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锋是被“造”出来的英雄吗?

2017-04-24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沈阳军区写日记雷锋

基本上每一名中国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很多雷锋的照片:有头戴军帽持枪立正的,有擦汽车的,有帮助战友学习的,有扶老携幼的,有给战友让饭的,有给伤病员送月饼的,有到储蓄所取钱的,还有为人民公社捡粪的……然而在当下,这些曾经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照片,却变成了质疑雷锋精神的“铁证”,比如:为什么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摄影师都能神一样地出现并按下快门?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文字?雷鋒为何能频繁调动,常能请假外出?

那么,雷锋事迹是真的吗?他是被“造”出来的英雄吗?答案是否定的。

“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

事实上,网友们的质疑也没有错。雷锋生前留下照片共计300余张,其中有223张都出自雷锋生前战友、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之手。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峻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公开言明:自己所拍摄的雷锋照片中,一些属于“补拍”、“摆拍”。

因为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细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雷锋生前已经是从原沈阳军区涌现出来的全军典型。

雷锋的事迹受到《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也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直到1962年春节前后,原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原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由张峻以及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

鉴于补拍照片工作的严肃性,当时的原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

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这里的能不能,主要讲技术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来,下雨再来一遍?这个不可能);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然而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比如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比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比如,没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别人代替,等等。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了原沈阳军区领导的质疑。然而,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雷锋就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就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画面的神圣职责,而因为一些比如时机消逝、天气、光线、没有抓拍住等技术难题和人为原因,摆拍一些符合历史事实的照片,也是在允许之列的,而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此外还有人质疑说,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个稀罕事,而在雷锋参军的两年多留下的照片却高达三百多张。其中原因也很简单。曾历时15年,采访了上百名和雷锋共同生活、学习和工作过的亲属、老师、同学、同事和战友,收集了大量历史资料的解放军报社原副总编辑陶克说,雷锋的照片有一部分是他个人到照相馆照的。另外很大一部分是在部队照的。

雷锋是个好学多才的青年,会手风琴、口琴,爱写诗歌,很懂得审美,很时尚,因此也爱照相。再加上他当兵前曾当过公务员、工人,在当时的年轻人里属于收入不低的。他参军前已经当师傅带徒弟了,每个月工资有36元,加上补贴可以拿到45元。他的收入也足以支付照相馆拍照的费用。

由于雷锋入伍时就已经有名了,入伍后部队首长叮嘱政治处注意培养、跟踪雷锋。有两个摄影师经常到雷锋那里去照相,还特意安排了“眼线”。

“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

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日记。1956年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平时写日记、能写日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

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也许,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是最早看过雷锋写日记的人。1958年4月,是雷锋主动把日记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在雷锋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可见,雷锋日记,所记录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更多的则是他通过摘录、记录进行学习的一片“自留地”。由于在出版发行《雷锋日记》时,只是选择性地摘录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给人们带来了这种光记好事的错觉。

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文字?

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些既优美又饱含力量的文字?到底是真是假呢?

雷锋确实是高等小学毕业。但是小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他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字水平。

让我们看看雷锋人生中的一些细节:

1956年夏天,雷锋从荷叶坝小学毕业,几年里,雷锋勤奋学习,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同学们进行发言。

1956年11月,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到1958年春天为止,他从事机关工作一年多,学会了记日记,期间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1958年春天到9月,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当了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在团山湖工作期间,雷锋在县级报纸《望城报》发表人生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在团山湖的8个月里,他陆续写下《南来的燕子啊》、《台湾》、《歌颂领袖毛泽东》、《党救了我》、《啄木鸟》、《我的感想》、《以革命的名义》、《人定胜天》、《排渍忙》九首诗歌。

1958年9月,报名去鞍钢的雷正兴改名为雷锋,据当初与雷锋同去报名的张建文(原名张希文,县放映员)老人回忆,雷锋对他说,“雷正兴这个名字是叔公起的,有家道兴旺之意,旧社会我连家都没有,说什么家啊,我想趁报名当工人时候改过来。”他说自己最近常在乌山、金山行走,觉得山能登高望远,不会迷失方向,“我想改名叫雷峰。”张建文觉得改得好,让雷锋也帮他改一个,雷锋就以为“建设新文化”为寓意帮他改成了张建文。于是,两人在报名表上,一个填了“雷峰”,一个填了“张建文”。

1959年12月,雷锋入伍,作為新兵代表在全国欢迎新战友大会上发言。之后间或抽调到团业余演出队。

1960年2月5日,辽宁省《辽阳日报》发表雷锋文章《温暖如家》。

1960年8月,雷锋开始在自己所在的连队中作忆苦报告。之后,雷锋陆陆续续开始在各个单位进行报告,直至离世。

雷锋的文化程度是不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能代表同学发言的好学生,一个有“浮头鱼”外号、积极活泼的文艺骨干,一个爱写日记的模范机关工作人员,一个能给自己和好友改名字的小文化人,一个经常发表文章、爱写小说现代诗的文艺青年,一个代表新兵在火车站发言的新兵蛋子,一个能够给众人作报告不怵的小战士,最重要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完全具备写下《雷锋日记》精彩篇章的文字功底。

“雷锋一定是个官二代,总是频繁调动”

看雷锋的履历,确实称得上调动频繁。

1956年9月,乡政府做通信员;1956年11月,被推荐担任望成县委公务员;1958年春,困山湖农场拖拉机手;1958年9月,鞍钢C-80推土机手;1959年12月,沈阳军区战士……

如果不提名字,这频繁的调动真的是挺令人诧异的。

真的是官二代么?当然不是。雷锋不满7岁就成了孤儿,被本家的六叔奶奶收养,家境贫寒,绝对没有值得称道的背景。

那又是为何?因为他的出类拔萃,才屡次获得改变人生的机遇。

不信请看:由于他在学校学习优秀,所以被推荐至望城县委当公务员(此公务员非当下的公务员,是类似打字员的工勤人员);1957年,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1958年,县里决定派雷锋学开拖拉机,成为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在鞍钢工作的一年零二个月,曾三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五次被评为标兵,十八次被评为红旗手,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参军后参加上寺水库抢险救灾,带病连续奋战7天7夜,表现突出,荣立二等功一次。之后荣立三等功两次、嘉奖多次。

可以说,雷锋不是离世后变的优秀,也不是参军后变的优秀,而是一直都很优秀,在任何一个岗位时都干到了足以获得升迁的资本。

编后:毁掉一个社会最简单却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毁掉所有美好的力量,播种自私和邪恶的种子,让黑暗成为主宰人心的力量。我们捍卫雷锋这些英雄,是因为这些英雄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让中国更强大,社会更美好的重要力量。

猜你喜欢

沈阳军区写日记雷锋
我会写日记
助人为乐的“小雷锋”
接过雷锋的“枪”
带着比赛的心情写日记
怎样写日记
写给雷锋
解放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内科简介
昔日南国劲旅 今朝北疆雄师——记沈阳军区某部红军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