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书眼里的真情耀邦
2017-04-22余玮
余玮
作为秘书,高勇亲身经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胡耀邦的言行举止,亲身感受胡耀邦的个人魅力
高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原秘书长,之前曾两度任职于团中央,前后长达27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团干”。1959年3月1日至1964年8月15日,风华正茂的高勇在胡耀邦身边作秘书工作,是胡耀邦主政团中央时在其身边工作最久的秘书。即使后来不再在胡耀邦的身边工作了,高勇也依然与胡耀邦及其家庭保持着密切的往来。
如今,高勇已是耄耋皓者,在北京西直门附近一栋普通住宅楼里过着闲静的老年生活。只不过,在高勇愈老弥深的记忆里,曾走过的人生旅途中那些值得回味的片断,常常仿佛就在眼前。居室墙上一个显著位置,挂着胡耀邦生前题赠的一幅字“孜孜不倦”。凝视着这幅题字,高勇说:“‘孜孜不倦是耀邦同志对我的鼓励,也是他一生工作、学习的真实写照。”
真性情有个性的胡耀邦
“我对共青团有一种特殊感情,这缘于我的个人经历。”1952年4月,21岁还不到的高勇被调到团中央工作,直到1983年初,52岁的他从团中央正式“毕业”,被调往河北省邯郸市委工作。“中间扣除在教育部工作4年,也还有27年。因此,可以说我既是把青春全部贡献给了共青团,又可以说是党和共青团把我培养长大的。”“文革”后,高勇先后在教育部、团中央、邯郸市委和中央文献研究室任职,1991年离休,他说团中央这一阶段对他的成长影响最大。确实如此,因为正是在团中央工作期间,高勇成为胡耀邦秘书,才有幸亲身经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并有机会近距离观察胡耀邦的言行举止,亲身感受胡耀邦的个人魅力。
1954年4月13日至24日,团中央在北京召开组织工作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团的组织发展工作。会议结束时,胡耀邦作了总结讲话。他的讲话中除了就团的组织工作讲了一些重要建议外,还特别就整个团的工作原则提出了“背靠党委,面向青年”的口号。
“他说,我们青年团的干部在工作中,要背靠党委,面向青年。所谓背靠党委,就是要紧紧依靠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及时向党委反映情况,听取指示,指导工作。而面向青年,就是面向青年群众,深入到广大青年群众中去。听取青年的意见和呼声,帮助青年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解决青年的思想问题,做广大青年的朋友,引导和带领青年去为完成党的中心任务努力奋斗。”高勇回忆说,当时胡耀邦讲到这里,就站了起来,搬了一把椅子走到台前,坐了下去,形象地给大家演示——“背靠党委,面向青年,就像这样,把身子紧紧靠在椅背上,把脸朝向青年群众,而不能颠倒过来。他一面说着,一面又把身体转过来,脸朝椅背——这样就成了面向党委,两只眼睛只看着党委的脸色,把脊背朝向青年群眾。”高勇说,通过这样形象的演示,胡耀邦特别向大家强调:如果这样坐下,那就既不可能正确接受党委的领导,又势必脱离广大青年群众。而且,胡耀邦还用了一句俗语“墙上挂王八,四脚不着地”来说明如此做工作势必陷入困境,“更不能既不背靠党委,又不面向青年,那就把自己悬空了,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令高勇记忆犹新的是,当时胡耀邦嘴里这样说着,还两手两脚交替乱动,逗得全场哄堂大笑。这样一个不拘小节、开朗直率、个性鲜明的高级领导干部形象,在当时的小青年高勇眼里,自然是新鲜的,记忆深刻。
自此,“背靠党委,面向青年”就成了几十年来指导青年团工作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做好青年团工作的一条基本经验。
不当“官老爷”的胡耀邦
高勇说,凡是读过胡耀邦的文章和听过他讲话的人都有一个共同感受,就是没有空话、套话,而是语言生动,观点鲜明,旁征博引,分析透彻,文情并茂,入情入理,总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巨大的鼓舞。而且,胡耀邦的文章一般不要别人代笔,大都是自己动手。“即使有时由别人先写一稿,他也是自己定题目,自己搞设计,一共写几段,每段写什么,用什么材料,讲什么观点,甚至关键处用什么语言和事例等,他都要向起草人交代得清清楚楚。至于讲话,除了正式会议上的报告需要写讲稿外,一般他是不照本宣科的,他最反对那种‘秘书写稿子,首长念稿子的官老爷作风。”高勇清楚记得,有一次胡耀邦同团中央部长以上干部谈话时说:“十几年、二十几年来,我们有一部分干部——秘书写稿子,首长念稿子,秘书决定方针政策,首长处理日常事务。这个风气怎么行!”
