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

2017-04-24袁中文兰寒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4期
关键词:供给侧要素分析

袁中文+兰寒

摘要:供给侧改革对于教育也是目前的改革方向,但是供给侧的概念、内涵、主体及主体责任和义务必须要事先明确的,只有明确各自的责任义务,才能在改革中各司其职。改革有多种形式,如何抓住要点,理清关系,最主要是抓住本质,不要被表象迷惑,才不会走入误区。以教学一线的实际情况,从具体教育教学要点分析了目前需要改革的几个关键点,同时对于鲜有人讨论的几个问题提出观点,以期抛砖引玉。

关键词:教育;供给侧;要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4.012

1教育供给侧的理解

2015年兩会期间,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提出教育供给侧改革为解决教育问题的根本路径。可见教育供给侧改革讨论已深入教育系统内部。但是教育供给侧具体的内容含义是什么?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讨论、文章和讲话,没有发现系统阐述教育供给侧含义,都集中在讨论供给侧如何改革。

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曾经说过:学习经济学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你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因此,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是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理论分析的逻辑起点。需求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而有效的需要包括两个条件:消费者有欲望和有能力的购买。

这是经济学的概念,如果用于教育,则主要是指用人单位(企业)的需求,是“教育产品”——学生的使用者,或者是学校教育质量的检验方。

供给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有效供给必须满足两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的愿望和供应的能力。

供给和需求的均衡过程就是商品均衡,商品均衡价格是商品市场上需求和供给这两种相反的力量共同作用结果。市场平衡的概念用于教育则是指学生能被用人单位完全消化吸收,用人单位能招到自己需要和满意的人才。

很明显,在讨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时候,有必要对教育的供给侧做一个界定:教育供给侧是指教育的提供方——学校提供各种层次、类型的学生;教育的供给方载体是各种层次、类型学校;主体包括政府、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等,“生产过程”是课堂教育、实习、实训等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同时认为政府、家长既是教育供给侧的主体也是客体,这可能与一般人的看法不同,因为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教育供给侧的要素

目前供给侧改革研讨都集中在学校的管理、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实习实训模式等方面,对于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教师的从业环境、学生的受教育理念、家长在教育中责任义务、社会(主要是媒体)的道义等,似乎鲜有讨论,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误区,因为政府、教师、家长等是在教育系统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结果在改革中被边缘化,这是个误导。

2.1政府的责任和义务

政府在教育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对教育起主导作用,故在供给侧改革中,必须负起主要责任。目前讨论主题集中在去行政化的思路上,这只是一方面。笔者认为政府的主要责任和义务在于方向性的指导、资金保障、过程监督、矛盾的协调上和问题的处理。其实质是政府的教育理念。

首先,教育方向是由政府决定,在具体的取向上必须慎重行事,不能“头疼医头,脚痛医脚”,朝令夕改,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稳定性。方向性的政策和方针,在基础教育中,必须体现国家意志,但在高等教育中,政府不能过多干预,但其指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其次,教育不是盈利机构,办学的经费保障必须落实。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要在20世纪末达到4%,但由于多种原因,这一目标在2013年才实现,整晚了10年。据统计,目前世界平均水平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4.1%。从某种角度讲,投入不足的教育是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人才。

教育过程的监督,是保证教育方向的必要环节,但是如何监督,却是无章可循——没有明确的监督法规,基本是一些条例、规定散见于相关的法律,即便是这些散见的条规,基本也是一些定性,甚至是模糊的容易“歪嘴和尚念经”。所以制定一部完整的、严格的、操作性强的教育监督法势在必行,这种意见早在2009年就有提议。

