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成经济发展重要引擎
2017-04-22
当下,随着“全域旅游”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旅游业在拓宽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
据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16年旅游统计数据报告》显示,2016年,国内旅游、入境旅游稳步增长,出境旅游理性发展,旅游经济继续领先宏观经济增速,成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重要力量。预计全年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同比增长11%;国内旅游总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14%。因此,在巨大的消费市场推动下,旅游业正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016年,入境旅游人数1.38亿人次,同比增长3.8%,其中外国人入境2814.2万人次,同比增长8.3%;国际旅游收入1200亿美元,同比增长5.6%;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服务贸易顺差102亿美元,较上年扩大11.5%。
国家旅游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受一系列利好政策和居民消费升级驱动,旅游产业保持在“较为景气”区间运行,各季度景气水平均略高于上年同期。景区和以在线旅游企业为代表的新业态景气水平领先于传统行业部门,处于“较强景气”区间。旅游固定资产投资处于“较为景气”区间。
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12个新词吸引多方关注,“全域旅游”位列其中。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旅游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乡村、休闲、全域旅游”。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在“两会部长通道”答记者问时便表示,当前我国非景点游占整体旅游将近80%,中国旅游正从“景点旅游”转变到“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就是把区域整体作为一个功能完整的旅游目的地,即实现“全域是景区、全域出风景”。相比景点旅游,“全域旅游”是旅游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随着“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全面启动,目前设立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省区市达20个,13个设区市、34个县成立旅游警察。
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逐渐成为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日益提高,旅游业对其它产业的投资拉动效应越来越受到各方瞩目。当下,全国各地都在积极发展本地旅游业,旅游业已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城市经济发展、劳动力就业、城市形象、产业结构优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市民素质的提高、环境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众所周知,旅游业是集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的行业关联性很强的综合产业,旅游业的发展对其它行业有明显的直接和间接带动作用,带动当地旅馆业、旅行社业、餐饮业、交通业、娱乐业、零售业、建筑业、工业等多方面的平衡发展。
作为综合性经济产业,也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当部分的服务项目不是仅凭现代化手段,更需要相当的人力资本投入。此外,旅游业还是一种跨行业、跨地域的现代系统经济,综合性、整体性都极强,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世界城市化的发展史证明,凡是现代化国际性程度高的发达旅游城市,其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所占当地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在60%以上,甚至高达百分之七八十。随着旅游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和消费结构。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最终使社会的资源重新分配,并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现代旅游业已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地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总是和政治因素相联系。尤其是国际会议旅游、商务旅游等,都可成为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合作的媒介,促进交流各种经济信息,为企业界和投资公司进行投资和合作提供决策依据。同时,旅游业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在一定意义上,一次旅游活动是一种广义上的文化交流,通过发展旅游业,有力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相互交融。通过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软环境效应可以克服各国意识形态间的障碍,增进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有利于协调各国之间的关系,以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乡村游带动城乡一体化
当前,中国还有贫困人口5000多万。根据国家旅游局和国务院扶贫办商定的结果,“十三五”时期,中国还计划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17%的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预计2015年到2020年,全国通过发展旅游将带动约1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曾表示,国务院扶贫办将从扶贫开发的角度入手,进一步支持旅游扶贫工作:“进一步加大试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力度;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鼓励相关省市整合统筹扶贫资金和各项支农资金;采取各种方式,包括金融引领的方式,撬动社会资源和社会资金来参与支持(旅游扶贫开发)。”通过上述举措,中国还将实现到2020年,在全国形成15万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万家乡村旅游经营户,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超过20亿人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受益农民5000万人。
“我们去欧洲旅游,很喜欢看他们的乡镇,其实那些也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经过当年的规划设计,并在后来的历史沿袭中,管理部门对改建、新建房屋始终进行严格审批而形成的。”全国政协委员朱鼎健的一番话,让很多人深有同感,欧洲的乡村的确是世界斐然。
而中国的乡村游却有着诸多问题,据相关报道统计,中国国内每年有一半的游客“游在乡村”,体验农家乐,吃着农家饭,这笔旅游消费也为当地农民带来了一笔不菲的收入,但乡村旅游要想得到更好、更持续的发展,就必须科学规划、提升服务。
当下,乡村旅游点数量多、档次亟待提质升级、叫得响的品牌少,成为全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短板。发展乡村旅游,“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是重要内容。但各地农家乐绝大多数是当地农户自发上马,受制于资金不足、业户思想观念及乡村基础设施滞后等因素,从一开始,乡村旅游就存在着厨卫条件差、住宿水平低,“市民想来、愿意来,可来了又纠结”等问题。此外,还存在服务同质化现象,“处处核桃栗子,遍地蘑菇炖鸡”。
为避免百镇千村建设千篇一面、杂乱无章,各地必须结合“多规合一”的思路,由政府规划设计部门根据不同乡镇的风土人情特色,设计出一批尊重总体规划精神,做出符合当地民居特色的科学规划。
除了科学规划,乡村旅游还必须有创新、有特色,就像近年来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发展,旅游与农业密切相关,这种业态是介于现在所说的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生态旅游、遗产地旅游之间的一种业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核心内容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资源,而且旅游业也是这些地区农业功能拓展的重要途径。
朱鼎健表示:“应该由规划及住建部门主导,联合环保、农业、文化、旅游等部门,做好每个乡镇的细致规划和升级工作。在具体的建筑上可以借鉴国外的房屋定制模式。由政府规划、设计部门设计体现当地民居特色的建筑模板,村、乡、镇居民只需在模板选择中点菜单,就可以用以报建,而无需每一户都自己组织设计,从而以精准帮扶的方式帮助乡镇居民和广大农民建设美丽家园。”
不管是城市旅游还是乡村旅游,当下,随着“全域旅游”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旅游业在拓宽发展思路、创新思维模式、激发内生动力方面发挥着全局性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地区通过“全域旅游”这条路,走出了经济社會发展的新局面;“全域旅游”是一条富民之路,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是实现“绿水青山换来金山银山”的必由之路。“全域旅游”也是一条转型之路,以“旅游+”为手段,培育旅游新业态,助推振兴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