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漂移速度测量
2017-04-24清华大学实验物理教学中心
(清华大学 实验物理教学中心)
电子漂移速度测量
(清华大学 实验物理教学中心)
1 主要内容
20世纪初云室的发明实现了气体中带电粒子运动径迹的测量,但其记录方法早期多为照相法,图像需特殊的测量器具分析,工作过程缓慢且繁琐. 物理学家夏帕克(G. Charpak)发明了多丝正比室,很好地解决了上述困难,因此获199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实验涉及到力学、电磁学和高能物理等诸多分支学科,其设计思想源自高能物理实验中多丝室和漂移室的应用.
漂移室的结构与多丝正比室类似. 典型的正比室是在细丝和导体管壁间加高压,带电粒子穿过充气管使气体电离,释放电子而变成正离子. 在电场作用下,电子向管心的细丝(即阳极)运动,接近细丝处电场非常强,电子被电场加速获得足够的能量使气体发生次级电离,释放更多的电子. 这一过程反复发生便形成电子和正离子的雪崩,二者的运动在阳极丝产生感应电信号,从而给出带电粒子通过的信息.
图1为实验装置. 具体的实验过程是,利用紫外激光电离气体分子中的电子,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电离的电子加速运动,但由于与气体分子的频繁碰撞而受到阻力作用,该阻力与速度成正比. 二者竞争导致电子很快达到平衡状态,遂以恒定的速度向阳极面漂移. 测量入射激光的位置、激光脉冲与阳极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可以利用示波器或自编软件确定电子的漂移速度.
图1 实验装置
2 创新点
实验内容涉及到诸多物理分支学科:
1)力学:电场中电子漂移过程运动符合力学理论中牛顿运动方程,即速度正比阻尼项.
2)电磁学(细圆柱体周围的电场分布、电离过程与信号放大):漂移室结构、电场分布规律以及电子电离的规律适用于电磁学理论.
3)高能物理学(气体漂移室的径迹测量):利用漂移室测量带电粒子径迹,是现代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实验中带电粒子最为常用的测量方法.
3 主要成效
通过漂移室/多丝正比室的基本使用,学习力学、电磁学和高能物理的综合理论及实验技能,初步了解其在物理实验、医学、生物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等研究领域中的测量手段和重要作用.
本实验由教师全程负责,实验中心技术人员作为支撑,由助教指导本科生完成,历时2年,仿效了科研工作运作模式,即文献调研、相关知识学习、方案设计、讨论与实施、重复及优化、结论分析等过程. 以基本实验仪器或部件示波器、电源等为基础,结合研究对象漂移室,实现了电子漂移速度的测量. 2015年12月,获清华大学学生实验室建设贡献一等奖,并由本科生在国际物理教育大会 (ICPE2015) 做口头报告.
(执笔:肖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