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远断病手迹(七十五)辨认瓜类蔓枯病
2017-04-23李明远
16年11月初,我在北京市大兴区的一个农场考察时,曾在日光温室黄瓜叶片上见到一些枯斑。开始我以为是黄瓜炭疽病,但是感觉不对,因为有的病斑上出现了一些小黑点,所以这应该是瓜类蔓枯病。这种病已经有一段时间没出现过了,这使我想到30多年前鉴定甜瓜蔓枯病的情况。
1980年9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所研究甜瓜的卢老师曾让我帮他看看哈密瓜(一种厚皮甜瓜)上的病害。说这些病秧的叶片打蔫,茎节变黑。但我看了半天也不知所以然,于是我问他病株是在哪里得到的,他说是在引种温室发现的,于是我提议去看看。
一进温室,我们就看到高高低低地种了许多甜瓜,当时有的品种已经结瓜,但多数处于刚刚开花的状态。我们在田里观察一遍,在其他的品种上没有见到新的病株,好像有病的只有哈密瓜(图1)。
回到实验室,我又仔细查看了哈密瓜病株,病部不大平滑,但是单凭这些症状并不能辨认出是什么病。于是我按照常规鉴定病害的方法,将节部变黑的那一段取下来,放在大培养皿中盖严保湿,看看病害如何发展。
2天后,病部有些扩展,扩展部分呈淡褐色,表面还有些肉色颗粒物。将这些颗粒物用刀片刮下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浮载剂中有很多孢子,多数是双孢,也有单孢和三孢。后来又看到一些孢子器,我认为有可能是一种真菌病害。
于是我开始查文献,发现在《吉林省栽培植物病害志》[1]上记载的南瓜病害中的蔓枯病和我们见到的这个病害相似。我就告诉卢老师,哈密瓜发生的可能是蔓枯病。
1周过去,卢老师又来找我,拿来一包哈密瓜病叶还想让我帮他看看叶片上发生的是什么病。打开包,我发现病株叶片上有些淡灰褐色近圆形的病斑,病斑较大,其中较小的病斑直径约为1 cm,大的病斑直径约为3 cm。有的病斑还有些不大明显得轮纹,中间散生许多黑点(图2)。当我看到黑点就认为这可能是蔓枯病,并且判定这个病害在温室里又有了新发展。我将它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的也多是双孢的病菌孢子,证实这也是蔓枯病。
我很感謝卢老师,因为我当时正在北京市开展蔬菜病害基本调查工作,哈密瓜也属于蔬菜。于是我们就利用他送来的标本进行进一步的观察和记述。除了画出墨线图外,我们还测量了该病菌分生孢子器及孢子的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对病害进行了描述,“主要为害瓜蔓,叶片和果实也可能受害。病蔓开始在节部呈水浸状斑,稍凹陷,病分泌黄白色的流胶,干燥后红褐色,病部干枯缢缩,表面散生黑色小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2]。
病原(Ascochyta citrullia Smith)的分生孢子器多生于叶片两面,也可以在蔓部生长,多为聚生,初埋生,后大部分突出表皮,球形至扁球形,器壁淡褐色,膜质,顶部呈乳头状突起。孔口明显,孢子器直径为75~150 μm,孔口直径为15~42 μm,器孢子短圆至圆柱形,两端较圆,无色透明,正直,初为单胞,后有1~2个隔膜,隔膜处无缢缩或稍有缢缩。大小(10~17.5)μm×(2.75~4.0)μm。
实际上,蔓枯病不仅发生在哈密瓜上,后来在黄瓜(图3)、甜瓜(包括白兰瓜)、西葫芦、瓠子、葫芦、丝瓜、西瓜上都有所发现。白兰瓜上的蔓枯病是在兰州见到的。1984年夏季,我们考察了种在沙田(地面铺满石子,应当是另一类的设施园艺,属于地面覆盖的一种)上的特有品种——白兰瓜。沙田日较差很大,地上部很干燥,其他病害较少,蔓枯病成了最为严重的病害。受害株多为茎部发病,造成不少死株(图4)。
蔓枯病还是黄瓜苗期的一种病害。1997年春季,我在顺义区李桥镇沿河甜瓜基地就曾看到一畦黄瓜死苗严重。拔下病株,洗净后发现幼苗的茎上有很多褐色斑点,经过镜检证实为蔓枯病(图5)。分析原因是施用了有蔓枯病病残的有机肥导致的。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葫芦上还发现了蔓枯病的有性世代[Mycosphrella melonis (Pass.) Chiu et Wall.]。这种蔓枯病的有性世代是1963年在房山区南尚乐农家菜园里发现的,从症状上看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没有明显差异。但是病原菌的形态有所不同[2],有性世代的子实体生于叶表皮下,成熟时半露出表皮,子座壁深褐色。子囊排列于子囊座上,有少数侧丝,不成熟时侧丝居多,子囊成熟后侧丝渐消失,子囊壳壁膜质,较薄,
(64~176)μm×(64~160) μm,壳具孔口,直径9.6~24 μm。子囊无色,倒棍棒状,(27.9~47.12)μm×(5.89~9.92) μm。子囊孢子无色,双胞,两细胞通常一个较大,一个略小,中间分隔明显,(5.5~12.5)×(2~5)μm
(图6、图7)。
2016年我再次见到这个病后,为了验证我的判断,又采集了一些黄瓜的蔓枯病病叶,在实验室进行观察。还拍摄了一些显微照片。例如,将有小黑点的病斑放在5倍的解剖镜下看到的呈颗粒状的分生孢子器(图8);将有孢子器的叶组织透明后再放到100倍显微镜下可看到的孢子器和孔口在叶部的着生状况(图9);将病组织放到载玻片的水中浸泡10 min,在100倍显微镜下还可以在叶组织的边缘看到孢子器释放孢子的情况(图10);将释放的孢子放到600倍的显微镜下,可清楚的看到每个孢子的形态和分隔,由此证明我这次见到的确实是瓜类蔓枯病(图11)。
最后,关于瓜类蔓枯病的防治,我提出了以下建议:①实行2~3年的轮作,即不要和瓜类蔬菜连作。②该病是种传病害,应从无病株上选取健康黄瓜留种。③尽量使用以草炭蛭石为基质的穴盘育苗,使用营养钵育苗时,钵里一定使用无病土或大田土,预防秧苗在苗期被感染。④施足底肥,避免使用过量的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的抗病性。⑤发病初期喷洒有效的农药,例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世高)1000倍液,50%混杀硫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36%甲基硫菌灵500倍液,每天喷施1次,连续喷3次。
参考文献
[1] 戚佩坤,白金凯,朱桂香.吉林省栽培植物真菌病害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6:127.
[2] 李明远,李固本,裘季燕.北京蔬菜病情志[M].北京:科技出版社,1987:53-81.
作者简介:李明远(1937-),男,研究员,长期从事蔬菜病虫害、温室园艺病虫害的防治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