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新认识志愿服务

2017-04-22张俊虎

中华儿女 2017年7期
关键词:动员志愿志愿者

张俊虎

只有正确认识志愿服务,才能依据其内在规律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发挥志愿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引领和动员广大志愿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1993年,团中央启动实施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拉开志愿服务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的大幕。经过20多年的发展,“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日益深入人心,鲜红的“心·手·和平鸽”标识已被全社会广泛认可,志愿服务也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到许多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党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志愿服务。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几代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关心志愿者工作。2008年5月4日,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志愿者誓师大会上指出“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是我们党领导的共青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一大创举。”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先后给华中农业大学本禹服务队、南京青奥会志愿者、保定学院西部支教毕业生群体、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充分肯定了他们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行为,并勉励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一项内容;《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在扶贫攻坚、全民教育和健康水平社会治理、精神文明建设、公共安全体系等篇目中,都对志愿服务提出了明确要求,并进一步明确指出“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例达13%”;《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2016年,满载着中国青年志愿者“祈求世界和平发展,祈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期待中国和谐发展”心愿的中国青年志愿者“飞天旗帜”搭乘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飞向了浩瀚的太空,成为全世界第一面遨游太空的志愿者旗帜。

党中央对志愿服务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使我们倍感振奋。同时,也让我们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志愿服务难道不就仅仅是“学雷锋做好事”吗?为什么又可以在国家治理、扶贫攻坚、青少年教育,甚至公共安全、党政外交中发挥作用呢?

拨开云雾见天日,守得云开见月明。我们只有对志愿服务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回信精神,读懂党中央国务院对志愿服务的一系列明确要求。

志愿服务是一种动员

在很多人的脑海里,每当想到“志愿服务”,往往伴随着“做好事”而生的就是“活动”,认为志愿服务只是一个个做好事“活动”的简单叠加。

知史以明鉴,查古以至今。追溯志愿服务的起源,我们会发现是与战争分不开,而战争的本质是一种由国家发起的动员。现代意义上的“志愿服务”,最早出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战后重建。在我国,则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苏联空军援华志愿队、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也就是“飞虎队”)都是以志愿者的名义来到中国。50年代初,我国又组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前往朝鲜进行“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战争初期,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这也成为志愿军入朝后的第一次战役能够实现突然性从而取得胜利的一个因素。无论是中国人民志愿军(The Chinese People's Volunteer Army),还是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英文为American Volunteer Group),不仅仅是中文名称上有“志愿”二字,在英文名称中也都使用了volunteer(目前在国内有两种翻译——志愿者和义工)这个词。这些似乎都不能称之为“活动”。

志愿服务的发展壮大则是与和平、发展密不可分。2002年,联合国大会指出“应将志愿服务的理念作为国家发展规划中宝贵的附加成分,拓展有关的发展合作政策。”美国和平队(Peace Corps)、日本海外协力团(JICA)、韩国国际协力团(KOICA)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开展援助的重要形式。近年来,团中央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派应届大学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地区开展为期1-3年的志愿服务;联合商务部开展的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服务计划,作为中国援外志愿者的一支重要组成力量,已经成为中国对外援助的一种形式。同样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中,也都提出了利用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相关工作的要求。

從总体表现形式来看,志愿服务既可以在帮孤助残、扶贫济困、环境保护、社区建设等微观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可以在国家治理、公共安全、党政外交中发挥积极作用,体现出“处处可为、处处能为”的特性,已无法用“活动”或“项目”来解释志愿服务的本质特性,只能用“社会动员”来解释。

动员是指发动人们参加某项活动,泛指发动、运用,也就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来实现组织者的某种意图、达到一定目的。从实施动员的主体划分,可以分为组织内部动员(包括行政命令动员、物质经济动员)以及社会大众动员。社会大众动员也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精神动员,目前主要表现是宗教信仰动员。另一种就是志愿服务,并得到全世界各国的重视。联合国大会指出“志愿服务应被世界各国认可为普遍存在、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可再生资源和每一个国家重要的社会资本构成”。

“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特性,决定了志愿服务具有广泛的人群基础;志愿服务领域的广泛性、志愿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和志愿服务形式的灵活性,又为群众参与志愿服务搭建了丰富的平台。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要求中,明确要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广泛动员和组织公民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引导公民把权利、责任与义务统一起来。志愿服务作为一种基于自愿基础上的社会动员行为,可以调动每个公民的积极性,实现群众对经济、文化、社会有效参与,畅通了群众依法理性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的有效渠道,搭建了群众实现自我治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从而推动形成社会治理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志愿服务是一种工作

