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益多元化时代的政治价值冲突及其化解

2017-04-24王永志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化解市场经济

王永志

关键词: 市场经济;利益多元化;政治价值冲突;化解

摘要: 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利益多元化的生成过程,也是多元利益冲突日益凸显的过程。政治价值冲突是多元利益冲突在政治层面上的集中反映。利益多元化誘发利益排他,承认利益差异,强化利益认知,突出利益竞争,会加剧社会利益分立,破坏社会利益均衡,消解社会利益规范,颠倒社会利益秩序。在利益多元化时代,必须以人为本,调整利益格局,优化收入分配治理结构,推进多元利益和谐,从方法、路径和目标三个层面化解政治价值主体、观念、标准和目标的冲突。

中图分类号: D6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6)06069708

Key words: market economy; interests diversification; political value conflict; solution

Abstract: Economic marketization is a process of interest diversification and multiinterest conflicts.On the level of political value,multiinterest conflicts mainly reflected political value conflicts.The performance of interest diversification is indicated by interest exclusiveness,interest difference,interest recognition,and interest competition.In fact,interest diversification will intensify social interest division,destroy social interest balance,eliminate social interest norm,and reverse social interest order.In the period of interest diversification,place people first,adjust interest pattern,and 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for sake of multiinterests harmony,and solve the conflict of political value main body,concept,standard,and goal,in terms of method,path and goal.

2016年第44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隐性走向显性的多元政治价值冲突态势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出来,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社会的政治价值判断和取向。

社会转型实施对人们社会利益的再分配,势必打破传统社会的单一利益格局,引发利益多元化,进而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加剧政治价值冲突。政治价值冲突是多元利益冲突在政治价值层面上的集中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政治价值冲突根源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实质上是人们之间的社会利益冲突。利益多元化程度越高,政治价值冲突就越剧烈。本文立足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益关系的调整,从利益多元化的角度,对当前中国政治价值冲突及其应对之策进行探讨。

一、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利益多元化的生成脉络

新中国成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国家实行指令性计划,将生产资料纳入国家和集体的全面计划管理,剥夺了个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导致个人自主性的泯灭。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过去多年搞的是苏联的方式,这是一种僵化的方式,实际上是把整个社会和人民的手脚都捆起来了。在国际上是闭关自守。所以,经济虽有发展,但速度很不理想,绝大多数人仍然处于贫困状态。”[1]1077

要改变这一状况,唯有实行改革开放。“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2]368改革开放绝非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战略决策。要有序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首先打破思想禁锢,纠正“左”倾错误,抛弃“空头政治”,解决动力机制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唯物史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生产力,打破利益平均化,重新诠释长期以来备受贬抑的物质利益问题,尊重人们的物质利益诉求,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一)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强调物质利益,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由于“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3]532所以实现人的解放,充分发展人必然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首要任务。而尊重人的主体性,承认人的物质利益这一逻辑起点的选择则为人的解放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邓小平强调,必须重视人们的物质利益,干事业,不能只靠精神鼓励,还要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待遇,按劳分配。[4]51“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4]146转变工作中心,发展经济,提高人们的收入水平,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现四个现代化,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主要的政治”。“离开这个主要的内容,政治就变成空头政治,就离开了党和人民的最大利益。”[4]150对物质利益的强调,打破了平均主义,为按劳分配恢复了名誉,为新型多元利益主体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的每一步,无不与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相关。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无不在物质利益上得到反映。

在农村,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为发端,分田到户,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赋予农民,一改平均主义大锅饭,使生产队和人民公社无法再继续无偿占有农民的劳动成果。农民生产和经营自主权的获得,意味着其开始摆脱对生产队和人民公社的依附,以独立、理性的生产和经营主体身份,组织家庭成员进行生产和经济核算。这就极大地推动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具有市场意识的现代农民的成长。

