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晓尧 情系科创梦 怀揣报国心
2017-04-22宋汉晓赵蔷
宋汉晓++赵蔷
“我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是为了报效贵州、报效祖国,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我都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下去”
1979年,一个27岁的年轻人从成都电讯工程学院计算机专业毕业,选择了科学研究与应用开发之路。如今年逾花甲的他仍然战斗在科研的最前沿,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不忘初心”。他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委主委、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谢晓尧。
以刻苦之心追逐科研之梦
每个星期六上午,谢晓尧都会坚持乒乓球锻炼,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兵乓球健将,每年参加比赛,都展示出矫健的英姿,每次都能乐滋滋地抱回奖状。
“上小学的时候,学生们都很喜欢打乒乓球,可是学校乒乓球台很少,许多人玩,只能打擂台赛,赢了的坐庄,输了的下台。谁打得好,就可以一直打,我当时的目标就是要一直坐庄。”虽然刚开始打得不好,但经过勤学苦练,一直当庄这个梦想终于在谢晓尧小学五年级的时候实现了。“就是一种不服输的精神吧,也是这种精神一直伴随我从事科研工作的整个过程。”
参加工作后,谢晓尧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是“都匀电厂锅炉闭环控制系统”。
“我印象非常深,所谓的‘都匀电厂锅炉闭环控制系统,就是用微型计算机来控制火电厂锅炉,这在上世纪80年代初非常高端。”虽然过去了30多年,但谢晓尧对自己参与的第一个科研项目仍然记忆犹新。
当时条件非常艰苦,单板微机技术刚在国内兴起,设备也缺,什么都要从零开始。为完善技术,课题组同志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做实验,连过年过节都是在实验室度过。
“在电厂做调试,经常都是一大早进厂房,第二天凌晨两三点钟才出来。”回忆起当年的情况,谢晓尧不胜唏嘘。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3年多,项目终于成功,实现了对都匀电厂锅炉的6个调节系统的闭环控制,其巨大的经济效益前景和技术意义立即受到国内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肯定。
“看着复杂的锅炉系统用计算机实现控制,真的非常激动,感觉再艰辛都值了。”时至今日,谢晓尧还是觉得很有成就感。这套系统也推动了微机在全国电厂中的应用。
建立贵州的第一个互联网
1994年4月,谢晓尧作为贵州工学院控制技术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带着研究所7名工作人员被公派到美国PChouse公司学习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面对美国PChouse公司的挽留,他婉言拒绝,带领团队全部人员和高新设备回到祖国。
“当时就是义无反顾,就想回来,也没考虑那么多,自己是国家一手培养的,理所当然地应该多为国家做点儿贡献!”
1995年,谢晓尧接到了一个艰巨任务,用三个月的时间建立贵州的第一个互联网,实现和国外连接。“今天说到互联网,大家都不陌生,因为这是一个互联网的时代,可是在21年前,这听起来却犹如天方夜谭一般。”三个月时间里要学技术、买设备,打通通信线路、申请域名和IP地址,协调各种关系,其中艰辛自不待言。在谢晓尧和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下,1995年10月22日,贵州工学院校园网与中国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成功连通,贵州省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从这里发往美国南加州大学。
“当时的网速只有9.6K/S,内容大概是‘我们已经有了互联网,希望今后可以加强联系。那天恰好是我的生日。我想这应该是我这辈子最好的生日礼物!”谢晓尧说,“当在屏幕上看到美国网站的信息慢慢显现出来时,我心情实在太激动了,感觉一下子和世界没有距离了。”
当他给美国的朋友发电子邮件时,朋友们都不敢相信,互联网在美国都是刚刚兴起,在中国、在欠发达的贵州,居然也有了互联网,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贵州日报》头版头条登载了这条消息,一下子,跑到贵州工学院网络中心发电子邮件的外教络绎不绝,有时一发就是几十封,有一位美国人因为常来发电子邮件,还与谢晓尧成了朋友,回国前还专门送了一套侦探小说给他留作纪念。从此,国际互联网开始在贵州逐步普及。
2009年,谢晓尧主持研发“红枫湖大桥健康监测系统研究与应用示范”。系统安装期间,正值寒冬腊月,零度以下,刮风又下雨,56岁的谢晓尧亲自站在机械臂上,在桥底安装传感器,桥底与湖面落差几十米,非常的危险。一次安装过程中,他不小心踩到了活动盖子,腿卡了进去,等到拉上来时,整条腿都是血,大家都被吓着了,赶紧将谢晓尧用车送到最近的清镇县清理包扎,就这样,谢晓尧拖着一条伤腿几个月,一直到顺利地把众多的传感器安装好,终于使通过传感器采集的实时的(桥梁)健康状态信号,传到监控中心。这套系统为贵州省8000多座桥梁的安全运营趟出了一条新路,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有了这样一套监测系统,全省乃至全国的专家都可以通过网络对桥梁的安全状况进行分析。奔着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目标冲刺了近30年,经过多次失败终于一朝成功,这是对自己最大的肯定,实在是太兴奋了,这种兴奋劲当时整整持续了两个月。”谢晓尧感叹成功太不容易。
