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考语言运用题的命制
2017-04-24冯妙群
冯妙群
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語言文字的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其中,写作是语言运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命题组在命制浙江金华市2016年中考语文试题时,把原先放在“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语言运用题移到了后面,与写作题合称“语言运用”。
下面讲一讲2016年浙江金华市中考“语言运用”第一题的命制过程。
既然是“语言运用”,关键词就是两个:一是“语言”,一是“运用”。关键词“语言”,要求试题指向对考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即要有关注考生语文能力的考查点:关键词“运用”,则要求试题在一定的情境中考查,体现语文与生活、工作、学习的紧密联系。明确这样的定位后,我们就开始大力寻找试题材料,直到发现了一张火车票……
我们最终决定用这张火车票命制试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考虑:一、坐火车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极为常见的出行方式;二、火车票的票面本身就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通过正确获取这类和生活密切相关的非连续性文本的信息来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是现代公民的一种基本生活能力,也是语文工具性的重要体现;三、2015年浙江金华市中考语文试题的语言表达运用题——介绍《骆驼祥子》的封面,平均得分很低,很多考生做不到有条理地介绍封面,2016年我们继续设计这类题,希望考生提高解答这类题的能力。
那怎么在火车票上做“语言”“运用”的文章呢?
这需要设置一个合理的情境。所设置的情境既要符合考生的生活实际,又要能考查出考生对火车票票面信息的获取能力。而在日常生活中判断能否正确获取票面信息的依据,应该是看考生能否顺利搭乘火车,但我们不可能组织考生坐一次火车。试题得创设一个合理的情境,让考生“顺理成章”地写出和乘车密切相关的票面信息。现在网上购票非常便捷,面对网络,年轻人较老年人而言具有天然的优势。另外,尊老爱幼、邻里互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经过讨论,我们确定的情境为请考生替隔壁的老人买票,把车票转交给老人时,告诉他主要的乘车信息。因为考查的重点是考生阅读火车票这一非连续性文本的能力,买车票的环节不列入该题的考查内容,所以,我们就在情境创设时明确标注“假设你已帮他买好了高铁车票”。为使创设的情境更逼真,试题尽可能保留车票原貌:车票按照1:1的比例出示在试卷上:尽量保留车票的原有内容,仅改动了月份、乘坐人、身份证号中的年份等少量信息。考虑到顺利乘坐火车的前提条件,我们在试题中加上了“并提醒他带好身份证,提前半小时到达高铁车站”等文字。
下面说说评分标准的制定。“简明”是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的基本要求,我们拟写的参考答案有90多个字,最后题目要求写“100字左右”,答案超出所给格子部分无法扫描,阅卷教师也就无法看到,评分标准中“简明”设1分:“通顺”也是表达的基本要求,因此“通顺”设1分;“得体”则是任务型表达的基本要求,因此“得体”设1分,要求考生注意交流对象——王大爷。写出其他信息,如车站、车次、开车时间、车厢和座位号、带身份证、提前半小时等,共2分。考虑到“进站口”信息除了车票上有显示,一般车站检票口的醒目位置也会有电子显示屏滚动显示,因此遗漏该信息不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