在城市,以放权让利,搞活企业为发端,传统的权力结构开始调整。“党向国家放权;国家向社会放权;政府向单位或个人放权;单位向个人放权”。[5]13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传统的经济管理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逐渐得以解决,被国家垄断的社会经济资源开始向企业流动,“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被打破。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尊重价值规律,开放市场,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发展多种经营方式,推进利改税改革,充分调动起了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种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为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开始放松对农民在集镇落户条件的限制,强调保护其合法利益,鼓励在城镇务工和经商,允许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发展。这对促进人口流动,转变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打破城乡二元壁垒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加快和深化改革,建构市场经济社会,予民于利

以劳动贡献的大小为依据,承认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快和深化改革,建构市场经济社会。

1992年初,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明确提出要继续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南方谈话”澄清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诸多误解,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随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将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从此,中国社会进入到了构建市场经济的新阶段。

在市场经济社会,人们的经济活动无不受到市场机制的制约。社会资源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进行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为适应建构市场经济社会的要求,国家坚持予利于民的原则,对利益关系进行深入调整,促进着多元利益主体的形成。

国家首先大幅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重视和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进行分税制改革,理顺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利益分配关系;其次,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推动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行公司制,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第三,实现粮食关系与户籍的脱钩,废除票证制度,放开粮价,建立自由市场购销体制,培育市场体系,搞活商品流通,繁荣商品市场;第四,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鼓励不同经济成分平等竞争,联合经营,承认和允许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最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依法保护个人的合法收入,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为依据,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这些改革都以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为基本遵循,蕴含着对多元利益主体的尊重。在一定程度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基本导向的改革,造成了人们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不可避免地强化着人们的利益观念,培育了具有独立、开放、平等和竞争意识的市场主体。予民于利,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为人们所认同,成为判断改革成败的价值标准。

(三)尊重劳动,保护合法收入,以人为本,回应多元利益诉求

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性的尊重,深刻地改变着人的经济社会角色,使“市场人”逐渐取代“计划人”,成为市场经济社会唯一的利益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肯定人们对于求利的正当性,维护人们追求利益的合理性,是市场对利益主体提出的内在要求。”[6]3142

市场经济是趋利性的。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人们的利益关系就越复杂。在一定程度上,能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将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为此,“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高衡量标准。”[7]面对日益多元化的利益主体,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将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和社会的劳动,……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識、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8]16

以劳动是否有益于社会,收入是否合法为依据,一种更加注重个人收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新劳动观为越来越多的“市场人”所认同,他们开始追求自我利益,公开表达利益诉求,逐渐形成新的社会阶层。由此必然改变中国社会阶层结构,加剧社会阶层利益分化。对此,必须“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9]

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利益共享”的原则,强调“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10]这不仅深刻地揭示了我国发展的真谛——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明确了解决一些社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基本思路。党的十八大报告针对群众利益提出了“两个凡是”,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切身利益和现实利益等问题作了新的阐述,强调要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11]这既是对利益多元诉求的正面回应,也是有效应对利益多元化挑战的根本之策。

二、利益多元化的政治价值冲突效应

经济市场化是一种强力“腐蚀剂”,能够将单一社会利益结构瓦解和打破,促进异质社会的形成。在推动社会利益结构分化的同时,不断地加速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将利益多元化格局事实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利益多元化反映着多元市场主体的利益诉求,不仅会重塑市场经济规则,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也会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诱发政治价值冲突,阻碍中国政治发展。这一负面效应和利益多元化是一种共生关系,只要社会利益结构仍然呈现出多元化态势,就无法从根本上消除。

(一)利益多元化诱发利益排他,加剧社会利益分立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利益的获取、支配和交换。市场主体关注市场动态,参与市场竞争,无非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以市场主体的经济利益诉求为价值导向,尊重其利益主体地位,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一般来说,人们在市场交换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及其能够获得利益的多寡,直接决定着市场经济运行的顺畅程度。市场经济越发达,经济市场化程度越高,人们的利益诉求越多样,利益多元化态势就越明显。

利益多元化突出经济利益导向,在打破原有的一元利益格局的同时,将个人利益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往建立在血缘或地缘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逐渐让位于建立在业缘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12]209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以不同的身份和职业,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进行商品交换,通过竞争,抢占市场,获得超额利益。这无疑将有力地引导和支配人们的行为,以排他性方式,通过利益博弈,获得最大化的个人利益。

