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美贸易不平衡如何“被统计”

2017-04-24杨帆

证券市场周刊 2017年9期
关键词:家具工资贸易

杨帆

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是生产国际化过程中一个重复计算的游戏而已。蕴藏在中美贸易背后的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美国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链国际化,即按照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把企业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各国进行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对美国货物贸易顺差持续大幅扩张,数字惊人。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从2001年的280亿美元增加到2015年的2614亿美元。而美国商务部的统计更加惊人,从831.7亿美元增加到3674亿美元。

单从数字上看,这真是一个惊人的数目字!

由于美国普通民众和大部分议员对于国际贸易统计数字的无知,加上被某些美国经济学家误导,通过利益集团传导机制,经媒体多年来的刻意炒作,导致目前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已成为煽动民意、攻击中国的主要话题之一。

自中国加入WTO 16年以来,从市场经济地位、最惠国待遇、劳改产品出口、补贴国有企业到低估人民币汇率、301条款等,加上由企业出面进行的层出不穷的反倾销和反补贴,可以说,美国在中美贸易问题上持续不断大做文章,而且对中国的攻击从未停止。

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更是把中美贸易问题的严重性更加放大,从特朗普上台前后的言论可以看出,他的观点基本是一以贯之的:中国对美国采取了很大不公平贸易;中国偷窃了美国的技术;中国是操纵汇率的总冠军;中国偷窃了美国人的工作,6万家工厂因此而倒闭;9400万美国人没有工作,超过4300万人处于贫困之中,超过4300万人依靠食品救济度日;美国已经在中东花了大约6万亿美元。

在正式入主白宫之前,特朗普甚至威胁说,上班第一天要指示财政部把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征收40%-45%的关税,并且拿“一个中国”政策进行威胁,这种言论给中美关系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如何理解中美贸易不平衡这个问题,并且找出相应的对策,我们其实可以从统计开始进行条分缕析。

“海关统计法”的误导

实际上,中美贸易不平衡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加工贸易,将企业内部产业链国际化造成的结果。

就美国的国内市场来说,劳动密集型产品大约占16%,这一比例多年维持不变。这个生产过程如下:首先是美国的技术向德国和日本转移,然后是德国和日本制造出设备和原材料,向东南亚国家和中国的香港和台湾投资,先是一部分港台企业,后是日韩企业把组装工序搬到了中国,这样,它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就转移到了中国;最后是美国企业把组装工序搬到中国,从而造成巨大的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这是在国际贸易统计中,按照海关法统计造成的结果,并不意味着中国获利而美国吃亏。

我们可以以电脑笔记本生产工序为例进行分析,这个推演过程就像变戏法一样,最终各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可以简单概括如下:美国对英国顺差10——英國对德国顺差10——德国对日本顺差2——日本对中国顺差2——中国对美国顺差16——美国对中国逆差40,对英国顺差10,总逆差30。

可以看出,各国的贸易顺差最后都转移到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表面上看,美国则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贸易逆差国”。

但是,海关统计法有巨大的重复计算。

本来是美国国内的电脑笔记本生产,一共有5道工序,增加值为40。如果在美国国内,把这个企业的5道工序分解成为 5个企业,每个企业都不扣除中间产品的转移价值,都按总产值计算,而不是按最终消费品值计算,那么就增加了4道重复计算,变成了116,这就是计划经济时期的前苏联核算法。

现在,电脑笔记本的生产已经国际化了,美国商人把后4道工序转移到其他4个国家进行生产,这样的结果就是把国内生产变成了跨国生产,而进出口是按照海关统计法进行计算,都要计算进出口总值,而不是计算增加值,其实,这是前苏联的总产值统计法在国际上的应用。这样一种计算方法等于又把已重复计算4遍的总产值,作为进口和出口进行重新计算,最后计算出来的结果必然是再翻一番,最终变成了232。

由此可见,长期以来,被西方经济学大肆宣扬的所谓“出口导向”和国际贸易超前发展,实际上就是这么一个重复计算的游戏而已。

“双赢”抑或“不公平贸易”

归根结底,这就是典型的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到底谁吃亏?到底谁得益?一切要用实例说话。

请大家一起来做一个记账游戏——前提条件:美国有一家生产家具的企业,把加工部分搬到中国;我们假设:家具的价格只计算工资,不计算其他成本和国内税收,且人民币和美元的汇率为1:1。

砍木头3人,每人工资100美元,共300美元;做家具8人,每人工资100美元,共800美元;家具在国内销售,记产值1100美元,没国际贸易。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美国商人把加工部分搬到中国,向中国出口木头300美元。

美国商人在中国雇8人做家具,每人工资50元人民币,中国农民增加8个就业,增加工资400元人民币。

家具价格700元人民币,返销美国。

在这样一个生产过程中,实质性经济利益的变化究竟有哪些?

