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春节文化仪式传播的单向度消解现象

2017-04-22王钰

采写编 2017年1期

内容提要:传统的春节文化的群体仪式传播,在电子媒介时代被电视媒介仪式所接管,“不在场”的虚拟空间代替了“在场”的仪式场景,变成了由媒介发起的观看式的众人狂欢。而在互联网的新时代背景下,法兰克福学派右翼主要代表人马尔库塞所提出的“单向度的人”被消解,人们更具有独立思想和批判意识,趋于多向度的思维方式,并且形成新的春节文化仪式传播。

关键词:春节文化;仪式传播;媒介仪式;单向度消解;多向度转变

一、传统的春节文化及其仪式传播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农耕社会文明的产物,是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也是中华民族最隆重与盛大的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在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内,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最高潮。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富有浓郁的多民族特色和传统文化韵味,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喜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传达出对自然的敬畏、对儒家孝悌文化的虔诚和对未来的美好想象。春节文化的传播形式包括如祭祖、守岁、拜年、迎新、净化、驱鬼、祭灶、年夜饭、赶乱岁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包括社会转型期最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规模人口迁徙仪式——“春运”这一新民俗文化。

美国传播学者詹姆斯·凯瑞教授在其《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一文中提出传播仪式观这一概念,认为传播的原型是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仪式中的文化联结、信仰共享和精神体验,以及通过仪式建构并维系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才是传播的起源和最高境界。美国传播学者罗森布尔在其著作《仪式传播》的开篇中明确表示,仪式传播包括“作为传播现象的仪式”和“作为仪式现象的传播”。前者指具有传播特性的仪式活动,包括社会生活中的正式仪式(如宗教仪式、婚礼等)和日常生活中的非正式仪式(如见面握手,分别说“再见”等),后者指大众传播活动的仪式化。

《周易·文言传》有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正体现出古人对自然和历法的尊重和敬意。春节是中国人精神日历中最重要的一页,通过家庭祭拜、宗族祭拜等典礼仪式强化谱系宗族的精神记忆、传递家族概念的文化基因、形成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春节文化的仪式传播并非注重信息或知识的传承,而是注重在仪式程序中对特定价值观、世界观、家庭观等共同信仰得以描述和强化,使得在集中的仪式时间和固定的仪式空间中通过统一的仪式程序强化仪式感,实现对仪式文化的认同和涵化,并将长幼有序的家庭规范和血浓于水的精神谕旨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心理层面,形成对家这一概念的集体认同和自觉行动。

二、媒介仪式传播对群体仪式传播的接管

自从电子媒介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尤其是电视成为主流媒介发挥作用之后,“不在场”的虚拟空间代替了“在场”的仪式场景,媒介仪式接管了群体仪式,使得春节文化传播变成了由媒介发起的观看式的众人狂欢活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电视为代表的电子媒介成为公众新的世俗宗教,并发挥其强大的涵化功能。当然,这和近代的无神论思想的普及渗透有关,“祛圣化”和“祛魅化”使得共同宗教信仰缺失,人们对自然的虔敬演变成对自然的征服,宗教和巫术的精神意蕴被娱乐化浪潮席卷,人们由敬神转向娱乐,由禁忌转向开放;这和失落的乡村文化有关,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加速發展时期,促使以乡村为基本载体的传统社会转型成以城市为基本载体的现代社会,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在1887年出版的《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一书中阐释了礼俗社会具有强烈的内聚性,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朋友关系是它的基本形式,这种关系为共同的语言和传统所维系,而法理社会中这种关系日渐式微;这也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发展需要配套协调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关,必须产生特定的媒介仪式,以填补群体仪式缺失造成的精神空虚,满足多民族国家社会维系、共享文化、身份认同与精神皈依的需求,媒介仪式因此也增加了政治仪式的内涵,这种奇观化的视觉景象达成了全球华人共同体想象的文化使命。“春晚在其筹备和表达的过程中植入了“国家”元素,受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对于表演的理解也会大多采取“主导”的方式进行解码,也就是按照传播者所要传达的意图进行解码。春晚以其巨大的传播力度和宣传力度使受众完全沉浸在媒介仪式所带来的整合和控制的力量当中,对春晚充满崇拜以及敬仰的感情。”

央视春晚自1983年开播以来,以年播的模式在中国最高媒体平台的黄金时间播出,已经有三十多年的历史。除夕之夜,举家收看央视春晚是全国亿万观众的集体选择,也成为全球收视率最高的单场节目。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文艺典型代表和最高级别的晚会类综艺节目,央视春晚同时体现着国家富强、政治民主、社会和谐、时代进步、民族团结、家庭幸福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及跨文化传播,为西方世界提供了研究当下中国政治和文化的文本和影像。“相较传统农耕生活,春晚首次突破空间距离,以视觉影像将中国人凝聚在同一时刻,突破传统家族‘小团圆之伦常,更具家国‘大团圆之意,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以此言之,央视春晚在我国从农耕社会向工业化社会过渡过程中有着衔接历史的‘中国结之纽带意义。”

2017年的央视春晚更是继续强化品牌价值,贯彻“开门办春晚”的宗旨,强调“正能量”元素的注入,节目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寻找素材,将“深入生活、扎根群众”的故事搬上春晚舞台。节目以央视一号演播厅为中心,设置了凉山、上海、桂林、哈尔滨四个分会场,彰显东西南北团结和谐的政治内涵。