新中国成立后,通过划分阶级成份,消灭剥削阶级,个人获得了新的身份和地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工人或农民阶级内部,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然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个人利益予以重新分配,契约社会逐渐取代身份社会,致使中国社会阶层加速分化。一方面,传统的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在逐渐分化,原本泾渭分明的阶级界线变得模糊不清;另一方面,个体户、私营企业主、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不断涌现,人数不断增加,社会影响力日益增强。

社会阶层分化实质上是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分立。经济体制改革通过对传统一元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将社会整体利益予以重新分配,从而造成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孕育提供了土壤。可以说,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人们之间利益差异的不断扩大,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关系的变化,是造成社会阶层分化的根源。实际上,新社会阶层的大量涌现,反映着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利益上的分立。一定范围内的利益分立,对社会的发展不仅无害而且有益。但是,如果利益分立肆意扩大而不予以有效引导和控制,必将拉大贫富差距,强化社会阶层差异,增加社会隔阂,造成心理落差,在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引发持续的政治价值冲突,威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二)利益多元化承认利益差异,破坏社会利益均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人们被划分为不同的利益群体,分属于不同的生产部门,从事不同的生产劳动,具有相对独立的产权和物质利益。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们就必须参与市场经济活动,通过商品交换,满足个人的需要,获取能够为自己所享有和支配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说,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切经济活动,实质是受个人利益的驱使,为利益导向所制约。

有多少市场主体,就有多少利益主体。利益主体越多,利益多元化态势就越明显。现实中,在生产力水平、所有制结构、主客观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市场主体所占有的物质利益不可能完全一致。可以说,利益差异不仅表征着利益多元化的基本格局,而且反映着利益多元化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经济社会,“利益被升格为人类的纽带——只要利益仍然正好是主体的和纯粹利己的——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使人类彼此隔绝,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13]94,这就意味着只要利益仍然表现为主体性,为个人所独有,具有排他性,不受他人侵犯,就必然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疏离。这种疏离因人们过于关注私人利益而不断被放大,并随着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变化,实质性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身份和地位。一些利益诉求相同或相近的强势利益阶层,为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将率先结成利益共同体,建立利益攻守同盟,占有更多的社会财富,形成利益独大。强势利益阶层往往会利用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打压和胁迫弱势利益阶层,将其排斥在公平竞争之外,人为地扩大利益差距。如果任其发展下去,而不进行利益协调和整合机制建设,那么整个社会将被无情的撕裂,陷入利益失衡所带来的无休止的混乱和动荡之中。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阶层利益失衡问题开始逐渐暴露出来,并呈现出日益严重之势。自2000年我国基尼系数超过04的国际警戒线之后,一直居高不下,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2008年甚至达到0491,[14]居民收入差距达到了历史高位。雖然从2009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逐步回落,但是实际数值仍未低于04。缩小居民收入差距,实现收入相对合理尚需时日。

当前,我国利益失衡的负面效应正在凸显,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日益加深,“个人意识越来越摆脱了集体意识的羁绊,而集体意识最初所具有的控制和决定行为的权力也正在消失殆尽。”[15]128在这种情况下,原有的为集体所共同遵循的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式微,不断受到质疑,在强大的异己力量的冲击下,失去既有的规范力、引导力和控制力。一些非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念在一个更加尊重个人利益的异质性社会环境下生根发芽,并在不断的相互冲突中为自己开辟空间,争得生存权、发展权和主导权。

(三)利益多元化强化利益认知,消解社会利益规范

利益是人们维持生存之根本。“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6]187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始终围绕着利益展开,个人利益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甚至支配着人们的政治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以追求和维护个体利益为基本价值旨趣的社会活动,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17]46

