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的影视艺术走向
2017-04-22陈恺思
如果说“微时代”是微博微信通过手机屏幕迅速占领传播空间的时代,是告别“大部头”抒写“悲剧精神”而凸显“短平快”的时代,是“技术流”跃上潮头的“微革命”时代,那么,“微时代”或者“网生代”的影视剧向何处去?令人眼花缭乱的传播技术,能否彻底改变受众的审美?这是我们至少在下一个十年不容忽视的课题。
毫无疑问,新媒体技术对于人们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改变是史无前例的。从2010年“微博的春天”引发“千树万树梨花开”,七年过去,文化娱乐领域的面目确实大有改观。从舶来的科幻片到眼前的G20晚会,传播生态的变化,声光电化的飞速进步,常常显示出“形式大干内容”的倾向。而影视的观赏化、娱乐化特点一步步强化,导致传统“剧本剧本一剧之奉”的“大一统”,面临着影像、舞美、音响、动漫、特效与剪辑的蚕食与瓜分。
如何解析时下影视的艺术走向,笔者力图由近及远地说几点启示。《湄公河行动》逆袭的启示
国庆七天长假,是公认的电影市场的“黄金档期”。“四大国产”在前期宣传造势方面也做得足够,期待票房有去年一样的“爆发”。无奈从媒体报道的“票房遇冷前三天票房同比下滑10%”到“国庆档票房不敌去年全年难破500亿大关”,期待落空而失望之音不绝如缕。唯一让人骤添兴奋的亮色在于:《湄公河行动》票房一路逆袭《从你的全世界路过》而高居榜首。不少观众认为值得二刷、三刷:因为片子“不仅能看到电影人的努力和敬业,更从各个方面都能看到中国电影的希望”!
當然,票房并不能说明一切,更无法涵盖整体的艺术创造与美学欣赏。但是,《湄公河行动》靠的是真实、勇武、献身与尊严,是不折不扣的“正能量”而不是以噱头吸引了眼球。
或曰电影市场去年有泡沫,今年下降是常态;或曰林超贤继续在导演之路上向好莱坞取经,片子不无《冲出亚马逊》的影子;或曰看惯了直播间俊男靓女搔首弄姿的观众们想要换换口味,“铁打的彭于晏”那亦文亦武的硬汉形象找到了机遇……但是,不争的事实是:观众没有忘记“10.5金三角中国船员遇难”纪念日,观众需要在心弦紧绷中赞叹“保家卫国的大情怀”,观众欣赏自己的特工团队作战的动作戏,观众心里的爱情亲情兄弟情与银幕的展示合上了拍。正如鲁迅说的:“早就应该有一片崭新的文场,早就应该有几个凶猛的闯将”,“主旋律”的艺术表现,不仅是时代的呼喚,也是培养有审美素养的新一代观众的题中应有之意。
相形之下,《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就有点“小布尔乔亚”的轻飘。山城的高楼密度与参差错落,校花的超高颜值与浪漫氛围,为灯光、影像、背景的设置提供了驰骋的大舞台,其视觉冲击力应该为其他“国庆档”片子所不及。同时,看看风靡一时的原著,故事的讲法当然更具有“微时代”的特色:短小、凝练、微博式的跳跃、网络对话式的抒情、“撕心裂肺”的情爱桥段与表白,赢得年轻人的掌声是可以预期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年轻的观众们——无论小男生还是小女生——仍然倒向了“湄公河”。尽管故事是年轻人的故事,但是年轻人并不能一概而论。《从你的全世界经过》总是有点小众,有点夸张,有点矫情。其缺少的恰恰是《湄公河行动》里的呐喊与喋血、担当与厚重。如果说年轻人的爱情是浪漫为主,未必一定厚重,那么,读一读何建明的《落泪是金》,想想在读大学生里,有多少人的家庭属于7000万贫困人口或者近似值,你会明白:题材仍然有大小之分,“重大题材”依旧是中外影视人关注的首选。现代科技的确可以帮助我们把影视制作得更加逼真、更加精美而更加吸睛,然而,那一切是建立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之上的。打动人的首先在于内容的艺术感染力。因此,“主旋律影片”与“艺术高度”丝毫不矛盾,缉毒警察原奉有血有肉,枪战拍成了战争巨制的艺术精品的,中外影视历史上早有先例。可以说,与剧本的惊心动魄相比,“微革命”所提供的先进影视技术始终是第二位的,起的是重要的辅助作用。一句话,仅仅靠着“现代”与广告这“两翼”,是无法完成“逆袭”的。
