研究,2009(4).

[5] 庄寿强:论创造、创新的异同及其在地质领域中的应用[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十届学术会议代表论文集[C].2005.

[6] 邵云飞:技术创新方法的发展历程及解决方案研究[J].科技创新,2009(5).

[7] 张爱琴、侯光明:创新方法研究的比较分析与发展趋势——基于多学科视角[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

[8] 陈劲、王芳瑞:技术创新管理方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9] 刘祖法、鲁萍丽:营造TRIZ理论学习氛围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新突破——山东莱钢推广应用创新方法的探索历程[J].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5).

[10] 张武城:技术创新方法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1] 吴永志、夏冰:在高新技术企业中推广技术创新方法(TRIZ理论)模式初步研究与启示[J].黑河学院学报,2014(1).

[12] 黄超惠群:我国技术创新方法推广体制与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2(4).

(责任编辑:胡冬梅)

猜你喜欢

理论培训方法
坚持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