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现代社会,依托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在创造出大量社会物质财富,满足人们生存需要的同时,也势必消解和摧毁旧有的社会利益规范。客观上,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求市场取代计划成为规范利益、调节利益分配的主导性力量。作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市场规范利益能够将人从片面、狭隘和被动的利益依附关系中解放出来,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市场对利益规范功能的强化,人的主体利益意识会日益觉醒,僵化保守的传统利益观念将逐渐被破除,一个以强调个体利益为核心的“物质世界”越来越为人们所依赖,成为诠释个体生存价值之要义。这一点在利益多元化时代尤为突出,因为市场经济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实际经济生活的差异,以及物质财富及其代表——金钱占有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在人们的思想观念层面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人们对利益的认知将更加趋于理性,利益至上也将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社会结构必要的变迁是以利益系统为依据的。”[18]115在利益多元化时代,随着整个社会利益系统的变动,原有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看似牢不可破的利益集合体,被分裂为一个个相互之间以金钱为纽带的原子化个体。金钱这种“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19]155日益为人们所亲睐。“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19]155金钱不排斥任何人,能够消灭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差别。为了获得占有金钱的成功感,彰显个人价值,人们会超越甚至否定既定的社会利益规范。这样,在以金钱为“自己最根本的生活原则”[19]156的市场经济社会里,利益规范的消解必将会成为一种常态,进而深刻地影响社会政治生活。

市场经济注重效率优先,鼓励公平竞争,尊重利益差别,能够将人们潜在的利益欲望激发出来,满足其多元化的利益诉求。它会将竞争理念嵌入既定的社会政治生活,以竞争方式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由于市场竞争始终是围绕着利益的获取而展开的,使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和重视利益,并以利益为基础建立社会政治关系,形成个体利益观,确立利益至上标准。这样,一切政治价值客体都将被纳入利益的视域,重新进行认识和诠释,并据此对其进行政治价值判断。

在利益标准的考量之下,绝对化、一元化的政治价值标准由于忽视个体利益,无法满足人们的利益诉求,不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渐为人们所认异。此外,“市场制度的创新的非理性,使这个制度成为从未有过的改造世界的一个力量。”[20]110经过市场经济的改造,以尊重个人利益为核心,体现个体意志,具有相对性、多元化的政治价值标准会逐渐为人们所认同,而其内在的冲突也将在利益多元化时代日趋频繁而激烈。

(四)利益多元化突出利益竞争,颠倒社会利益秩序

市场经济具有多元经济的结构、特征和要求。它崇尚利益多元,培育多元利益主体,尊重和维护其利益诉求。然而,在一个资源有限的社会里,个人的利益诉求难以得到完全的满足,人们需要通过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多元利益主体往往会将利己置于优先地位,诉诸竞争,抢占先机。市场经济在造就多元市场主体的同时,也造就了多元利益主体,以及激烈的利益竞争。

利益竞争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原动力。一旦人们的“物质生活充盈了,一切也就前进了,市场经济也就藉此迅速地充盈起来,扩展其关系网。”[21]42市场经济的发展,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推动着社会关系的扩展。社会关系实质就是利益关系。社会关系的扩展就是利益关系的扩展。作为利益主体,人们只有接受市场经济规则,参与市场经济活动,才能获得为社会所承认的个人利益。

市场经济的运行,在不断调节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也改变着社会利益结构,颠倒社会利益秩序。这既是市场经济内在缺陷的集中反映,也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的直接后果。一般地,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占有关系越不平等,利益分化就越严重,人们的利益竞争意识就越自觉,社会利益秩序就越混乱。为减少无序的社会竞争,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客观上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相对均衡、有序和协调的利益秩序,并将反映其内在要求的平等、自由、公平、开放、效率等价值理念规范化和制度化,使之成为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一种政治生活方式。然而,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利益占有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大量无序、恶性甚至非法利益竞争的存在,利益秩序时刻受到世俗化和功利化的冲击,面临着被突破、践踏和破坏的风险。