《阿凡达》“选剧本”的启示
剧本是一剧之本,至今仿佛也没有疑义。但是,细细思考,“现代技术流”与“传统故事说”是不无矛盾的。
“现代化”的生活态度、思维方式与审美欣赏,时不时会向着消解传统的经典性质的方向行进。例如音乐合成的高科技效果对于民族乐器的消解,电影《百鸟朝凤》里唢呐的挽歌,其实在电视连续剧《手机》里“哭丧”的场景里已经展露无遗。再如科学主义对于“精神家园”的冲击:当年怀揣着巴金的小说《家》奔赴延安的老一代,至今看了相关影视依旧感同身受,慨叹不已。无奈孙子辈一句“近亲不能结婚”,就把觉新与梅表姐、觉民与琴表姐的一切否定了,用这样的“优生学”类推,则“宝黛爱情”同样成了不必讨论的伪问题。
殊不知只有在“继承”“发展”“镀亮”“重铸”意义上,所谓“消解”才是技术流的正途,即便表面上是现代化的“否定”,骨子里仍然是承继。否则极可能落入陈凯歌《无极》式的不知所云,因为不知道编剧与导演企图给我们讲什么故事。
更有意思的是:2015年年底,影视圖讨论了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为什么卡梅隆在拍《阿凡达1》的时候,没有选一个好的剧本?”有观点认为:《阿凡达》剧本过于简单,或者说套路化。
而皮克斯的动画大佬约翰·拉瑟特为卡梅隆辩护说:《阿凡达》是历史上第一部3D大作,全新的技术,如果不讲个传统套路化的故事,恐怕不会取得同样的成功。换句话说,如果全是“后现代写作”,即消解了内容,仅仅把话语、语言结构当作自己为所欲为的领地的表演,让作品成了没有终极意义可寻的游戏,再加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3D等,《阿凡达》很可能成了获取积分的电子游戏。
这是颇有意义的悖论:“简单”与“套路”绝不是不要故事,而是尽量地不让故事淹没在高科技的光怪陆离之中,是通过现代化的表现手段,把比较传统的故事细细地讲述一遍。因为影视是依靠视觉语言、画面语言、镜头语言说话的,其形式会部分地融进内容,即便是“高科技《泰坦尼克号》”即情节有雷同,也是全新意义的“阴谋与爱情”。
其实,从“中国化”的意义上考察,“技术与故事的悖论”一直存在。《西游记》可以视为许多个“阿凡达”的故事的集合体,稍作比较,我们会更加明白“以剧本为基础”的道理:按照常理,《西游记》应该是最适合引进豪华舞美与高科技技术手段的脚本。然而众所周知,1982年杨洁执导连续剧《西游记》之际,我们的仿真、动漫、高清摄像、特技手段等都还是在一个比较一般的阶段。但是,技术的简陋并没有妨碍那一版《西游记》成为至今为老少观众最为喜爱的片子。因为剧本的深厚故事基础在,因为六小龄童的“美猴王”栩栩如生。相形之下,1993年香港TVB版的娱乐化,1995年周星驰版《大话西游》的“后现代”,2000年曹荣版后传的“武林气”,乃至同年美国版《美猴王》的不靠谱……并没有因为技术的演进而取代杨洁版的地位。
《平凡的世界》影响力的启示
因为恪守传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使用的是习惯的“煽情模式”,属于“守旧派”,当初,路遥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并不受80年代的专业读者欢迎。然而,時间毕竟是公正的,2015年2月26日,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播出之后,一热非小,得到了不熟悉彼时生活的广大青年人的追看,以至于当年年底获第三十届飞天奖优秀电视剧奖,今年元旦获2015年国剧盛典年度十大影响力电视剧,2016年4月在华鼎奖电视百强里挺进前十。
