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析
2017-04-24钱春萍代山庆
钱春萍,代山庆
(昆明学院滇合中心,云南 昆明 6502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论析
钱春萍,代山庆
(昆明学院滇合中心,云南 昆明 6502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战略思想。深刻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内涵,对做好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宏伟目标,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主动顺应新世纪新阶段世界文明发展潮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加丰富、更加系统、更加明确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深刻回答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蕴含的一系列基本观点和科学论断,为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提供了思想引领和行动指南。
一、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
建设自由、平等、富裕、幸福的美好社会,是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一直不断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目标。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影响力迅速提升,美好社会已经展现出光明前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习近平把握时代、实践和人民的新要求,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体勾勒出美好社会的灿烂图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在国家、民族、人民三者关系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前提和基础,人民幸福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个人具体利益紧紧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一面精神旗帜。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生态条件,是衡量人民生活是否幸福的重要指标。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既离不开发达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离不开发达的生态文明。以“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P211)这一论断,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梦,既丰富了中国梦的内涵,又把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勾勒出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蓝图,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所要达到的目标。这一目标深刻反映了我国改革发展的现实要求,顺应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我们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总的方向。目标就是旗帜,旗帜就是力量。这一目标回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和关切,为我们党带领人民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凝集了力量。
中国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生态良好的美好前景,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追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提升。
二、深刻理解把握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在生产力复杂的系统结构中,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是其基本要素。同时强调,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中的实体性因素,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渗透性因素,通过作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促进生产力发展。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来源于自然界,作为劳动者的人类也来源于自然界。因此,马克思主义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人的劳动和创造力,还包括作为人类生存依托和劳动对象的自然界。随着人类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生态环境所涉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与生产力有关,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生产力。
我们党对生产力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根据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和生产力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并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到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江泽民提出,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并特别强调,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胡锦涛强调,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2013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1](P209)他还形象地把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二者之间的关系比喻为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的关系。“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P120)这些精辟论断,深刻揭示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生产力本质属性,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的内在逻辑关系,生态环境既是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又是生产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突出强调了自然生态在生产力系统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关于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战略思想,是我们党对生态理念的丰富与升华,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创新,是对人类生产力发展实践的深刻洞悉和总结,有利于指导全党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把生态环境保护与促进生产力发展统一起来,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表明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
三、把“以人为本”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
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决定了以人为本是中国共产党最核心价值理念。这就决定我们党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具体到民生领域,就是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民生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利益关系调节的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政府施政、司法公正、公民权利保障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涉及生态保护的社会问题。解决得好坏,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
人与自然的关系自人类诞生以来就客观存在。所以,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类源于自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的整体。自然界是人类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所以,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就生态文明与社会建设的关系而言,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改善民生。习近平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P123)这一论断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确立了价值取向,那就是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人民,生态文明成果由人民共享。
习近平关于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论断,深刻揭示了生态与民生的关系,抓生态就是抓民生,改善生态就是改善民生,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又是对我党民生内涵的丰富;既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经验的历史总结,又是对人民群众对当前生态环境问题强烈关注的自觉回应,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觉和生态自觉,标志着我们党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
四、把“系统工程思路”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论要求
在某种程度上,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习近平强调:“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重点任务的落实,切实把能源资源保障好,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2](P126)习近平关于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的思想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思路决定出路。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科学阐述了“系统工程思路”,那就是树立科学的生态文明理念、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习近平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P209)这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资源过度开发是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从源头抓起,即从资源使用这个源头抓起。习近平指出:“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1](P209)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就是要集约利用资源,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国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习近平强调:“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1](P209)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就是要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和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布局。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大力推进绿色城镇化,加快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并严守生态红线。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抓住了环境保护的当务之急。习近平指出:“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1](P209)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就是要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切入点,全面推进污染防治,保护和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习近平关于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坚持系统思维和工程思维的思想,既是加强生态建设必须始终坚持的思想方法,也是解决我国复杂生态问题的根本出路,标志着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五、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证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制度建设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建设生态文明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革,是国家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实现这种变革,还要靠制度和法治。法治不完备、体制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习近平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1](P210)习近平提出以制度和法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抓住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表明我们党将以更大勇气和坚定决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需要建立健全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形成道德文化制度,用制度引导、规范和约束各类开发、利用、保护自然资源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如何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习近平有许多重要论述。首先,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习近平强调:“最重要的是要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使之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导向和约束。”[1](P210)其次,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是防止领导干部片面追求GDP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指出:“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追究其责任,而且应该终身追究。”[1](P210)再次,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体现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利于约束生态环境消费,有利于激励生态环境保护行为,有利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最后,形成道德文化制度。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道德文化制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动能力。习近平强调:“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1](P210)
习近平关于制度是生态文明建设根本保障的科学论断,丰富了依法治国的内涵,是我们党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制度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必将进一步增强各级领导干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他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和法治是保护生态环境最可靠保障等一系列科学论断和战略思想,内涵丰富深邃,对当今建设美丽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2]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
[责任编校:张立新]
Xi Jinping’s Though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QIAN Chun-ping,DAI Shan-qing
(Dianchi Cooperation Center,Kunming University,Kunming 650214,China)
Since the18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Xi Jinping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puts forward many new ideas,new viewpoints and new conclusions,formed the ide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a rich connotation.Xi Jinp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 is China’s latest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Marx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to guide our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o realize the dream of a beautiful Chinese strategic thinking.Xi Jinping ecological thinking deeply understood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civilization.To d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new era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Xi Jinping;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ought;scientific connotation
钱春萍(1964—),女,云南人,昆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生态文化。
代山庆(1970—),男,河南人,昆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B82-058
A
1671-198X(2017)02-0018-04
2016-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