首先,本质性的变化是:家具成本降低400美元,由1100美元降低到700美元。这是由于,以低工资的中国农民工取代美国工人,降低了企业成本。

其次,美国实质性受益:商人增加了400美元的利润。

第三,美国实质性受益:市场家具价格从1100美元降低到700美元,美国消费者得到400美元福利。

第四,中国实质性受益:增加8个农民工就业,400元人民币的工资收入。

第五,中国实质性受益:国家外汇储备增加400美元。

第六,美国实质性受损:减少8个工人就业。

第七,由于存在大量过剩农村劳动力,出来打工不影响农业生产,所以,中国没有实质性受损的地方。

而统计的变化如下:

首先,国际生产和就业总量没有变化。美国的GDP降低了400美元,中国的GDP增加了400美元;美国就业减少了8人,中国就业增加了8人。

其次,国际贸易总额增加了1100亿美元。美国向中国的出口增加了300美元,中国向美国的出口增加了700美元,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增加了400美元,国家外汇储备增加了400美元。

这里有什么“不公平”吗?没有,这是双赢,双赢的基础是自由贸易,发挥静态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生产一个家具的成本降低了400美元。

中国得到了什么?增加就业,提供低工资,获得贸易顺差,以及国家外汇储备上升。在中国有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的情况下,农业边际生产率为零,增加加工贸易不影响农业生产,而可以长期保持低工资,这是长期“双赢”的基礎。

以前是“国际新左派”,现在是美国极右派,都认为这是一种“不公平贸易”,很明显他们都错了,错误在于只讲垄断干扰了公平,不知道更加根本性的东西,就是“过剩”。在中国有4亿过剩人口的时候,这个“双赢格局”可以维持得很长,在中国过剩人口消失以前,损失是相对的,即农民工工资过低,使美国商人得到了最大的利润。

而美国得到了什么?商人的利润增加了,消费者的福利增加了,国内物价降低了。

美国损失了什么?就业、工资、GNP都下降了。尤其是工人的失业,是净损失,这就是自由贸易产生的“结构性”摩擦,双方总体上“双赢”,而局部受损。

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工人的失业增加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是因为中国有4亿农村过剩劳动力,而美国的工资太高,而且被工会力量所垄断,难以调整。美国失业的利益诉求,年复一年通过利益集团政治充分表达出来。终于有一天,在关键时刻左右了美国总统的选举。特朗普作为他们的政治代表,必然要下大力气改变这种情况,这是肯定的。

这种美国的商人和消费者单方面得益,工人单方面受损的情况,在美国国内似乎是不合理的存在,但在世界范围内却是合理的。这是美国工人长期高工资、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结果。生产的国际化可以提高生产率,从而降低成本,这是有经济根据的,在本质上既有效率也有公平。

生产的国际化造成的美国工人下岗净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美国社会内部的分裂,但工人阶级的窘迫和痛苦,应由美国政府承担责任,即改变国内政策,进而调整国内利益分配不公的现状,而不能把责任向国外转移,把怨气撒到中国农民工身上。中国的农民工比美国的工人要苦得多,他们应该得到更多的同情。 从长期来看,随着中国的更加开放,过高的美国工资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是没有竞争力的,早晚要降低下来。

这个案例充分表明,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美国跨国公司主导的产业链国际化,即按照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思路,把企业转移到有比较优势的各国进行生产,从而降低生产成本,包括让高工资的美国工人下岗,让美国经济增长率降低。这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对美国的跨国公司和厂商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猜你喜欢

家具工资贸易
家具上的“神来之笔”
中日韩贸易数据
疫情中,中俄贸易同比增长
家具设计·互动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
中美今日重开贸易磋商
FLY ME TO THE SKY
生意太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