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andsat影像的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2017-04-24李伟妙邢倩董坤张雪梅
李伟妙 邢倩 董坤 张雪梅
摘要:由于城市的飞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以石家庄市为研究区,基于RS和GIS技术手段,分析了2000年~2010年10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 石家庄市在2000年至2010年间,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河流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在减少,园地、建设用地的面积迅速增加,林地和草地的面积变化保持稳定。(2)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人口、经济和城市化。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石家庄市
土地利用/覆被及其变化是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结合最为密切的方面[1-2],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能体现人类活动的过程,对它的研究有助于增强对人类活动在全球变化中作用机制的认识[3]。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涉及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对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的研究,二是对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研究。研究土地利用变化过程是研究其驱动力的基础[4]。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找到影响其变化的驱动机制,对可持续利用土地有着重大的意义。
1. 研究范围与研究方法
图1—1 研究区范围
1.1 研究区概况
石家庄市地处东经113°18ˊ~115°30′,北纬37°30ˊ~38°40ˊ之间,地处河北省中南部,环渤海湾经济区,距首都北京283公里,为河北省省会,是华北地区重要的工商业中心城市,河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被誉为火车拉来的城市。
研究区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势西高东低。西部为中低山丘陵区,东部为辽阔的华北平原,气候本区属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温差大,四季明显,人口达1000万以上,成为特大城市,GDP破5000亿财政收入公共财政收入均居全省第一。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三期LandsatTM遥感影像,将影像进行预处理,得到研究区的三期影像,如下图:
图1-2 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TM遥感影像
通过人工解译和野外数据验证,得到研究区的数据,依据国土资源部制定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和《全国土地分类(试行)》提出的分类标准,考虑信息源的空间分辨率和石家庄土地利用的特点,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耕地、居民点、林地、草地、园地、工业用地、采矿场、交通用地、河流、水面用地、运河/水渠和未利用地。
利用多张同地区不同时段的遥感资料,运用图像处理工具,研究方法和过程,本研究选用的时间跨度为2000年到2010年,选取了3个时段,得到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对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动态监测,通过分析比较得出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征[5-6]。
2.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分析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结构变化和空间变化等。面积变化反映在不同类型的总量变化上,通过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总量变化,可了解土地利用变化总的态势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2.1 土地利用现状特征
从表2-1可以看出,2000年~2010年10年间,石家庄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表2-1 土地利用数量与结构变化(hm2,%)
[\&2000年\&2005年\&2010年\&\&面积\&比例\&面积\&比例\&面积\&比例\&耕地\&749967.99\&53.03\&693803.46\&49.06\&675839.49\&47.79\&居民点\&155586.16\&11.00\&163896.71\&11.59\&171057.70\&12.10\&林地\&381250.59\&26.96\&388101.00\&27.45\&393234.53\&27.81\&草地\&96827.21\&6.85\&110395.16\&7.81\&106651.84\&7.54\&园地\&9810.36\&0.69\&32724.66\&2.31\&40570.64\&2.87\&工业用地\&1497.96\&0.11\&2917.00\&0.21\&5192.22\&0.37\&采矿场\&446.67\&0.03\&467.26\&0.03\&479.41\&0.03\&交通用地\&4673.54\&0.33\&5913.68\&0.42\&7911.38\&0.56\&河流\&1666.99\&0.12\&1688.05\&0.12\&1076.38\&0.08\&水面用地\&9177.47\&0.65\&12686.01\&0.90\&10282.75\&0.73\&运河/水渠\&1180.43\&0.08\&310.03\&0.02\&310.03\&0.02\&未利用地\&2016.65\&0.14\&1198.73\&0.08\&1495.64\&0.11\&]
2.1.1 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
(1)2000年,占主体地位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林地、居民点和草地,上述四种地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53.03%、26.96%、11%和6.85%,四者比例之和达到97.85%(表2-1)。
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如下主要特点: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地区;居民点主要镶嵌在东部平原区;林地和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太行山地區;园地主要分布在位于东南方向的赵县和晋州两个县市;采矿场分布在西部井陉矿区(图2-1)。
图2-1 2000年石家庄土地利用现状图
(2)2005年,与2000年相比城市化速度有所加快,在城市化拉动下,耕地数量开始减少;居民点面积增加;在追求经济利益的指导思想带动下,园地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未利用地也呈快速减少态势,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运河/水渠面积大幅度减少。由于自然土地的快速减少,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下降。上述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是2000年~2005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特点。2005年,占主体地位的土地利用类型依然是耕地、林地、居民点和草地,上述四种地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9.06%、27.45%、11.59%和7.81%,四者比例之和达到95.91%。这一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最明显的是园地,由2000年的0.69%增加到2.31%,几乎是2000年的四倍。在主导用地类型中,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用地面积继续保持优势地位(表2-1)。
图2-2 2005年石家庄土地利用现状图
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如下主要特点:由于居民点和建设用地呈摊大饼模式发展,主要由原来的分布区向四周发展,4%的耕地转化为居民点和工业用地;在退耕还林(草)的生态工程影响下,西部山区的林地和草地有所增加;在比较利益下,园地比耕地的经济效益更高,因此这一时间,园地在2000年的基础上迅速扩大(图2-2)。
(3)2010年,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仍延续耕地减少的趋势,交通用地、居民点用地、工业用地等建设用仍是增长的趋势。水资源紧缺的局面开始出现,导致河流大幅度萎缩;同时在比较效益作用下,园地数量呈增长态势。上述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是2005年~20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的突出特点。2005年,占主体地位的土地利用类型仍然是耕地、林地、居民点和草地,上述四种地类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7.79%、27.81%、12.1%和7.54%,四者比例之和达到95.24%。在主导用地类型中,直接为农业服务的用地面积继续保持优势地位(表2-1)。