“每一个社会系统都包含着现实性冲突的原因,因为人们会对稀有的地位、权力和资源提出有冲突的要求,而且他们也支持冲突的价值观念。”[22]41利益多元化对物质利益的强调,将政治价值“祛魅”,不断推动着其世俗化、个体化、多元化和理性化。这一过程充满着火药味,弥漫着世俗对理想、个体对集体、多元对一元、理性对感性的较量、博弈和厮杀,反映着市场经济对政治生活的价值诉求和规定。需要强调的是,当前中国政治价值目标所呈现出来的新趋向,并非意味着后者对前者的彻底否定或取代,而是彼此共存着,在相互交织、有机融合和频繁互动过程中充斥着难以弥合的矛盾和冲突。

三、政治价值冲突化解的利益意蕴与途径

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不是一種利益的世界,而是许多种利益的世界。”[16]272存在着多元利益的相互交织、碰撞和竞争。作为一种特殊的个体,人离不开一定的现实的私人利益。私人利益是人们社会化的现实需要,“私人利益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最终目的”,[16]272始终遵循着“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17]119的原则。这就为我们有效应对利益多元化挑战,化解政治价值冲突提供了逻辑起点,即以人为本,调整利益格局,尊重和满足个体利益。具体来说,就是要在方法上,加强顶层设计与创新,坚持新集体主义;在路径上,协调与整合多元利益,扩大利益契合点;在目标上,建构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共享。

(一)坚持新集体主义,尊重个体利益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破除平均主义分配方式,肯定和坚持按劳分配原则,承认收入差异,讲求物质利益,逐渐建立起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总体上,这一分配制度与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反映着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诉求,体现着广大劳动者的权益和价值,能够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成熟,规范利益分配的相关制度不完善,缺乏合理有效的利益分配纠偏和调节机制,致使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悬殊。对此,当务之急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分配方式和分配结构,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第一,要按照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利益分配制度,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发挥政府在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宏观调控职能。第二,要加强国民收入初次和再次分配的相关法律、制度、规章的顶层设计,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规范利益分配秩序,理顺利益分配关系,为利益公平分配提供法律和制度依据。第三,要打破利益阶层固化的藩篱,建设“橄榄型”社会结构,完善利益分配的协调、纠偏和补偿机制,适时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兜底功能,健全低收入群体的帮扶救助机制。

衡量利益分配制度顶层设计是不是科学,关键要看人民群众的合理的利益诉求是不是得到切实反映,合法的利益收入是不是得到切实保护。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坚持新集体主义,尊重和保护个人利益。新集体主义是对片面强调集体利益至上的旧集体主义的扬弃、升华和超越,不仅体现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意蕴,而且内在地反映着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本质规定。它以马克思所阐述的“真实的集体”为价值旨趣,承认现实的物质利益,强调集体和个人的有机统一,在维护集体权威性的同时,又保证个人的主体性;在提倡集体利益优先性的同时,又承认个人利益的正当性。作为“从本体意义上紧紧依赖市场经济基础上所生长的新型价值体系”,[23]245新集体主义不仅能够正确认识两类利益主体,而且能够正确处理两种利益关系,主张以动态利益均衡取代静态利益失衡,以相对利益融合取代绝对利益冲突,在共生、互动和合作的基础上寻找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点。这对消除多元利益冲突,实现多元利益和谐,增强主导政治价值的统摄力与引导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扩大利益契合点,推进利益整合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的每一次改革无不围绕着完善利益分配制度,调整利益关系,增加公共利益和个体利益,实现利益和谐而展开。这既是中国改革的出发点,又是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当前,中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彼此交织,牵一发而动全身,其涉及面之广、难度之大、持续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远不逊于一场“革命”。只有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破除改革阻力,健全利益协调机制,寻求多元利益主体的最大公约数,才能为全面深化改革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作为化解多元政治价值冲突的关键环节,健全利益协调机制旨在通过经济、政治和法律等诸多手段,调节和理顺多元利益关系,扩大利益契合点,推进利益整合,缩小利益差距。具体而言,第一,坚持市场化原则,引入竞争机制。要摒弃利益分配的绝对平均化,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优化竞争环境,打破行业和部门垄断,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坚持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注重效率优先,规范初次分配,合理拉开收入差距。第二,坚持平等原则,引入公平机制。要从培育市场公平入手,坚持地位平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承认人们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以增量利益带动和优化存量利益,尊重大多数,照顾极少数,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扩大各阶层利益契合点,在动态中寻求多元利益的相对均衡。第三,坚持协同原则,引入治理机制。要以利益公平分配为核心,提高收入分配政策供给效用,构建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协同处理政府、社会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有效开展对话、协商与合作。要加大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力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收入分配治理结构,提高分配治理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分配治理体系。第四,坚持法制原则,引入法治机制。要加强收入分配领域的立法工作,建立健全规范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调控、利益补偿、利益救助的一整套法律体系,用法制引领和约束人们的趋利行为。构建合法利益保护的法治框架,强化法治意识,增强法治思维,提高多元利益整合的法治化程度和水平,运用法律手段化解政治价值冲突。