大数据互通共享是关键
在谢晓尧的带领下,他的科研团队创新建立和开发了数字智能化综合业务信息系统、校园网络系统等,并广泛应用于省内各高校和政府部门,极大加速了贵州省信息化与网络化的进程;主持国家863重大專项课题,创新建立和发展了网络及多媒体基础教育,成功应用到了小学、中学和大学的教育中,极大地缩小了西部数字鸿沟;率先建立了贵州第一个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结束了贵州省在该方面的空白历史。30多年来,谢晓尧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不断在专业领域内取得突破。他主持和参与研究开发的科技项目先后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4次、三等奖5次。
因为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突出贡献,谢晓尧荣获了2012年度“贵州省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100万元,谢晓尧把全部捐赠给了贵州师范大学,经学校研究并征得他本人同意,决定设立“谢晓尧基金”,用于奖励具有创新能力的在读研究生。
“目的就是倡导研究生开展高水平研究,激励研究生出高水平科研成果。”谢晓尧说,“我经历过文革、修铁路、进工厂、上大学、出国学习,是党和国家、老一辈的科学家,把我从一无所知的人培养成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我将永远铭刻在心。古人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所以我决定将所获100万元奖金全部捐献给学校,作为研究生奖励创新基金,鼓励和引导同学们刻苦学习、科技创新。”
几十年来,谢晓尧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始终保持着敬畏,他几乎每天都“害怕自己被技术、被时代淘汰掉”,从来没有停止过前行的步伐。每天了解国内外最新的科技前沿动态是他必备的功课。
“每天不接触专业,不看专业的东西,心里是慌的,有被淘汰的感觉,而看了睡觉就会特别香,感觉很踏实。无论走到那里,我都会随时带着一个小的路由器,因为它拉近了我和世界的距离,我随时都可以拿到世界上最新的研究资料。”
每天早晨5点钟左右,谢晓尧就醒了。他躺在床上,拿着手机看一会儿BBC新闻,接着听一会儿英文广播,内心感觉踏实一些之后,他才起来,迎接忙碌的一天。
作为贵州IT界的先行者、传播者和推动者,他一直在科研战线上辛勤工作,身兼贵州省大数据领导小组副组长,谢晓尧对大数据相关情况非常了解。
“经过3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大数据在贵州实现了从无到有,正在逐步趋优。大数据已成为贵州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也是贵州走向世界的闪亮名片。”
谢晓尧说,在使用大数据产业提升政府的决策、服务能力方面,贵州省委省政府开展了很多工作。贵州省设立有“云上贵州”,例如交通云、电子政务云、环保云等,凡是政府管理的事务全部大数据化,在大数据平台上对贵州省政府的工作进行管理和推动。他指出,“数据孤岛”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2017年贵州省政府的一个工作要点是推动数据的互通共享。
科技工作者要有创新和冒险思维
“人生需要一点冒险,挑战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于是,谢晓尧在61岁的时候成为了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团中年纪最大的队员。他说:“在南极的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与冒险。50个辛苦并快乐着的科考日,将成为我永远珍藏的南极记忆。”
2013年12月16日晚上11点,谢晓尧随中国第三十次南极科考队抵达南极长城站。这是谢晓尧第一次登上南极科考,也是贵州的第一次。
谢晓尧此行项目是在南极进行适应性和多样性调研,并对植物资源进行采样,构建该地区植物光合作用形态和生理适应及其基因资源数据库,为南极地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以及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抗旱抗冻植物资源开发提供基因资源。
科考行程里,背包里除装着饼干和水等必备物品,谢晓尧还会带上十余个500ml用来采集样品的瓶子,仅背包有10余公斤重。“科考大多以步行为主,一般行程三四小时。为了方便拍照、采样、记录,我们在工作时只戴普通手套,在南极的寒冷天气下,却能出一身汗。”谢晓尧回忆道:“在南极户外,每一步都要十分小心,警惕冰裂、提防融雪下有暗河。”
只要天气条件允许,科考队员都会外出进行考察,在南极的日子里,谢晓尧与科考队员几乎走遍了长城站所在的菲尔德斯半岛。
50个科考日,他有三分之二时间在野外采集植物样本。每次野外工作出发之前,必须带上饼干和矿泉水,以及10多个用于采样的空瓶子。回程的时候会负重近20斤,背着这些东西徒步,再加上身上密闭的防寒服,即使在冰冷的南极,也会走得大汗淋漓。
南极的气候条件真的不像图片上那么美,这里紫外线照射格外强烈,空气特别干燥而且风特别大,科考队员们每天都要涂上润肤霜,可即便是这样,谢晓尧的脚后跟还是裂开了好几道深深的口子。除了要克服恶劣的气候,饮食也是一个大问题。由于雪龙号两年才来一次,所有储存在长城站的物资包括食物都必须存放两年。冷藏的蔬果,时间长了,就会脱水,所以发黄的苹果、脱水的蔬菜,都是科考队员的“家常便饭”。