为什么他的发言稿这么生动形象呢?高勇认为,胡耀邦确有天资聪颖的一方面,但更为重要的是他非常勤奋。“谁能想到,他每写一篇文章或考虑一篇讲话要付出多少心血?他经常为写好一篇文章苦战几天几夜,这种时候他的烟就抽得很厉害了。记得有一次,一天一夜中他竟抽了五盒烟!”
作为秘书,高勇这时的任务就是抄清,“通常是他一边写,我一边为他抄清,写一页抄一页。抄清了他又改,然后我再抄,他再改,有时连我们都弄不清是第几稿了”。这种时候,高勇常常听胡耀邦说“一篇文章,一篇讲话,总要有几句话能打动人心,总要给人以启发”。
当年,毛泽东特别强调干部参加体力劳动,而且后来形成了规定,每人每年至少要参加体力劳动1个月。胡耀邦对毛泽东的号召总是身体力行。1959年5月,一过五一节,胡耀邦提出要去河北省安国县齐村劳动一周。当时,中国青年出版社的一批干部在安国县下放劳动。胡耀邦去安国劳动,也是为了看望这些干部,了解有关情况。他事先不让工作人员向县委打招呼,就只有机要秘书高勇和警卫秘书李汉平随行,司机高振球开车,乘坐苏联老式“嘎斯69”吉普车,直奔安国县齐村。
“一路上十分颠簸,有一次我被从座位上颠起,头碰到撑帆布篷的铁架子上,立即起了一个大包。”高勇说,一行人午饭后从北京出发,到达齐村时已是黄昏时分,胡耀邦直接住进了群众家里。为了安全起见,高勇和李汉平一致认为还是应该告诉县委,不然万一发生意外,大家都担当不起。于是,高勇请李汉平和高振球瞒着胡耀邦开车到县委报告。县委领导和公安局长很快来到了齐村,一再动员胡耀邦去县委住宿。胡耀邦婉言谢绝,说自己是来劳动的,住在村子里最合适,况且,和群众住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安全的。没有办法,县委的同志经过商量,决定留下公安局长住在胡耀邦隔壁一家,负责安全工作。高勇和李汉平与胡耀邦住在一个小院里,胡耀邦住南屋,高勇和李汉平住西屋。
“那时候,我27岁,李汉平24岁,我们年轻人睡觉多,劳动一天,更是睡着了醒不来。”可是,每天早晨天刚一亮,胡耀邦就起来了。他见高勇他俩还在睡,就在院子里大声喊:“小李,走,下地了!”他俩只得赶快爬起来刷牙。胡耀邦对他俩说:“刷什么牙呢!人家群众都下地了,我们不能去晚了。去晚了影响不好,劳动就要像个劳动的样子。”说着就出门往外走,高勇他们俩也只好睡眼惺忪地跟着他下地。高勇说,胡耀邦干起劳活来很认真,“点种、鋤草、推水车,什么都干,而且不要别人照顾。大家休息时,他才坐下来抽支烟,大家不休息,他也不肯休息”。
在高勇眼里,胡耀邦热爱青年,了解青年,善于同青年打成一片。在安国农村劳动休息时,青年们逼着北京来的大领导胡耀邦唱歌,而且点名要他唱当时才放映不久的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可是胡耀邦没有学过这支歌,实在不会唱,他答应回北京后一定学会唱。从安国回京后,他果真要高勇去找《柳堡的故事》电影插曲,有空就学唱。那时,高勇经常听胡耀邦说,青年们喜欢唱的歌,我们作青年工作的人也要学会唱。
关于胡耀邦的着装,高勇还讲了一个故事。有一年夏天,胡耀邦接待外宾,上身穿了一件新做的绸衬衫,可是里面贴身穿的汗衫脊背上却有3个破洞,隔着衬衫也看得清清楚楚。工作人员一致认为不能在外国人面前丢脸,提出应换一件,“耀邦问‘这样不行呀?我们都说不行,这才又找了一件换上”。高勇说,其实胡耀邦平时在家时,穿衣真是简朴极了,“夏天穿个圆领汗衫,冬天穿一件旧灰色毛衣,五粒纽扣还不一样,有一粒是后来配的,脚上则一年四季穿一双拖鞋。只是外出参加会议时,才穿一双皮鞋和旧中山装”。
以工作与读书为“嗜好”的胡耀邦