从央视春晚的收视率来看,从1989-1999年收视率在50%上下波动,以2003年为界,之前春晚的收视率高出2003年之后的收视率。2017年晚会总收视份额达到了78.72%,其中全国(含地方台转播)电视直播收视率达30.88%,跨屏收视率达31.46%。尽管在春节前夕各种媒介平台上轮番播放央视春晚的预热宣传报道,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央视春晚的收视率呈现总体下滑的态势,观众对于央视春晚更是弹赞皆有,尤其是以新浪微博为代表的社交新媒体网络的舆论反馈充满了吐槽、调侃、恶搞等较负面的评价,甚至不少年轻群体对央视春晚这种媒介仪式自动产生疏离感。同时,各大卫视平台纷纷推出自己的春节联欢晚会,也对央视春晚一家独大的局面形成了挑战和竞争的媒介生态。由此可以看出,央视春晚也遵守着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新媒体提供的文化娱乐方式日趋多元、个人标榜审美个性化、受众不断分化和流失的时代背景下,央视春晚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削弱,出现了日渐式微和模糊失焦的新变化。

三、单向度的消解与多向度的转变

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其最负盛名的著作《单向度的人》中,揭示了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批判了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马尔库塞认为正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造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社会形态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正常社会中人有两个‘向度,即肯定社会现实并与现实社会保持行动和思想一致的向度和否定、批判、超越现实的向度。简单地说,‘单向度就是‘肯定性意识的向度。”

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具有自觉和不自觉转变的过程。“年俗一方面具有模式化、传承性,另一方面具有变异性、时代性。” 面对科技的发展、新媒体的冲击、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传统的春节文化群体仪式传播形式(如祭灶、赶乱岁、放鞭炮等)正在逐渐被抢红包、拜年短信、微信朋友圈点赞、微博转发等与移动互联网相关的新年俗取代,而以央视春晚为代表的电子媒介仪式传播,只形成日渐式微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尤其是年轻群体更倾向吐槽央视春晚,以彰显个性和与众不同,他们更期待创新和娱乐,对官方意识形态灌输和思想道德教化较少产生主动接受的积极行动。“最初的春晚只是纯粹的一台晚会,后来逐渐模式化。” 过去垄断式的单向度的春节文化仪式传播现象正在被消解,受众更具有独立意识和多元思维,转向批判性、否定性、超越性等多向度的思想观念,春节文化的仪式传播更具有多面性、多元性、多样性、多维性和多视野性。这种多向度的转变具有几个特征:

(一)分众化。受众不再是具有统一思想、统一目的、统一行动、统一解码方式的集体,而是更加追求个性化、定制化、互动化的小群体,因此大众传播的媒介仪式逐渐被分众传播或者小众传播等媒介仪式替代,公众除了选择传统的过年方式和央视春晚等大众媒介,2017年火爆的贺岁片市场也说明单一媒介形式的瓦解和分化,还有一些群体通过自驾游、定制游、出国游等多种旅游方式消解着单向度春节文化的仪式传播。

(二)全球化。不仅中国各地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庆祝活动,在海外,华人华侨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庆祝春节,有华人华侨的地方到处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盛装巡游,热闹非凡。许多国家和地区发行春节纪念邮票、贺卡等纪念品,写方块字、说中国话成了时髦,越来越多不同膚色、不同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友人也加入到中国年的庆祝活动中。而央视春晚也在走自己的国际化路线,有意识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为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跨文化传播发挥作用。

(三)消费化。因为无远弗届的互联网,使过去时间和空间双重偏向的仪式传播发生了转变,文化仪式朝着经济仪式转向。高度的商业市场化和普遍的消费主义心理消解着传统春节文化的神圣性。今年央视经过数月精心打造的视觉盛宴春节联欢晚会在播出的第二天,在新浪微博热搜排行榜上的关键词不是因为某个节目、某个演员、某种特技被人称道,而是“董卿口红”,许多女性因为央视春晚主持人董卿漂亮的妆容催生了消费欲望,产生了购买冲动。

(四)娱乐化。春节文化的媒介仪式本身就是典型的媒介奇观,人们不断追求世俗娱乐和感官享受,聚餐、观影、唱歌、游戏、打牌、运动、旅游、抢红包等娱乐生活方式填补了休息时间。根据斯坦福大学教授拉诺沃特的弱连带优势理论,微信这一应用软件属于强关系的社交网络,信息共享和情感传递是互联网红包的基础,而微信红包和支付宝 “集五福”就是立足社交,扩大参与人数规模,实现病毒式传播,满足人们追求不劳而获和游戏博弈心理,人们沉浸在新媒体娱乐化的浪潮里乐不思蜀。

综上所述,春节文化的仪式传播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思维的发展而发生变异,互联网的传播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培植公民的质疑和批判素养,建构起公共话语空间,增强了民主参与意识,开放多元的信息渠道,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多样的舆论生态和多彩的文化生活。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春节文化仪式传播的单向度正在发生消解,而转向多向度的文化仪式传播。

参考文献:

[1]郭讲用.春节仪式传播的形式、内涵与功能转变[J].当代传播,2014年第3期.

[2]刘建明.“传播的仪式观”与“仪式传播”概念再辨析:与樊水科商榷[J].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 .

[3]张雅婷.央视春晚的传播仪式观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6年第19期.

(作者简介:王钰,赣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传媒文化、播音与主持艺术、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