谢晓尧说,生活上无论多么艰苦都可以克服,但到野外工作,却有着诸多不可预知的危险。最大的危险是冰雪覆盖的道路,因为你不知道下面究竟是什么,表面上看起来非常平坦或是一个小小的斜坡下面说不定就是悬崖。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谢晓尧还是超额完成了样品采集任务,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抗旱抗冻植物资源开发提供了基因资源。
50天中,謝晓尧采集了约130份藻类样品、70份苔藓样品、50份地衣样品以及2kg冰冻新鲜苔藓。
“贵州和南极的气候条件有一些相似之处,如干旱、低温。如果研究出南极的苔藓、地衣等植物在极寒冷、极干旱条件下能够存活生长的原因,从样本中找到一些具有抗冻、抗寒作用的基因,就有可能对贵州的植物进行改造,使这些植物更好适应贵州的干旱、凝冻天气。”
2014年的春节,谢晓尧是在南极长城站度过的,这或许是他人生中最有意义的一个春节。“在南极的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与冒险。50个辛苦并快乐着的科考日,将成为我永远珍藏的南极记忆。”谢晓尧这样总结自己的南极之旅。
唱响参政议政好声音
心怀感恩,心系祖国,谢晓尧是这么说的,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我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就是为了报效贵州、报效祖国,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我都会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走下去。”担任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委主委等职务后,他将自己的一腔忠诚倾注于多党合作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中,通过履职表达爱国之情。
“我一直在科技教育战线工作,担任政协、党派的职务后岗位转换跨度很大,要适应新角色的要求,首先要认真学习,尽快使自己从外行变成内行,由专业科技教育人员转变为政协、党派工作者,我要用更多的时间学习,用更短的时间适应岗位,转变角色。”
结合每个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共贵州省委的重要会议、文件、讲话精神和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主战略,谢晓尧将自己的学习心得以及相关搜集数据做成PPT,在贵州致公党员中进行专题讲座辅导,根据各个时期的重大政治活动开展政治学习教育活动,参加所联系基层组织的动员会、座谈会、进行调研,及时对学习教育活动进行指导;深入各级组织进行走访,认真听取广大致公党员的意见和建议,引导党员立足本职,积极投身贵州经济社会发展。他发挥专业特长,领导和参与完成了致公党贵州省委网站的建设,充分利用了网络媒体的新优势,开拓了宣传的新阵地。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的重要职能之一,自2007年谢晓尧担任致公党省委主委以来,在他的领导下,省委会紧紧围绕贵州省中心工作,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并取得可喜成绩。多份提案被列为省政协主席会议、中共贵州省委办公厅、省政府领导领衔督办提案;多份提案被省政协评年度优秀党派团体提案和年度优秀界别提案;10份调研报告被中共贵州省委统战部评为优秀调研报告;2011年7月22日,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对省委会反映的社情民意信息《关于深化贵州省留学归国人才创业工作的建议》作出重要批示。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等对省委会报送的相关社情民意信息先后作了重要批示。另外,向致公党中央报送的社情民意信息3条被全国政协采用,2条被中共中央统战部采用。2011年,致公党贵州省委参与致公党中央调研,就“保障和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问题赴毕节地区、贵阳市两地开展调研,形成了《关于保障和改善经济不发达地区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由致公党中央向国家有关部门报送,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的重要批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谢晓尧呼吁的“深化改革如何不失时机”“防治大气污染,应大力推进完善相关立法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如何发展贵州的高等教育”等言论先后被《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政协报》、《检察日报》等媒体登载。
谢晓尧在贵州省政协分管港澳台侨委工作。他真诚与港澳委员交朋友。贵州省政协30多名港澳委员里,非黔籍的委员很多,他们不在贵州土生土长,对贵州一些情况不太了解,参政议政参与度不高。为了使港澳委员更加了解贵州,近年来,谢晓尧带领港澳委员考察贵州两次,实地走访黔东南州和铜仁市的10多个县,使委员们亲身感受到了贵州省的发展变化;他还组织港澳委员赴广东、广西和福建三省区进行了两次考察,开阔视野,增加交流,通过考察活动,驻港澳的省政协委员们进一步增进了对内地的了解,坚定了他们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信心和决心。
责任编辑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