2.2教师的从业环境

现在具有“育人、传道”的职业精神教师越来越少。因为在市场经济下,待遇是体现教师职业的核心指标,而拖欠教师工资时常见诸报端。对老师的补课又“过度”放大,没有分析补课的实质原因——改善经济待遇。如果待遇好,谁愿意牺牲业余时间加班付出?其次,家长、学生打老师事件时常见诸报端。在一个没有师道尊严的社会环境下,让教师成为“灵魂工程师”是不是有点勉为其难?教师的地位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一环——如何吸引优秀人才的加入教师队伍?同时建立不合格教师的退出机制。“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实现教师职业的价值认同,才能拥有一支有信念、能奉献、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这是市场行为难以实现的。教师本不应该存在性别差异,但是托儿所、中小学等基础教育,却是“妇女大半边天”,另外财经类等文科高等教育也是女性天下,以至于在年轻一代出现“女性化感性思维”趋向,缺少“阳刚之气”,如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伪娘”的常见、缺乏吃苦耐劳,与“慈母”的教育有关,这是应该引起重视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待遇高低与职业选择之间的因果关系更加突出,中小学越来越难招到男教师,导致学校出现男女教师配置不匀的一个最直接的原因,收入待遇与社会对男性经济承担能力的要求还存在相当的差距。教师教育之根本,根不深如何叶茂?教师素质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民进副主席朱永新在接受《中国教育报》采访时坦言: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当前教育经费支出中的结构性问题——“重砖头轻人头”、重硬件建设轻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要改变。

另外“尊师重教”的社会环境还有待深化,除了一个形式上“教师节”,教师在社会上没有什么“优惠待遇”,缺乏类似军人的待遇,这与几千年传统的“礼仪之邦”大相径庭,与我们的邻居日本差距甚大。

2.3学生的素质及家长的理念

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既属于供给侧也属于需求侧,在供给侧学生既是主体也是客体。目前“过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属性——“一切为了学生”,不可否认出发点是好的,但“好心未必办好事”。因为学生的属性决定是受教育者,心智不成熟,需要“教”和“育”的。学校的管理方式、教育方法等,与社会的“游戏规则”天然就不同,在学校让学生“熟悉”社会的“规则”是贻害学生。在“金钱至上”的社会风气下,“三观”的教育已“苍白无力”,被学生厌烦为“说教”,学校的教育变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敢管、不敢批评,稍有不慎,可能招致学生本人以及家长的强烈“反教育”,这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另一种解释——惯着你,而不是教育你、约束你。

究其原因实质——家庭教育理念的错误。独生子女从小被宠爱,自我意思厚重,不懂谦让、受不得委屈。其次,近二十年物资条件丰富,多数孩子没有吃过苦,而“仓禀实,知礼仪”的现象并没有出现,是值得反思为什么家庭教育缺失或者错位的。一个不合格的家长,很难“打造”好孩子的幼年品行“根基”,“一个根基不好树苗”学校很难教育“成才”,特别是在缺乏“尊师重教”环境下。

目前流行“赏识”教育,笔者认为应该慎重而行,被“宠坏”的例子不少。“个性化”当前中国“教育土壤”条件不成熟,无异于“缘木求鱼”。原因:个性化的教育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一对一或者一对多,为学生“量身定制”,目前教师队伍数量都严重不足,如何谈高质量的“量身定做”?其次,高等教育已经平民化,但智力差异“金字塔”是不能回避的现实,山区与城市的差异、东西部教育水平的差异、家庭的贫富差异也是实际情况,在一个智力、教育水平差异巨大,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怎么可能個性化教育?

对于目前学生素质,可以从网上雷人语文、数学、历史、作文等科目的作业、试卷略见一斑,这种素质的学生比例多少无法得知,但绝不是个别现象。本人在不同层次大学教育授课中,能经常看见不会读数字、计算“神错误”、错别字、标点符号不会用的比比皆是。但是对学生素质的讨论微乎其微,是视而不见?还是不敢面对?一个不能面对实际的改革,能成功吗?

