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家的“学者精神”

2017-04-24兰军万艳琴

荣誉杂志 2017年1期
关键词:印章新诗诗词

兰军+万艳琴

胡荣海先生

退休后从上海来到香港,是一位集书法、绘画、诗词、篆刻等多元化发展的艺术家。对待艺术,他认真严谨,有着一颗肯钻研的“学术心”,善於发现问题,敢於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见,编著有《佩文诗韻继承与发展》一书。特别是他对汉语拼音方案及新诗韻所撰写的建议书,对简体字在港的规范与普及、以及诗韻的推广统一,极具参考价值,意义深远。

骥伏枥,志千里;人有梦,心不已

胡荣海先生,笔名古梅,他自我介绍说:“父母所赐名字不能丢,故各取一半,凑之曰‘古梅。”他既善书法,又会写画;既喜诗词,又兼篆刻,是一位集多元化才能於一身的艺术家。然而,让人颇感意外的是,他並非一直以来就从事艺术相关工作,而是在退休前後才重拾爱好,练就了这诸多的艺术才能。他就是这样一位敢於追求梦想的人。正如曹操歌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儘管退休了才与艺术为伴,但胡荣海先生从小就对艺术感兴趣,他与艺术结缘可以说是从一方小小的石头启蒙的——那就是有着“中国四大印章石之一”美誉的青田石。他祖籍永康,因临近青田石的最大产地浙江青田,青田石在上海颇为流行且较为普遍。“我从小就看别人怎样在青田石上刻章,觉得非常有趣。”长时间的耳濡目染,加上素来对文学方面浓厚的兴趣,久而久之,胡先生凝练出了一颗爱好艺术的心。

然而,胡荣海先生並没有就此走上艺术之路,而是到了部队,成为一名军人。长达26年的军旅生涯中,他担任过领导,转业後担任过宣传幹部、工会主席等职务,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增加,胡先生心中不灭的还是对艺术的热情。於是,在临近退休之际,53岁的他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考大学,当时报考了上海教育学院,语言文学专业。一为丰富退休生活,二则是圆梦。

一边学习的同时,他还参加了许多文学艺术活动。上海静安区画社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个由一群诗歌爱好者自发共同组织的文学社团,胡荣海先生就是成员兼组织者之一。画社每周都会组织开展活动,在这里不“论资排辈”,而是“以能者为师”,大家以文会友,互相学习,共同提高,既可以看到自己的可取之处,也能听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与建议。他进一步介绍说:“与众不同的是,大家因兴趣而聚,场所由街道办提供,会员无需交会费。这是一个非牟利的纯文学社团。”在这个团体里,他受益匪浅,进步非常快。

退休後,胡荣海先生随儿子来到了香港定居,也将艺术的种子带了过来。“退休生活主要就两件事:一是兼顾孩子生活,二就是尽情发挥自己的兴趣。”他可以全身心投入其中。绘画也是这时候发展起来的。

俗话说,心在哪,成就就在哪。永远不要低估自己的能力,也不要觉得为时已晚,胡荣海先生的经历也启示着大家,有梦就应该勇敢去追。

新诗韻,共探究;学者心,思长久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胡荣海先生爱好诗词,平日里也创作诗词,但他又不仅仅停留在爱好层面。而是因为喜欢而“钻”进去了,以对待学术之心,探究深层知识,並敢於提出质疑,善於发现问题。

在学习中,他发现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及诗韻存在一些疏忽或不合理之处,並详细阐述於《请求有关部委、请专家教授对汉语拼音方案作一次审查》《建议政府颁佈一部新诗韻》两份手书建议书中。建议书中他引经据典,有条有理並附有表格分析,细緻严谨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

俗话说:“无韻不成诗。”韻是诗词的灵魂,诗韻与语音、文字的发展变化紧密相连。隋唐时开始诗统韻,纵观历史每个重大历史时期都有官办韻颁佈,如隋唐盛行《切韻》;北宋时的《广韻》,金和南宋时期颁佈《平水韻》等等。“目前,在我国流行使用的诗韻有两种,通称‘古今音韻。古韻指的是沿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平水韻,但由於语音和文字都已发生很大变化,所以不少人认为‘已过时。而今韻则是指2002年由中华诗词学会主持编写的,但由於流行时间较短,范围较窄,韻部太少、韻字分配不匀,且使用简体字,又非官方颁佈,所以在港澳台及东南亚等多华侨的地方,难以被接受。”诗韻由於历史、地域、观念、语言、文字等不同而无统一标準,所以胡荣海先生极力希望政府能颁佈一部新诗韻。

在建议中他指出了古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历史久远,语音、文字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韻部划分和韻字的歸类存在一定问题;二是韻字的归併不準,在同一韻部中混有许多其他韻部的字。他进一步分析了古今音韻的異同,他认为诗韻必定涉及拼音和文字两个方面,並对新诗韻的编制提出了几点建议。

