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 创课堂之精彩
2017-04-24郭玫玉
郭玫玉
[摘要]创设宽松的氛围,运用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学习兴趣,同时运用多种渠道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加强对诗歌的理解,其基本策略有:结合生活,营造情境;生动语言,描绘情境;运用表演,体会情境。
[关键词]语用;情境;诗歌;体验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诗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等,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诗歌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缺乏思维能力,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的精神告诉学生,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我认为创设宽松的氛围,运用情境教学,可以从多方面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
情境式教学是指教师依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充分利用课件音乐、简笔画、表演等手段创设各种愉悦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以下就以《雨后》这首诗阐述情境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一、结合生活,营造情境
[案例一]
师:快乐似神仙的小哥哥在千什么?
生:使劲地踩水。
师:现在你的脚下有摊积水,请你俩使劲地踩一踩。(学生踩水)
师:踩水快乐吗?把这份快乐带进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师:刚才老师发现“溅起”这个词你们读得准确、响亮,这个词你们懂吗?
生1:水花飞起来了。
生2:水花飞上飞下。
师:看老师这(课件展示水花四溅的画面)这就是“溅起”。生活中,你见过这种现象吗?
生1:把手放在开着的水龙头下面,水就会溅起很高。
生2:汽车在雨后的公路上行驶,会溅起水花。
[赏析]
陶行知先生“生活及教育”的理论启示我们:一个人自呱呱坠地而长大有为,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其思维,认知,情感,语言,词汇的源泉,乃是生活对语言的感受,认知,学习,发展是活生生的最具有魅力与渗透力的,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学得活泼生动。
在案例中,我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假若你眼前有一摊水,你也踩踩。学生在动的过程中沉浸在玩水的快乐中,在理解“溅起”时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学生很快理解了。让学生从语文中去寻找生活,在寻找生活中学习语文,拉近了学生和诗歌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和诗中画面的距离。
二、生动语言,描绘情境
[案例二]
师:可是,小哥哥光顾自己玩了吗?你从哪句话读懂的?
生:没有,我从“妹,小心滑”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你真会读书,你就是那个小哥哥,小哥哥,你好!你妹妹紧跟着过来了,你亲切地喊:妹,小心滑。(生读)
师:还有谁想读?(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声音这么响?
生:广场上人多,低了听不到。
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哥哥。
师:谁愿意当哥哥?(学生纷纷举手)
师:这么多人愿意,我们全班的男同学都来吧。
师:我们亲切地喊:“妹,小心滑。”
我们高声地喊:“妹,小心滑。”
我们急促地喊:“妹,小心滑。”
师:我们听出来了,同样的一句话,但都喊出了小哥哥关心妹妹、爱妹妹的一片情。
[赏析]
赞可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该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后果。”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于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也就是教师的情感直接影响、感染着学生,因此,我在教学这节诗时用生动的话语创设情境,把学生引入当时的环境中,当学生跟着小哥哥一起喊,喊出了对妹妹的关心,学生在这种语言环境中很快地理解了诗意,同时学得有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就这样有了一次师生的全身心投入、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
三、运用表演,体会情境
[案例三]
师:请同学自由读第四节,课件出示读书要求:我们读一句,想想你看到了怎么样的小妹妹,做一做她的动作,读得好的同学上台演一演。
师:哪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看到小妹妹了吗?(指名读)
生评价。
师: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两位同学来表演,其他同学当小评委,好不好?
学生上来表演,同学观看。
师:谁来评一评,你觉得他们演得像吗?为什么?
生1:演得像,有撅着两条辫子。(同时理解“撅”字)
生2:小妹妹有提着裙子,但是不够小心。
师:为什么提着裙子?
生:怕裙子湿了,脏了。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不仅当演员当得好,当观众的也很细心。
[赏析]
孩子天生爱动,既喜欢表演,又喜欢看别人表演,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更有较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教学时,我创设了一个舞台的情境,通过孩子的读在头脑中想象小妹妹的形象,又通过角色表演,引导孩子进入情境,体会睛境,小妹妹的形象就在孩子的心中鲜活起来,观看的孩子也不闲着,在读书时就交给任务,要当好觀众,学生通过对表演者的评价,俨然自己就是一位小评委。这样的情境,让学生达到乐学,会学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