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润童心
2017-04-24曹莞琪
曹莞琪
2月18日虽然是雨水节气,却没有下雨。太阳早早地挂在首都博物馆东边的蓝天上,把倾斜的椭圆形青铜展馆投影到汉白玉地面上。展馆如同破土而出的文物,向聚集在它前面的四(6)班的同学们招手。
再过两夭就要开学了,这既是我们的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也吹响了新学期的“集结号”。大门一打开,孩子们便鱼贯而入。大红对联映人眼帘:“首善之区汇千载精华五色炫曜五福春,博大京畿承古今风流金玉满堂金鸡鸣。”因为是繁体字书写,大家辨识了很久才读明白,脸上禁不住露出了几分得意。
顺着窄窄的电动扶梯,我们被缓缓地传送到二层方形展览厅c厅,进入了“古都北京一历史文化篇”展区。“嘘——”,老师边说边给我们做了个手势,大家赶快聚集在她的周围。顺着老师的手,我们看到在昏黄的灯光下,几块粗糙的石头泛出灰黄的光。“这是从猿进化到人后,直立人制造的第一批工具。”老师声音不高,但同学们却听的字字真切。第一个石制工具!就如同我们幼儿园时用陶泥做的第一个碗、在绘画课上的第一笔涂鸦、在练习本上歪歪扭扭写下的第一个字。虽然不甚美观,但如同黎明的曙光,照亮了混沌世界,人类开始有了智慧,天地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我们依次前行,从史前时代的“文明曙光”展臺开始,到夏商周时代的“燕蓟神韵”。从秦汉魏晋北朝的“千年蓟城”展台,到隋唐五代的“幽燕风云”。从辽代的“都城序幕”,到金代的“帝王之都”。从元代的“国际都会”,到明代的“日下积胜”。从清代的“落日余晖”,再到最后一个“民国”展台。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用凝固的语言再现了北京山河壮阔的自然风貌,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丰富多彩的京味文化,鲜明生动的历史人物。
老师说:“北京文化最大的特点是包容并蓄,传承创新。各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水乳交融,在文明的碰撞中共同塑造了独特的燕赵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作为炎黄子孙,一定要把祖国文化发扬光大。”虽然似懂非懂,但大家还是用力地点点头。
展区的放映厅正在播放开国大典的纪录片,毛泽东主席浑厚高昂的声音在展厅中回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大家凝神静听,心潮澎湃。我们生在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国度,我们继承了五千年文化的荣光,我们沐浴着党和国家的关怀,我们承接着父母亲友的期望。我懵懂地感觉到:少年中国,如日初生;中国少年,肩负未来。
大家走出博物馆,温暖的阳光照在长安街两旁的大树上。“你看!枝头上有嫩芽!”有同学惊呼。是啊,春天的脚步声已经听到了,满园春色还会远吗?
(指导老师:敦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