在汉语拼音方案方面,现行的《汉语拼音方案》於1957年11月颁佈实施,经过五十多年的检验,证明绝大部分是正确的,但也存在某些不足。结合平日研究,他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w、y既不是声母也不是韻母,但800多次以声母的面貌出现,为何不能列入声母?再如‘ü在方案中有三种形式出现:yu、u、ü,如何辨读?如何与国际接轨?还有‘er儿化音有一定的使用频率,但未列入方案……”凡此种种,他都做了详细的统计,引用了大量的资料参考。

此外在汉字上,针对繁体字问题,他介绍说:“现在内地提倡使用简体字,而港澳台地区使用繁体字,但在常用的《新华字典》和《商务新词典》收集的常用汉字11796字,其中简体字、異体字不到3000,其餘为原体字,约佔三分之二。”因此他建议新编的诗韻以繁体字为主,简体字可在旁用括号表明,以适应不同地区、人群使用上的差異互补。

“关於新诗韻一直存有爭论,这是学术问题,要让整个学术界接受是任重而道远的。 ”以史为鉴,关於拼音方案和新诗韻,胡荣海先生强调说,这是一件影响深远,利在千秋的事。研究这些他足足花了五年多的时间。2017年,春节期间,胡荣海先生在北京特意拜访了有关部委的领导,呈交了建议书,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重视。他的研究成果得到了权威人士的讚赏,也期待他的建议能早日被採纳。

扬国粹,竞风流;艺术情,永不休

胡荣海先生的严谨“学术精神”,除了体现在诗词格律上,也延伸到了其日常艺术创作之中。

书法,是中华文化艺术之瑰宝,历经几千年传承依然光彩夺目。篆书的庄重古朴、隶书的典雅高贵、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洒脱随意、草书的落拓不拘,虽然只是线条的描摹,卻为我们描绘了一个五彩缤纷的艺术世界。胡荣海先生善写书法,且不拘一格,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格。

知其然,究其所以然。胡荣海先生学练书法,他不单单是临摹和练习,而是会进一步去研究,了解各种书法体的来龙去脈和特点。例如篆书,统一於秦朝,故讲究对称,书写简单,适用於竹简、印石等材质篆刻,但只有横竖弯三种笔体,从审美角度看相对单调。又如隶书,伴随着毛笔和绢帛等发展,在笔体上“有提有按,有撇有捺”,不仅抒写变得规范,审美性也丰富了。“对於书法,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就是继承,把它们优点继承,在此基础上再去寻求进步,进一步有所发展。”纵观胡荣海先生的书法作品,其糅合了篆书、隶书、楷书、草书四种书法体的特点,又不趋於任何一种,别有一番味道。

在绘画方面亦是如此。胡荣海先生的工笔画尤为出色,其作品除了扎实的素描功底一览无餘外,最让人印象深刻且拍手称讚的当属他对待艺术作品的那份用心,下笔细緻精準,极为考究。例如他有几组长幅作品,有一组画的是十二种花卉,每一种花,什麽特点,什麽来历,他在旁都作了详细说明;有一组画的是《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他坦言说的确花了不少时间和心思,对《红楼梦》也做了一番研究,同样注有人物说明;还有一组是十二生肖,栩栩如生、寓意深刻,早年间被刊登於报纸。

在其书、画作品中有一抹亮丽的红,让人印象深刻。那是胡荣海先生自己雕刻的印章。就一幅作品而言,落款题字与印章同样重要,代表着作者本人,所以他从来都不含糊。独具特色的是,他一般都会同时印上、中、下三个印章。“上者为天,即天干,我一般用十个鼎来代表;中者为地,即地支,用十二生肖来代替;下者为人,即人名,再印上自己的名字。上中下,对应天地人。”他解释道。除了对落款印章十分考究,胡荣海先生还特意创新,自创了“四面印”,即将印石的顶部和底部留白用於捏握,侧部四面都刻上图章,如此充分利用印章的每个面,节约印材的同时,也能拥有丰富的印章图案。

胡荣海先生同为艺术家的朋友叶仁傑先生亦对他讚美有加:“老胡身上的这种学术研究精神着实让人佩服,他对艺术作品的细緻、耐心,值得大家学习。”胡太太對自己的老伴儿一直以来更是大力支持,採访时胡太太忍不住“抱怨”说:“他对艺术真的是太投入了,常常一坐下来就忘了时间,有时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连吃饭都忘记了……”为追寻艺术而至忘我境界,从侧面便凸显出胡荣海先生对艺术的这份执著,及其“学者般”的艺术形象。

活到老,学到老。能执著坚持自己的兴趣,並有所收穫,绝对是人生的一大幸事。而胡荣海先生对待艺术的热情,以及怀抱学术精神求索真知灼见,都蕴含在了这首他创作的七言绝句《爭鸣》里了:

暮岁重操学海舟,

弘扬国粹竞风流;

今诗旧赋同欣赏,

古韻新词共探究。

猜你喜欢

印章新诗诗词
我们有印章咯
关注诗词
新诗之页
关注诗词
新诗之页
关注诗词
新诗之页
自制橡皮印章
新诗画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