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骑楼百年 文化复兴

2017-04-24尹英希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骑楼爱华老街

尹英希

海口骑楼老街,作为海口的城市名片、文化的扉页,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两侧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

什么是骑楼?初到海口的人总会禁不住问。对于“老海口”来说,骑楼是80年前,先人们下南洋、闯西洋、到东洋,赚到钱后,用见过的最漂亮的东西建成的家。印象中的它,是由基座或十余栋骑楼参差错落毗连一起,店屋前连廊连柱的长廊链接起整个街区,既可谓往来的行人撑起一片遮挡烈日暴雨的天地,营造出相对凉爽的环境,又可成为商家谋业招徕顾客的开放交流场所。

海口骑楼的前世今生

海口骑楼老街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随着海口海上贸易与航运的发展,活跃于东南亚与大陆沿海区域的华侨将南洋的建筑风格和样式带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骑楼老街欧亚混合的城市风貌。

骑楼是融合了巴洛克、文艺复兴、南洋三种风格的建筑。1849年,最早的骑楼在水巷口、博爱北路一带的四牌楼街区建成,整片骑楼街区就是从这里延伸开来,形成了规模。海口的骑楼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距今有600多年历史。骑楼的历史与海口早期的对外开放息息相关。晚清时期,海口是当时全国对外开放的口岸之一,全岛对外开放的窗口,在南洋谋生的人开始回家乡投资建设。

海口骑楼就像海口的祖屋,民族的文化和凝聚力就在这里体现,小小的骑楼街区就是一部完整的海南近代史。老街内鲜活的、可体验的市井百态,是骑楼文化的真实写照。但经过时间的变迁、风吹日晒、自然灾害等,改造前的骑楼老街已不复当年的风采,建筑多危房,业态渐单调,交通拥堵,居民生活质量差,为此,2007年起海口市政府着手骑楼老街系统保护和修缮。2009年因其唯一性和独特性,海口骑楼老街荣获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称号。组委会给出的入选理由为:海口骑楼老街是现今国内骑楼建筑保留规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极富中西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街道两侧是近百年历史的充满南洋建筑风情的骑楼,串起了海口变迁的历史。

修旧如故,老街新生

中国的古城和历史建筑,都蕴藏着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在世界上独具一格,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说起骑楼,在广东、福建一代也有骑楼,但是很多都在城市建设中拆掉了,而海口骑楼保存相对完好,规模很大,反映了历史的真实性,保持了风貌的完整性,有深刻的生活性,是具名真正生活的地方,是动态的、活态的,传承着历史。

据了解,骑楼建筑的寿命是五六十年,到了年限以后就应该修缮,通常三年一小修,五年、八年一大修,三十年、五十年一翻修,这样可长期保存。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家穷,老百姓也穷,只能小修。由于年代久远,年久失修,海口骑楼建筑多数已成为危房,面目全非,再加上老房翻新改造和一些违章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老街的风貌。海口作为历史文化名城,骑楼老街是其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它不仅反映了海口的成长历程,也是海口商业、文化、娱乐活动的见证和载体,因此,保护骑楼迫在眉睫。

据海口旅游文化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海口市骑楼办常务副主任赵爱华介绍:“老街保护和综合整治首先进行摸查和规划。”赵爱华告诉记者,摸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人文历史。主要涉及老街故事、传说、背景;第二方面房屋状况,每栋建筑现状要登记、调查、检测,同时对具有保护价值的建筑进行挂牌;第三方面商业业态调查。对人口、社会环境、资源进行调查。

在摸查中,赵爱华发掘出很多有关骑楼的故事,让她感受到做老街项目,其实做的是文化。面对城市的不断发展,骑楼也面临着危险,于是保护加快了脚步。“当年水巷口骑楼很快要被拆光了,我们抢下10栋骑楼进行抢救性修缮,原样恢复。”赵爱华说。

经过多省市的走访考察,修缮方案的不断完善、确定等等工作后,海口骑楼建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综合整治项目修缮工程在2009年10月正式开工。据了解,目前,中山路、水巷口、博爱路等已经修缮完成,并成为最受游客向往的骑楼文化街区。

骑楼老街改造后未见繁华?

海口骑楼经过三番两次的改造整治后,却意料之外的不见繁华,让许多慕名而来的游客看大失所望,紛纷发出“见面不如闻名”的感慨。

北方游客张先生今年1月到海南旅游时,来到了骑楼参观。张先生表示,很早以前就向往海口的骑楼了,印象中总觉得骑楼应该是集南洋文化和特色于一处的别致街景。但是,当自己真正走在老街中的时候,张先生却觉得意犹未尽:“似乎没有什么能够吸引我的地方,街上冷冷清清的,感觉不到一丝人气,让我这个慕名而来的游客失望而归。”

