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翘楚匠心铸就“中国制造”
2017-04-22
已有不少本土品牌凭借自身优势在世界舞台上异军突起,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创立自己的品牌特色,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华丽转身
2017年春节刚过去不久,每年这个喜庆的节日,除了合家团聚之外,人们总少不了忙碌地准备年货、春节伴手礼。我们发现,今年似乎与往年有所不同,无论是家具家电还是服饰用品,国货似乎成为了消费者首选。
曾几何时,本土品牌与外资品牌之间的PK,早已是老生常谈。尽管“中国制造”已经占领了整个地球村,但总免不了和“山寨”、“低端”等负面评价联系在一起。人们常常用匠心精神高度评价瑞士手表、德国机械、日本小商品,但出口量惊人的中国商品却未能跻身“高品质”的行列,这曾让中国这一世界公认的“制造大国”无比尴尬。
与此同时,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以及海淘、代购等多元化消费方式的流行,本土品牌面临的竞争和挑战,比以往更加严峻。
然而,正是在这种全球化竞争的市场大环境下,本土品牌也更加具备了突围的机遇:在与外资品牌的斗智斗勇中跟上消费者不断转变的需求,抓住市场痛点,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激烈竞争中变得强大;从研发、技术、产品,到渠道、市场、宣传等方方面面寻得突破口,在国际化市场上站稳一席之地,甚至赶超外资竞争对手。
纵观各行各业,已有不少本土品牌凭借自身的优势在世界舞台上异军突起,无论是华为、格力还是小米,都以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在各自的市场中创立起自己的品牌特色,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华丽转身。
“中国制造”品质升级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道中提出,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这是“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让很多脚踏实地做实业的制造业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更加有了坚持走品质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然而,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工匠精神”绝非一日之功,需要足够肥沃的土壤,需要长时间始终如一的明辨之、笃行之。
“中国制造”产量巨大,中国产品遍布全世界,其产值超过全球总产值的五分之一。在500余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凭借220多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不少企业打着“物美价廉”的大旗,让“中国制造”变成了“廉价货”等的代名词,严重毁坏了中国产品的国际形象。近年来,大批中国游客去国外抢购智能马桶盖、电饭煲等日用品的熱潮,深深戳中了“中国制造”的痛点。淘宝全球购发布的《十年海淘报告》显示,从2005年到2015年,国人海淘版图逐年扩大,足迹已超100个国家和地区,海淘品类从奢侈品向护肤品、电饭煲、马桶盖等日用品扩展,超过200万款。因此,不少专家提出,加快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国际竞争力,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重要任务。
随着中国消费者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中国制造”急需“品质升级”。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意识到:所谓的“物美价廉”可以作为广告概念而存在,但它不应再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为此,中国企业的当务之急应首先把品质放在第一位,之后才是寻找合理的方式,运用现代工业的手段,降低不必要的成本,从而让产品更加完美。
如今,“中国制造”正迎来向“中国质造”的转型期。企业要想做到长期可持续发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产品,用产品来说话。“中国制造”的新名片需要用浸透着专注、执着与精细的“匠心精神”来打造。
国货让国人骄傲
美国《福布斯》杂志报道:2011年,中国售出的智能手机中70%都来自三大外国品牌——诺基亚、三星和苹果。当时,国内的大量电子产品制造商和新兴的国产品牌都被认为是廉价的仿冒品,质量低劣,不像垄断市场的昂贵外国手机那样具有社会认同感和地位。
但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中国销量前十位的智能手机有八个都是中国品牌,华为和小米高居前列,本地品牌正迅速挤压苹果、三星等外国品牌。有报道称,这一势头仍在继续。现在,全球十大智能手机品牌中有7个都是中国品牌。其中,华为不仅是中国头号手机品牌,其2016年的销售量占据全球第三。麦肯锡咨询公司最近的一份报告称,假如质量和价格同等,62%的中国消费者现在更青睐国产品牌。究其原因,除了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更加自信外,许多中国品牌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正是这种转变成为最重要的推动力:“中国制造”不再意味着劣质,而是致力于打造最先进、尖端和高质量的产品,全世界消费者的态度也在相应地转变。
除了手机之外,“中国制造”在更多的行业中闪亮世界:以商用车为例,中国品牌不仅在国内市场份额高达90%以上,在全球市场也占据半壁江山;中国的家电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产品结构持续优化,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在新兴的民用无人机领域,现在全球每卖出10架民用无人机当中,就有7架来自中国……
匠心精神打造中国品牌
中国经济历经多年的高速增长,广大民众的消费意识迅速觉醒,消费习惯也在发生改变。这是消费者与生产者关系的重构,中国制造业也在这一重构中深刻地改变着发展的版图。一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正在给“中国制造”敞开一扇扇新的机遇之门。
好的品质,需要好的工艺和好的创意来打造,更需要匠心的积淀。面对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能否秉承着匠心精神,坚持用精益求精的精神和严苛的生产技术,努力提升品牌的品质和形象,已经成为关乎到更多中国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课题,也决定了“中国制造”在未来是否能够以高端的姿态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制造业的精湛工艺,展示中国企业的品质和精神。
我们弘扬工匠精神,不仅要增强中国制造业以质量和信誉为核心的品牌意识,推进品牌文化建设,提升自主品牌的价值内涵;更是要支持企业提高全员精品意识和素质,通过对质量、标准、规则的坚守,提高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制造”的认可度、忠诚度,以匠心精神打造经久不衰的中国品牌。
诚然,在“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巨大突破中,中国企业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重重困难。品质革命已演变成“中国制造”的下一个风口,提升产品品质对不少企业而言充满了挑战,但这是一场没有退路的硬仗,只有迎难而上才能赢得突围,反之,则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只有把质量当作生命,“中国制造”才能真正立于不败之地。面对“中国制造”突围的新拐点,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保持定力,瞄准“专而精”,按照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造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的要求,为“中国制造”的高品质代言,争当“中国制造”的标杆。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在不久的未来,越来越多中国品牌会成为国人的骄傲。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