胡耀邦主政团中央时,换了几任秘书,高勇是那时在胡耀邦身边工作最久的秘书。高勇回忆说,那时胡耀邦在家办公,“一个四合院,他在东屋,我在北屋”。“他的办公室与卧室一墙之隔,中间有门相通,但他中午从来不去床上午睡,只在办公室沙发上靠一会儿,看看报纸,打个盹儿,就又起来工作了。在他的工作日程上,没有周末和星期天。”高勇说,当时胡耀邦的夫人李昭在北京棉纺一厂任党委书记兼厂长,为了工作,她平时不回家,吃住都在工厂。“她有时星期六晚上或星期天回家,看到我们都还在办公室没下班,就会给耀邦提意见,‘耀邦啊,你不休息,也不叫秘书们休息呀?不等耀邦说话,她就冲着我们说:‘去休息,都走,有事情再找你们。”每当这种时候,胡耀邦总是显得有些不好意思,便说:“我没有让他们都在这里嘛。去吧,你们都去休息。”高勇他们当然懂得,其实胡耀邦并不是不关心工作人员,“只是他一工作起来,就根本不记得哪天是星期天了”。
高勇介绍说,因为晚上比较安静,效率高,效果好,胡耀邦习惯于晚上工作和读书,几乎天天工作到凌晨两点左右才睡。为了适应他的工作习惯,秘书们也都住在办公室,以便随叫随到。“他晚上工作或读书很少看钟表,只管埋头阅读,一看见我们则常问‘现在好多钟了?”虽然高勇比胡耀邦年轻16岁,但是他坦言在熬夜这一点上实在是比不过胡耀邦。
高勇说,自从胡耀邦担任总书记以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党和国家的许多大事都需要他去操心,去思考,去处理。“特别是他那一任总书记,受命于危难之时,面对‘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一个烂摊子和两年徘徊,各方面都需要清理和整顿。因此,他更加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工作。在他的提议下,中央书记处成员每个星期天要加半天班。而他,家就在中南海东岸,离勤政殿不远,然而他从不回家住宿,只是星期六晚上回去同家人一起吃顿晚饭,就算是团聚了。饭后,他则又到勤政殿办公室工作去了。”那时,高勇曾多次听胡耀邦说过,不赞成老朋友、老熟人见面互问“身体怎么样”,分别时互嘱“保重身体”。“他说,见面应该互相问问工作怎么样,分别时互相勉励好好工作。”
在高勇看来,胡耀邦几十年如一日,这样刻苦地、超负荷地工作,他几乎就没有疲倦的时候。为什么呢?高勇似乎找到一个答案:工作累了,读书来换脑。“耀邦勉励大家不光要勤奋工作,还要刻苦读书。他说‘办了八小时公,怎么办?读点书,吸收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的头脑。”胡耀邦自己带头刻苦读书,也要求干部刻苦读书,特别是年轻干部,他总是要求多读点书。
胡耀邦自己刻苦读书和勤于思考问题在全党是出了名的。早在1937年9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谈话中,就曾表扬胡耀邦能刻苦读书。高勇记得,1960年冬天的一天,胡耀邦曾对他谈起过在延安时读书的情况。“他说,在延安时书很少,搞到一本书简直是宝贝,就拼命读。白天没时间,晚上就在窑洞里点个煤油灯读。他文化程度不高,只上了一年初中,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查字典。有时对一些古书读不懂,读了一遍不懂在说什么,就再读,硬读硬钻。”高勇不胜感慨:“可想而知,当时他是付出了多么大的努力。”
在胡耀邦身边工作那么多年,高勇深知,读书是耀邦工作之外的最大“嗜好”。“平时他兜里从不装一分钱,也舍不得随便花钱,但遇到书,只要是他想看的,需要的,他从不犹豫,也不问价钱。他当时一个月工资才300多元,但有时一个月买书就要用去四五十元。”高勇想起了这位“嗜书”领导的一件趣事:那是1960年4月22日列宁诞辰90周年的前一天,即4月21日,中共中央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纪念列宁诞辰90周年大会。偏偏那次会场当场出售新版《列宁选集》四卷本,其他领导同志都付钱买了一套。胡耀邦从家里出来时,根本没想到会场上会售书,他口袋里依旧一分钱都没装。经他说明情况,大会服务人员请他把书先拿走,随后再送钱来。散会了回家,一进院子他就冲高勇大喊:“高秘书,你赶快去给人民大会堂送钱,我买了一套《列宁选集》,还没有付钱。”高勇笑言,赊账买书,这在中央首长里,胡耀邦大概是唯一的一人。
