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初期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初探

2017-04-22张哲

文教资料 2017年1期
关键词:朝鲜战争毛泽东

张哲

摘 要: 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是毛泽东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重要的国际战略决策。那么,出兵朝鲜的背后,毛泽东有着哪些重大考虑?为实现国家统一,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在炮击金门的战略决策中,毛泽东又是如何运筹帷幄,一步步实现“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战略计目标?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分析。

关键词: 毛泽东 国际战略 朝鲜战争 炮击金门

一、毛泽东力排众议,出兵朝鲜

毛泽东曾把美国对我国的威胁比喻为三把尖刀插在中国身上:“从朝鲜一把刀插在我国的头上,从台湾一把刀插在我国的腰上,从越南一把刀插在我们的脚上。”所以,出兵朝鲜就是要打破美国的如意算盘。

(一)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在斯大林的支持下,指挥朝鲜人民军率先越过“三八线”,朝鲜战争爆发。按照战前北朝鲜所制定的速战速决的进攻计划,预计一个月内就可以占领南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势如破竹,一举攻下了南朝鲜的首都汉城,但是朝鲜人民军在挺进釜山时却遭受了严重挫折而无法向前推进。之后,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仁川登陆,朝鲜人民军被拦腰切断,首尾不能相顾,时刻面临被分割消灭的危险。而另一边,军事上的胜利极大地助长了联合国军总司令麦克阿瑟的野心。占领整个朝鲜半岛已然不是他的追求,饮马鸭绿江随即成为他的下一个目标。鸭绿江一千多公里的防御线,即使不打,我国也需要防御。美国即使不在朝鲜打,也会在别的地方打,比如毛泽东提到的台湾和越南等。所以,在接到金日成求援信和斯大林电报的十八天后,经过与政治局委员和前苏联方面的反复协商,毛泽东力排众议,决定出兵朝鲜。

正因朝鲜战争的前车之鉴,在其后的越南战争中,美国始终没有越过北纬17度线。此外,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在国内还掀起大规模的镇压反革命运动。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特务、土匪等反革命分子认为美国已经把战火烧到中国的大门口,于是逐渐开始嚣张起来。利用这个时机,党中央在全国开展了镇压反革命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有力地扫除了国民党遗留在大陆的反革命残余势力,巩固了新生政权。这便将国际上面临的危机成功地变成了促使国内发展和稳定的转机,这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一次成功运用。

(二)打消斯大林顾虑,巩固中苏同盟关系。

苏南冲突爆发,前苏联在欧洲的“头号盟友”南斯拉夫脱离了社会主义阵营。苏南关系的破裂,让斯大林非常担心毛泽东会成为第二个铁托。朝鲜战争毫无疑问是对中苏同盟,也是对毛泽东和斯大林这两大领袖之间相互信任的一次严峻考验。

斯大林虽然赞成金日成发动朝鲜战争,但他强调此事必须得到毛泽东的同意才行。为了避免与美国直接开战,斯大林多次明确地表示,前苏联是不会直接参与朝鲜战争的。斯大林之所以要求金日成必须征得毛泽东的同意,就是考虑到一旦朝鲜战局有变,中国既是北朝鲜的后盾又可以挡在自己前面。斯大林此举无疑是将一个烫手山芋扔给了中国,然后等待着毛泽东的反应。究竟是亚洲的铁托,还是前苏联忠实的盟友,关键在于毛泽东是否同意,是否出兵。后来,毛泽东曾不止一次地谈道:“斯大林是什么时候对我们比较放心了呢?那是在我们派志愿军过鸭绿江之后。我们的军队一过江,他就放心了,觉得我们不是半个铁托,是国际主义者,是真正的共产党了。”[1]可以说,朝鲜鲜战争让建国初期的中国与身为世界上头号社会主义大国的前苏联牢牢地绑在了一起。这不仅有利于中国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的封锁,更有利于我们利用前苏联的援助进行国内的各项建设。

(三)洞察世界新格局,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力量。

早在1949年4月28日,金日成的特使金一访问北平时,毛泽东就表示,一旦中国实现统一,就帮助金日成解决朝鲜问题。但是,毛泽东同时提醒北朝鲜同志,现在还不是发动战争的最佳时机。只可惜,金日成受中国革命胜利的影响急于想用武力统一朝鲜,不断向斯大林表示统一朝鲜的决心和计划。前苏联从自身利益出发决定先帮助金日成统一朝鲜。也就是说,中国出兵援朝是毛泽东从国际国内大局出发,早就做好的决定,只是金日成提前引爆了而已。

1950年6月,毛泽东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提出在国外必须兼顾地团结前苏联、各人民民主国家及全世界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对此不可有丝毫的游移和动摇。这是毛泽东基于对当下世界格局的分析所作出的判断。作为东方阵营的重要一员,毛泽东认为,维护东方阵营的力量、支援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事业是中国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抗美援朝不仅是对朝鲜人民的支持和对美国封锁台湾海峡的反击,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对战后世界格局的平衡与稳定。可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