志愿服务是个体不以获取物质报酬为目的,自愿贡献时间和智力、体力、技能等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社会行为。由此看,其核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二是“时间+个体的能力”,强调的是个体的亲自参与,其实质就是“劳动”,包括智力劳动(时间+智力)、体力劳动(时间+体力),或者是简单劳动(时间+智力或体力)、复杂劳动(时间+智力或体力+技能);三是志愿服务的获益对象是除了自己亲属以外的人群。而第二个和第三个核心,即“劳动”和“利他”,也是“工作”定义的核心内容。由于“不以获取报酬为目的”,决定了志愿服务是一种非正式工作。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观点,劳动创造价值。因此,志愿服务是一个创造社会财富的工作,包括商品生产和/或服务,能为受益对象贡献具有潜在价值的东西。也可以说,个体通过志愿服务创造的剩余价值,自愿、无偿交由志愿服务对象占有。这也是志愿服务与慈善捐助的一个重要差别——慈善捐助只是一个社会财富转移的过程。

近年来,联合国及有些国家相继将志愿服务纳入劳动力统计体系,并开始志愿服务经济价值测量工作。为此,联合国统计署发布了《国民经济统计中的非营利机构手册》,建议将志愿服务的产出纳入国民生产的非营利机构子账户。国际劳工组织先后两次发布了志愿服务价值测量的相关指南,并指出“志愿服务作为非正式工作的一种形式,也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活动形式和经济效益的来源……志愿服务不仅生产有形产出,也给予个人自我满足感和为社会进步做出自己贡献的感觉”。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非营利部门比较研究项目在37个国家的统计显示,1.2亿志愿者的贡献相当于2080万全职带薪工作人员,远高于在公用事业行业就业的人数,而略低于这37个国家的交通运输和建筑行业的就业人数。在加拿大,志愿者对GDP的贡献比农业和汽车行业之和还要高。从2013年起,我国的一些社会组织开始了志愿服务价值测量工作。有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登记注册志愿者数量已经超过了1亿人,捐赠志愿服务时间15.59亿小时,捐赠价值总量达到600亿元。

另一方面,以志愿服務组织为代表的各类社会组织,也正在成为一种新的就业形态。霍普金斯大学通过对全球36个国家调研统计,表明社会组织总就业量在2003年前后就已占经济活跃人口的2.78%。我国2014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社会组织60.6万个,吸纳社会各类人员就业682.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包括城镇和农村)的0.88%和城镇就业人口的1.74%,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但我们欣喜的看到,随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的提出,《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等相关支持政策的出台,社会组织的规模和数量都将有很大的提升,即使达到2.78%的国际平均水平,也将能够新增2000-3000万个就业岗位。

志愿服务是一种学习

“助人自助、双向受益”是志愿服务的另一个主要特征。特别是对于青年人而言,志愿服务是校外教育和非正式教育的重要方式。通过志愿服务,能够不断提升参与者思想素质、社会交往能力、职业技能等,成为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责任感、有良好综合素质的优秀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

从参与志愿服务的原因来看,学习成长也是青年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动机。美国迈克·伊文和雅克布森通过志愿服务功能量表Volunteer Function Inventory(VFI)提出并验证了志愿者行为的6种动机类型,其中4个就与学习有关,分别是:学习理解型,即增进对社会的了解或者操练一些平时很少使用的技能;社交型,增强个体的社会关系;职业生涯型,获得和丰富同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经验;自我增强型,获得心理上的成长和发展。

在对社会和他人进行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青年人可以净化心灵,提升人格,也可以开阔眼界,磨砺意志,从而更能激发出热爱人民、建设祖国的热情。如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经过1-3年的服务后,经常会谈到志愿服务使他们了解了国情,也懂得了责任、懂得了奉献。

通过参与志愿服务,青年人还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认识和适应社会,锻炼与他人交往、协作的能力,从而提升自己融入社会的技能。同时,许多志愿者意识到通过志愿服务,不仅可以学到新的技能,也能够实践已有的能力。欧盟研究表明,通过志愿服务获得的技能和能力能够转化为专业背景。欧盟许多国家已将志愿服务纳入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认证计划(VNFIL)。

另一方面,对于年轻人来说,志愿服务可以成为一个检验自己职业发展潜力的途径,从而可以找准个人职业坐标,规划职场人生,正如国际劳工组织指出的“志愿服务……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就业培训以及成为劳动力的通道”。特别是许多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和中国青年志愿者海外计划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后不再选择北上广,而是在当地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逐步成长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也有很多踏进了创业者的行列。1名曾在埃塞俄比亚支医志愿服务1年的志愿者,服务期满回国后,再赴埃塞俄比亚在开始了非洲创业,与其他人合作先后在东非4国开设高科技医疗中心,短短几年,就在当地同行业中脱颖而出。

方向正确,努力才有意义。只有正确认识志愿服务,才能依据其内在规律推进志愿服务事业沿着正确的轨道发展,发挥志愿服务在创新社会治理的积极作用,引领和动员广大志愿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作者系上海市志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 陈晰

猜你喜欢

动员志愿志愿者
The Price of Beauty
志愿者精神 永不落幕
首都志愿者为北京冬奥会奉献青春力量
志愿者
海底总动员
音乐迪斯尼
四川省高考志愿填报流程简图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缺少衣物难过冬,动员亲朋送春风”等十二则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