家长是学生的从属,自然应该跟随学生属性。家长望子成龙很正常,但对“成龙”的标准非常“功利化”——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但是无视孩子的实力——智商和情商,以及取得成功必要的艰辛付出,以至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教坏孩子的是非观。

2.4新闻媒体的道义(社会的责任)

新闻媒体(社会)似乎和教育不搭界,这是忽略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有机整体,“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对每个人的影响是无形的,特别是道德教育,如倒地老人扶不扶的问题等报道,不可能不对所听所见之人产生影响。

目前媒体充斥的是明星的个人隐私、炫富等,这对心智未成熟年轻人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对其“三观”极具破坏力。其次,官员的贪腐、性生活的低龄化、“美女经济”等报道让人感觉习以为常。不能限制新闻报道的自由,但是适合什么人群看?在什么场合看?在什么媒体上出现?标题该如何表达?就像电影的级别一样应该有取舍的。媒体的逐利化、娱乐化,特别是部分电视节目,为了吸引眼球,雷人标题、大尺度已经无以复加,对未成年人的是非观点造成严重误判。再次,虚假商品、医疗广告泛滥,造假和坑蒙拐骗的猖獗,很多青少年及其家庭都是受害者,一次的伤害对其心灵的影响,可能是学校教育难以挽回的。在教育供给侧改革中这些是必须要考虑的问题,但目光集中于此的少之又少。

3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思考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从教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需求出发,实现要素配置的合理化、

各主体职责义务明确化、法律化,统筹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涉及改革既有教育体系内部的问题,也有教育体系外部的问题,如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诸多障碍,都是源于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制度。在教育管理中,存在把教育和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的问题,职业教育比普通教育低一等,观念的改变尚需要一段时间。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要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倾向,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但学历作为硬条件、敲门砖的现状仍然没有太大改观。“低薪资、低能力、低教育水平”,这似乎成为我国教育的恶性循环,有不少用人单位抱怨没有过硬技术,这是现实问题,也有企业对人才培养的认识误区:人才需要企业的“自我培训”,“吃现成、挖墙脚”是企业的急功近利思维。

对慕课、微课、翻转课堂、“互联网+教学”(网络教学软件等)等教学模式和手段,笔者持保留意见。这些手段突破了课堂上的常规缺陷,学生在课堂上能够通过形象的画面和声音学习。这是新教学手段的优势,好处显而易见,但“过度滥用”则忽略了“教与学”的本质。这些教学模式用于某些知识点或某门课程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而学习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所有的知识点和课程都如此;其次,这些教学手段的前提是建立在——很强的自学积极性基础上,如果自学能力强,还会有差生吗?再次教育具有“树人”功能,“树人”需要师生的互动、情感交融才行,这种模式不具备此功能。另外学生对专业的每门课是否都有兴趣?学习本就是一件枯燥乏味的“长期过程”,故此这些教育手段可以提倡,但不可“过热”,否则会形成“泡沫”。

教育的供给侧改革,要从“需求端”方面协调“共振”,促进市场需求和人才供给的良性互动。在教学实施上要突破专业壁垒,扩大校内、外的协同育人。从供给侧结构角度改变存在的问题,如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各种教育类型和层次的组合和比例不尽科学合理等。我国是人口大国,有劳动力资源优势,却出现“技工荒”,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难”,这无疑是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教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面对实际情况,忌做表面文章;要深入教学一线研究,忌闭门造车;一切改革要以效果为检验标准,忌做秀。

参考文献

[1]袁中文.高职教育下一步亟需解决的几个原则性问题[J].中国集体经济,2016,(4).

[2]焦明忠,刘伟.维护公平正义推进依法治国[N].黑龙江日报,20090313.

[3]张国霖.教育的供给侧改革问题[J].基础教育,2016,(01).

[4]田庆兰.初中生青春期家庭教育方式研究——基于10个家庭的个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1101.

[5]吕景泉,马雁,杨延.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9).

[6]袁中文,蒋虹.当前高职教育几个突出问题的分析与建议[J].成人教育,2015,(9).

猜你喜欢

供给侧要素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创新创业为“供给侧”蓄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