20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如下主要特点:在粮食安全的引导下,耕地面积减少趋势变缓;园地、工业用地面积继续增加;伴随着几条重要高速公路的通车,交通用地面积迅速增加,占据了部分耕地;今后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有以下可能走势:东部地区在比较效益等市场力影响下土地利用在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和园地之间转化,西部地区在政府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下,林地和草地面积有所增加,但增幅有限(图2-3)。
2.2 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分析
由图2-4可以看出,2000年~2005年主要地类是耕地、居名点、林地和草地,这四类在2000年所占比例为97%左右,其他地类总和所占比例低于3%,到了2005年,仍是以这四种为主要用地类型,但是所占比例有过下降,将至95%左右,这也是平原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的主要特征。在各地类中,耕地、河流、运河/水渠是转出大于转入,其他类型用地是转入大于转出。
转出面积最大的是耕地,转出面积为56164.53公顷,占2000年耕地总面积的7.49%,另外两种主要转出地类为运河/水渠和未利用地,比例分别为73.74%和40.56%。
园地是转入面积最大的,转入面积为22914.31公顷,比2000面积增加将近4倍(图2-5),主要原因是市场因素。
图2-5 2000年~2005年园地所占比例(%)
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也是增幅较大的,增加比例为94.73%和26.54%;居民点、林地、草地也成缓慢增长趋势。
图2-6 2005年~2010年主要地类所占比例(%)
2005年~2010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特点:耕地减少速度放慢,河流和水面用地减少速度较快,其他用地则是增长趋势。
耕地主要转出为居民点、园地、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较少面积占2005年面积的2.59%,可见耕地减少速度变慢,这一时期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耕地得到一定的保护。河流、水面用地仍是快速减少的趋势,这是石家庄地区缺水的反映。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和园地仍是大幅度增加的趋势,两者增加的比例是2005年的78%、33.78%和23.98%,這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居民点、林地等其他地类的增加比例在1%~4%之间。
3. 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类[7],在短时间尺度上,土地利用系统的自然因子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非常小,通常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人类生产经济活动中,因此文中主要从人文社会经济因素考虑。
3.1 人口因素
人口是人类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主体,是土地利用变化中最具活力的驱动因素之一[8],人口增加必然要求更多的居住、交通、服务设施用地等,然而土地总量有限,在未利用地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建设用地必定占用农用地。石家庄市2000年人口数量是9241751人,到2010年增长为10163788人(石家庄市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增加了922037人,增长比例为9.98%,同期耕地面积减少了5.24%,居民点增加了9.9%,交通用地增加了69.3%,可见人口变化与土地利用变化明显相关。
3.2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往往会改变使土地的利用方式,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在发生变化,人们对食物结构和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新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出现,2010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01亿元,比2000年的1001.2亿元,增加了239.7%。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537个,(石家庄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同期建设用地增加了112.3%。,因此,经济因素也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3.3 政策因素
土地利用变化受政策的导向,它对土地利用结构影响最为直接。由于各县市大搞开发区建设以及石家庄三年大变样政策是实施,很多市内的污染性企业逐步外迁,使的建设用地比例迅速增加,农用地大量流失。
石家庄作为省会城市,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城市化通过人口、产业集中、地域扩散占用土地,使土地利用非农化,从而改变原来的土地利用结构。石家庄市2000年城市化水平为24%,到2010年增长为 50%,大量的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对应的生产方式也发生变化,造成了非农业用地的急剧增加。
4. 结论
通过上述分析,石家庄市人口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征:
(1)石家庄市在2000年~2010年间,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一定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河流、运河/水渠和未利用地面积在减少,居民点、建设用地、园地面积在增加,林地、草地等生态用地面积基本稳定。
(2)经分析得出,影响石家庄市土地利用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有三个,分别是人口的增长、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
为了保证石家庄是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继续控制人口的增长,编制科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好土地利用的宏观调控,严格保护好耕地,坚持节约用地与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最终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纪远,张增祥,等.20世纪90年代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遥感时空信息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年.
[2]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7.
[3] 史培军,宫鹏,李晓兵,陈晋,齐晔,潘耀忠.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的方法与实践.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 Li Yuechen. Land Cover Dynamic Changes in Northernchina: 1989—2003[J].Geographic Science,2008,18(18):85—94.
[5] 郑泽忠,范东明,杨武年,等.3S集成技术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中的应用[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7,42(4):409—413.
[6] 李宝华.基于GIS和RS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J].科技信息(教学科研),2007(21):325,340.
[7] 朱會义,何书金,张明.环渤海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J].地理研究,2001,20(6),670—679.
[8] 王晓峰,任志远,黄青.农牧交错区县域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以陕北神木县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3,26(4):40.
[9] 张利平, 丛岳君, 段燕平.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地质地貌的MAPGIS土地利用现状分析[J]. 西部资源, 2011(4):93-96.
[10] 杨宏兵, 董霁红, 陈建清,等. 基于RS和GIS的邯郸矿区土地利用变化研究[J]. 西部资源, 2012(1):119-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