没有过多地依靠特技与舞美,就是土气十足的装扮,就是普普通通的黄土高坡(地貌的特殊性还给拍摄造成了很大困难),甚至方言加“陕普”的对话还有些许拗口乃至穿帮,但是,王雷、佟丽娅、袁弘、李小萌、刘威硬是把原著的精髓、汁液攥在了手里,表现了出来。
更重要的是“音乐的力量”。在小说里仅仅是陪衬的音乐与歌词,到了连续剧里显然是地位上升,已经不仅是“背景音乐”“主题曲”等等,而是扎扎实实成为片子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片首的《祈雨调》:“五谷田苗子晒干了。龙王老家哟,救万民!”绝望、祈祷、哀哭、嚎啕……那是生命的热力、是坚韧行进的黄土高原上的贫苦百姓的象征。而《神仙挡不住人想人》:“见那村村哟不见呀人,我的泪格蛋蛋抛在哎呀沙蒿蒿林……”又把黄土地一样厚重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从艺术欣赏的角度考察,一日三叹的“酸曲儿”具有适应并超越“现代音乐合成”的力量。当年“提起哥哥走西口,止不住妹妹泪蛋蛋流”。正因为不知道“这一走要去多少时候,盼你也要白了头”,小妹妹才声泪俱下地叮咛再三,未登程先问归期。由于悲剧意识日趋完整,现在的《祈雨调》等插曲,没有使用《五哥放羊》式的喜剧结尾,反倒更加具有“酸曲”的原汁原味。贫瘠荒凉的土壤孕育了至情至性的艺术,联想到安塞腰鼓、鸡年邮票、剪纸等等,我们可以说:灵魂和艺术常常是所需甚少的。原始的生命活力未必一定要通过“旋转舞台”“高倍音响”“激光背景”才能够展现,影响力的来源原本是方方面面的。
恰恰是第52集,孙少平在古塔山下遇到了外星人的“高科技”疑似败笔。或曰:原著就是如此,导演也强调是心灵感应。我们认为,小说里能够写,但是一旦搬到屏幕上,就与“土得掉渣”的全书全剧的格调相左了。即便剧本中的外星人是按照《星球大战》的造型去做的,相当地逼真,也让不少观众感到别扭。至于“实际是想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表现一种现实主义的感情”,也是替路遥“现代化”了一回,因为在极度悲伤和强烈刺激的情况下幻觉、臆想,也是古已有之,不必戴上“超现实主义的帽子。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影视剧也是这样,技术融进了内容,羚羊挂角浑然一体可谓协调,而古塔左近出现了外星人,则很容易让“娱乐现代化”冲淡孙少平的悲痛欲绝心情的。
所以,思考为什么“90后”同样喜欢《平凡的世界》,不仅是“情节很励志”或者“审美陌生化”,关键在于平凡世界里的渴求、苦难中的尊严、抗争中的生命力与青年人纯洁情爱的真实宣泄都得到了艺术的表达。
《阿凡达》的现代手法与《平凡的世界》的传统描摹,各有自己的着力点与艺术价值,共同支撑着影视艺术的大厦。“声光电化”是重要的工具,但是决定艺术高下的还是剧本,是实质性的内容。2014年,习近平同志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最终都是为内容服务的,都是为了更鲜明、更独特、更透彻地说人说事说理。背离了这个原则,技巧和手段就毫无价值了,甚至还会产生负面效应。”我们有理由相信,依赖日新月异的影像、舞美、音响、特效、动漫与剪辑,我们的影视荧屏会更加鹰击鱼跃、异彩纷呈,但是,扎根生活的中国精神,实实在在的内容构成永远是影视艺术的土壤源泉。
本文为岭南师范学院2014年校级项目“基于SWOT分析法的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QW1416。
陈恺思:岭南师范学院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