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7-04-24袁清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导师制双创融合

袁清

摘要:世界经济全球化时代,“双创”人才已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实力提升的重要力量。地方高校承担着“双创”人才培养的重任,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标导向不够明确、培养模式不够系统、平台搭建不够合理、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等矛盾在地方本科高校中依然长期存在,由此,从转变观念,明确目标导向、构建“双导三融”一体化培养模式、完善考评及反馈机制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思路,力求努力提高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地方本科高校;双导三融;双创;人才培养

中圖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4.040

职业教育是双创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具有培养双创人才的先天优势。然而根据麦克思研究院的报告显示,中国2015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为3.0%,远低于发达国家20%—30%的创业比例。随着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的出台,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促进国家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作为以职业教育为特征的地方本科高校而言,培养“通应用、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复合型“双创”人才责任重大。

1地方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意义

经济要发展,人才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地方本科高校承担着“双创”型人才培养的重任。首先,地方本科高校实施“双创”人才培养顺应了创新型国家的战略,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其次,顺应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智力支撑;

再次,顺应当代民生所需,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证;最后,顺应当前职教改革,是职业教育系统构建“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的呼唤。

2地方本科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现状

2.1“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导向不够明确

尽管当前“双创”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但由于目标导向不够明确,致使双创教育在大多数地方本科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并未能得到真正贯彻。一方面双创能力还未纳入师资考核范围,双创人才培养未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传统的单一考试制度仍然制约着“双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2.2“双创”人才培养模式不够系统

受传统教育观的影响,大部分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区分不大,尽管近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打破传统培养模式的教育改革却存在较大难度,致使人才培养模式并未得到根本性转变。不少地方本科高校只是以开设一门就业指导课程来代替双创教育,片面地理解了双创教育所应涵盖的内容体系。

2.3“双创”人才培养平台搭建不够合理

从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机构设置来看,不少高校并未设专门的“双创”人才培养指导机构和队伍,对学生自主创业的帮扶不够,导致大量创业项目没有度过“孵化期”便夭折。此外,制度、资金、场地的缺失,也使学校的创业大赛形式重于实质。双创教育平台的乏力难以实现“双创”人才培养的目标。

2.4“双创”人才培养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从地方高校的师资情况来看,目前大多属于从大学门再到大学门的“双门”教师,严重缺乏既有企业从业经历又有创新创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因此,对学生实施“双创”教育的能力明显不足,其相应的教育指导往往力不从心。

3地方本科高校“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3.1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双创人才培养目标导向

明确正确的目标导向对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而言至关重要。地方本科高校的培养目标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学,又与高职专科层次有明显差异。它既应具有厚基础、宽口径的本科人才培养的一般特征,又应突出重应用,强技能的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行业特征。在当前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目标定位更应致力于将应用能力培养有机地融入到“双创”能力的育人体系中,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

3.2整合教育资源,构建“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

“双导三融”一体化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即以大学生“双创”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实施“双导师制”,把产教融合、内外融合、学创融合的“三融合”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高校的第一、二、三课堂层层驱动,努力实现科学化、系统化、质量化和效益化的“双创”人才培养目标。

3.2.1校企“双导师制”的引领是双创人才培养的灵魂

“双导师制”,即在地方本科教育中,分别由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两类导师共同完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打造校企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与传统模式相比,“双导师制”强调的是由学校和企业两类导师分别从专业的不同角度出发,联手打造双创人才。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既要注重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必须兼具职业素养、技术应用能力及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地方本科高校应选聘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创新创业能力突出的校内外导师,组建立一支“双创”人才培养队伍,通过实施“双导师制”融会贯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地方本科高校实施校企“双导师制”引领无疑是对职业教育序列内本科人才培养的有益补充,是高校双创人才培养的灵魂所在。

3.2.2产教、内外、学创贯穿的“三融合”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手段

“三融合”,即产教融合、内外融合、学创融合。地方本科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联系行业企业,建立起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双导师制”的协同育人机制,将专业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提升紧密融合、校内课堂教学与校外企业应用紧密融合、创新创业认知学习与体验孵化紧密融合,不断实施理——实——创一体化人才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专业应用技术、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习发展后劲。

3.2.3第一、二、三课堂的平台搭建是双创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

建立完善的双创人才培养指导机构,把“双导三融”一体化人才培养系统贯穿在高校人才培养的第一、二、三课堂。通过第一课堂,加强学生对职业规划、职业道德、职业素养、职业技能和双创理念的认知、认同和养成;强化第二课堂,积极开展双创论坛、双创实践、双创竞赛,多角度为学生创业孵化提供有力帮扶;深化第三课堂,分层次、分阶段为学生的认知实习、阶段实习、综合实习和顶岗实习提供一切便利条件,通过真抓实干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3.3全方位考评及反馈机制是双创人才培养实现的有力保证

改革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核制度,实施多角度、全方位考评及反馈机制。首先,高校要积极设立由学校领导、企业精英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双创考评工作领导小组,做好客观、公正地监督,并突出强化其执行力。其次,推行多元化的考评体系,对双创人才培养质量实施360度全方位评价。即学生、家长与社会评价、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评价、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专业理论与技术能力评价、学生双创能力的质与量的评价等,并通过不断反馈、总结、改进、提升,反复优化评价体系,确保双创人才培养质量落到实处。

4结语

地方本科高校应紧密围绕创新型国家战略的要求,大胆实施职业教育改革,突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育人特色,重点强化大学生的主体参与性。通过课程建设、平台建设、师资建设、运行机制优化等全方位辐射和延伸,不断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提高双创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2015〕36号[Z].

[2]李鑫,李政洋.对构建高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35(7).

[3]隋博文.北部湾地区经济管理类“双创”型人才培养探析[J].钦州学院学报,2011,26(1):99102

[4]宋建伟,曹然彬,包玉花.“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技术,2013,(9).

[5]姜慧,殷惠光,徐孝昶.高校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5.

猜你喜欢

导师制双创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融合》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开放大学“导师制”培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以软件工程专业为例
一主多辅的导师制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
德育导师制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