二、毛泽东审时度势,炮击金门

解放台湾、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国共产党早就确定的战略方针,但这一进程却被不期而至的朝鲜战争打断。朝鲜战争刚结束,美国政府就与台湾当局签署《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的签订,使得台湾完全处于美国的军事保护伞之下”[2]。不仅如此,美国政府还不断鼓动蒋介石对大陆进行战争挑衅。恰逢此时,中东事件爆发。为了严惩国民党军长期对大陆东南沿海地区的军事挑衅活动,打击美国当局的嚣张气焰,支援中东地区人民的解放斗争,继“九三”炮击金门、“六·二四”炮击小金门之后,毛泽东决定第三次炮击金门。对于这次炮击,不管是在战略战术上还是外交策略上,毛泽东都做足了准备。

(一)利用赫鲁晓夫访华,毛泽东借此向外界传递信息。

在国际战略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国之间不光是实力的比拼,更是智力的交锋。毛泽东不仅对当时的国际局势进行了冷静客观的分析,更巧妙运用了中苏同盟的关系对美国施加压力,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台海战争的扩大化。

炮击金门,毛泽东最担心的是美国当局的反应。此时,前苏联大使尤金于1958年7月21日向毛泽东提出了“关于中苏共同建立海军舰队”的建议。毛泽东对前苏联提出的建议非常恼火。当尤金向赫鲁晓夫汇报了这一情况后,赫鲁晓夫也是困惑不解,但更多的还是忐忑不安。因为刚刚经历了国内政变的赫鲁晓夫迫切想要得到毛泽东及社会主义中国的支持,以巩固其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地位。毛泽东之所以在共同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上向前苏联发难,除了要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之外,另一个目的是让赫鲁晓夫来中國一趟。不出所料,1958年7月31日,赫鲁晓夫访华。在双方会谈时,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我们应该就会谈发表一个公报,也许我们可以吓唬一下帝国主义者。”[3]对此,赫鲁晓夫非常支持。于是,中苏共同发表了会谈公报:“双方就目前国际形势中迫切和重大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友好、同盟、互助关系的问题和为争取和平解决国际问题、维护世界和平而进行共同奋斗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见。”[4]此次会晤之后,毛泽东率领政治局委员去机场公开送走了秘密来华的赫鲁晓夫。

毛泽东这样做无非是想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中国日后所要采取的行动是经中苏双方协商之后决定的。毛泽东这招果然奏效,赫鲁晓夫表现出了非常积极的配合。公报发表后,外界纷纷猜测中苏之间应该就某些重大问题达成了协定。当然,反应最大的是台湾的蒋介石。他认为炮击金门是赫鲁晓夫与毛泽东会谈时做出的重大决定。同时,美国白宫认为“这很可能是毛泽东与赫鲁晓夫在北京会晤时达成的一致行动”。利用中苏同盟的牢固关系向美国施加压力,使其在台湾问题上有所顾忌。显然,毛泽东的目的达到了。

(二)演绎战争史上奇观,毛泽东挫败美国“划峡而治”的阴谋。

随着形势的变化,毛泽东不断变更计划。当美国逼迫国民党军撤出金门和马祖时,毛泽东及时识破了其想要“划峡而治”、分裂中国的图谋。虽然蒋介石败退台湾,但他曾不止一次地表示:“只要一息尚存,绝不接受两个中国。”因此,毛泽东随之对炮击金门做出了“打而不登,封而不死”、“单日打,双日不打”[5]等新指示。于是,台海战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现象。双方除了互相炮击之外,隔岸喊话、广播宣传成了台海炮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前线部队在对金门发射实弹的同时,兼向金门发射宣传弹。更有甚者,国共双方在准备炮击之前,都会通过广播提醒对方躲进掩体,以免无谓的伤亡。“后来又逐渐演变为不进行实弹射击,只在单日打宣传弹”[6]。“八·二三”炮战之后,厦门和金门之间的炮火虽然一直在持续,但都逐渐变成象征意义上的零星炮击,俨然成了表演给时刻关注台海局势的美国欣赏的一场“另类”战争。

“八·二三”炮击金门,毛泽东巧妙地运用外交、政治和军事手段相结合的斗争策略,始终掌握着这场国际斗争的主动权,最后既达到了“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目的,还没有引起大规模的战争,这无疑是毛泽东国际战略思想的又一次成功运用。

参考文献:

[1]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298.

[2]李瑗.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历史经验研究[J].理论学刊,2009(10):21.

[3]沈志华.炮击金门:苏联的应对与中苏分歧[J].历史教學问题,2010(1):7.

[4]牛军.1958年炮击金门决策的再探讨[J].国际政治研究,2009(3):180.

[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2011:638.

[6]韩怀智,谭旌樵.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下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495.

猜你喜欢

朝鲜战争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美国扩大朝鲜战争的决策分析
朝鲜战争的结局为什么停在三八线
关于通过停战谈判结束朝鲜战争的思考
朝鲜战争是怎样打起来的?——对朝鲜战争起因、性质、责任的探讨
朝鲜战争
关于朝鲜战争的若干史实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