虽然中山路、水巷口一带的老街经过改造,保留了骑楼老街原有的模样,人气却不如从前。骑楼老街翻新改造后,许多第一批进入的新业态商家都纷纷易主了,除了老业态的五金店、灯具店,其他的咖啡厅小店都十分萧条。而记者走访中也发现,虽然老街成了游客的必游之地,也是修建了不少富有特色的摆设,增加了文艺气息,但海南的气候潮湿多雨,骑楼的建筑样式便于商户和购买者在雨天的交易,这决定了骑楼趋向于生活化而不是艺术化。换言之,骑楼的改造要回归生活化。

对此,不少游客纷纷表示,在骑楼老街,引进老爸茶坊会比引进高档的咖啡厅更能吸引人气。与其举办外国文化交流周活动、青年实验艺术节之类的艺术活动,还不如来几场琼剧、海南题材的电影更能深入人心呢。

而作为文化历史街区,文化保护是历史第一要位。年久失修的骑楼、新建的广告牌、防盗网等已经与传统骑楼保护严重不符。而一度即将搬迁的中山路天后宫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骑楼老街文化保护的现状,并不给力的骑楼老街文化保护已经让骑楼街区失去了历史的味道。

由于骑楼老街地处海口老城区,城区的街区布局,道路设置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出行便利,这便是旅游要素欠缺所造成的。杂乱的交通、无景点指引的标志牌、无供游人休息的板凳、无旅游文化的介绍,这些都是需要去改善的。

调整骑楼业态 增添繁荣

据了解,经过一系列的走访调查,相关管理部门对骑楼进行商业业态调整,采用自然更新的渐进性业态调整战略,使骑楼街区重现昔日商业发达,人流如织的景象。

而由于骑楼老街是由历史街区改造而成的,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难度,赵爱华说,难点在于产权关系复杂以及资金问题。“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300多栋,政府的投入有限,老街骑楼产权复杂,有工坊、私房、侨房,要根据实际情况,先对公房进行调整带动业态发展,再动员私房住户。”现在,在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骑楼老街有了全新的面貌,而游客人数也在一年比一年上升,店铺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整条街趋于稳定发展态势,也有望恢复昔日繁荣景象。

同时赵爱华向记者介绍,骑楼街区将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包括建设多个主题性文化展示馆。“未来几年里,核心区内11条街区,将精心保护、改造、梳理,通过文化注入和资本市场开拓,未来老街集文化展示、旅游开发、商业购物为一体,是非常好的具有人文情怀去处。”

赵爱华对骑楼保护开发信心十足。她告诉记者,上海绿地集团已正式参与骑楼保护与开发,总规划面积达176公顷。开发将从核心区到非核心区呈阶梯型:外围充分旧城改造,核心区系统保护。“绿地集团为骑楼保护开发加入新鲜血液和资金支持,同时也为企业未来在资本市场谋得好的发展空间。”

新骑楼里的“老海口”味儿

记者从小就是在博爱南路长大的,当有记忆开始,我们这代的孩童时光很多都是在骑楼下度过的。那时不懂什么叫做骑楼,就记得在博爱路那条街上,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前庭,整条街卖着各种各样的商品,好是热闹。每天一放学就一群孩子在长廊里奔跑玩耍,无论风吹日晒都不会有影响。

如今长大了,从外地求学后回到海口,怀揣对改造后骑楼老街的向往,特意故地重游一番。记忆中的骑楼老街,业态单调,交通拥堵,整条街都弥漫着一种压抑沉重的气息。街道两边的白色骑楼墙体上斑驳不堪,经历过近百年的风雨后,已经垣壁断裂,墙泥剥落,风雨侵蚀之后的砖头和木料暴露在外。栏杆或楼顶生长着青草和蕨类寄生物,甚至有些骑楼上竟长着两三棵数米高的榕树,根须垂向地面。一些店铺门口张贴着“转让”的信息字样,店中厚厚的积尘,无所事事的店员,街上稀少的人烟,凹凸不平的坑洼路面。如今,改造后的骑楼老街,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告别了旧有的经营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舒适休闲的商业业态。各种书吧、咖啡馆、饰品店、茶室、特色文化小店接踵而至,平整干净的街道路面,复古的街边塑像,特色的小吃店铺,都是骑楼的新面貌。

现在的骑楼老街,成了海内外的游客到海口后必去的景点之一,有些游客一边欣赏建筑一边拍照留念,有些游客在路边商铺购买旅游纪念品,有些坐在店门口遮阳伞下喝老爸茶,品嘗当地的特色小吃,还有不少年轻人在老街拍摄婚纱照或艺术照,让骑楼老街的元素为自己的旅途和印记增添一点别样的风采。

海南一年四季如夏,夜晚海风徐徐,饭后散步乘凉、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喝椰子水,嬉笑玩闹,这就是海南人原汁原味的“夜生活”。现在的海口骑楼老街随处可见这样悠闲的一幕,透露着“老海口”的味道。

猜你喜欢

骑楼爱华老街
老街谣
老街中飘起淡淡的乡愁
我爱南华路的骑楼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老街(外二首)
骑楼人家
骑楼的故事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话说骑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