(三)实现利益共享,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市场经济是一种以商品交换为直接目的的经济形式。商品交换源于人与人之间私人利益交换的需要。虽然作为个体利益的占有者,个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受他人意志的支配,且与他人有着一定的利益矛盾,但是“他的每一种本质活动和特征,他的每一种生命欲望都会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把他的私欲变为追逐身外其他事物和其他人的需求。”[13]321个体利益能够转化为公共利益。对个体利益的追求,不仅能够满足个体的正常需要,而且能够推动公共利益的实现。“共同利益恰恰只存在于双方、多方以及各方的独立之中,共同利益就是自私利益的交换。一般利益就是各种自私利益的一般性。”[24]199可以说,不以个体利益为基础,不对寓于其中的共同利益重构,利益共同体就无法建构。因此,必须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尊重个人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健全个人利益的保障机制;二是要坚持有限原则,扩大公共利益的范围;三是要界定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合理边界,实现两者的有机均衡。

利益共同体代表着国家、社会和集体的公共利益,由个体利益有机组合而成,并真实地反映着利益个体的利益诉求。公共性、代表性和均衡性是利益共同体的三个基本特征。一般地,如果公共利益的公共性越强、代表性越高、均衡性越好,利益个体成员对利益共同体的认同度就越高,其建构的阻力就越小,结构就越稳定,社会整合功能就越强。利益共同体以利益共享为基本价值取向,实现利益共享是建构利益共同体的应有之义。作为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以利益共享为永恒的价值目标和追求,贯彻利益共享理念,将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坚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断为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协调,化解社会矛盾,凝聚社会共识提供着强大的物质支撑。利益共享追求“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17]243强调利益均衡,重视社会公平与正义,以期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25]使全体人民在共建中更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是有效增强社会活力,增进社会有机团结,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利益导向的关键环节,而且也是有效弥合利益分化,应对多元利益冲突,最终化解政治价值冲突的根本所在。

参考文献:

[1]冷溶,汪作玲.邓小平年谱: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2]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林尚立.制度创新与国家成长:中国的探索[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

[6]洪远朋,陈波.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十大变化[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9):3142.

[7]江泽民.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19981219(01).

[8]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9]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31022(01).

[10]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01).

[1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12]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4]国家统计局综合司.马建堂就201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答记者问[EB/OL].(20130118)[20160503].http:∥www.stats.gov.cn/tjgz/tjdt/201301/t20130118_17719.html.

[15]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渠东,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

[16]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7]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19]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0]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王逸舟,译.上海:三联书店1992.

[21]布罗代尔.资本主义的动力[M].杨起,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2]科塞.社會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3]李西建.重塑人性:大众审美中的人性嬗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

[24]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01).

责任编辑:陆广品

猜你喜欢

化解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研究
论经济法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法律地位
商务部:美方认定中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严重歪曲事实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如何在刑事申诉中发挥控申职能促成矛盾化解、息诉罢访
从城濮之战看参谋的作用
新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如何化“微”为机
班主任如何化解班干部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矛盾
化解我国房地产库存对策研究
论市场经济行为的善恶原则及对传统道德的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