令高勇大受启发的是,胡耀邦读书习惯于同时交替读政治书籍和文学名著。“例如,阅读《列宁全集》的同时,阅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他说,这样既是对脑筋的调节,又可以充分利用时间。他经常是把工作快速处理一下后集中读书,速度高得惊人。他还很喜欢读人物传记,凡是能搜罗到的世界各国的主要名人传记他都已读过。他对一些古文名篇,特别是毛泽东提倡高级干部阅读的古文和诗词曲赋,有许多篇他都能背下来,还常常要我同他一起读,一起背。”高勇因为也有国学方面的爱好,他成了胡耀邦读古文名篇时的“好搭档”。他们曾一起背诵过毛泽东的诗词、鲁迅的诗,以及韩愈的《祭鳄鱼文》、李密的《陈情表》、诸葛亮的《前出师表》及《后出师表》等,还有许多唐宋诗词和元曲小令。
眼睛朝“下”看的胡耀邦
当官从仕的,如果眼睛只朝“上”看,脱离民众,那必定是自以为是的“官老爷”。能够时时眼睛朝“下”,体察民情,恤民爱民的官员,才可能得到人们的真心拥戴。高勇说,胡耀邦一贯重視深入实际,调查研究。1952年胡耀邦调任团中央书记后,工作局面更大了,他立志要走遍全国的2000多个县。“他认为,没有对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甚至许多地方连去也没有去过,看也没有看过,头脑里一点印象也没有,怎么可能指导好那里的工作呢?”
让高勇敬佩的是,胡耀邦下基层有时会特意挑选那些偏远地区,“如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到四川、贵州那次视察,他沿着1935年长征的路线走,新闻记者称之为‘重走长征路。路越走越难走,面包车不能走了改乘吉普车;吉普车不能走了,又改为骑马;骑马也不能走了,改为策杖步行。这对当年年近70岁高龄的胡耀邦来说,绝不是轻松的事”。在高勇等身边工作人员看来,胡耀邦每到一地调查民情,他的喜怒都在脸上——如果当地生活落后,胡耀邦就会面容凝重;如果看到当地农民生活还不错,他就开心,有时还会高兴地抱起身边的孩子,喊秘书说,“有什么吃的,给孩子拿点来!”而且,他不但注重了解当前的现实情况,也会注意了解历史情况。“他走到哪里都会翻看县志,以那个地方历史上出现过什么知名人物,有过什么建树,发生过什么大事来激励当地干部努力工作,并要求当地干部用这些历史事实来教育和鼓舞人民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乡,艰苦奋斗。”高勇说,“我们在他身边工作的人知道他有此特点,所以跟他外出前,也要想方设法地查找一些有关资料,以应急需。”
根据青年团的特点,团中央的干部有个年龄限制,各级干部超过一定的年龄就要调出,安排到其他岗位上工作,用青年团的行话说叫“毕业”。由于“文化大革命”对青年团的摧残破坏,团的工作停顿了10多年,所以1978年10月召开团的十大,恢复共青团工作时,团中央留了少数年龄较大的干部,为的是解决团干部青黄不接的问题。高勇在1975年已经调离团中央,1979年又将他从教育部调回了团中央,这一去就是4年。1982年底召开共青团十一大后,确定高勇第二次从团中央“毕业”,直到1983年初才定下要他去河北某地市工作。3月19日,高勇收到中组部调令,3月22日他便去河北省委报到,得知省委决定分配他去邯郸市委工作。
3月30日,晚上7点30分,高勇约了时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研究组组长刘崇文、时任中央宣传部宣传局局长李传华,到中南海勤政殿去向胡耀邦辞行。胡耀邦知道高勇对经济工作不熟,他认为搞四化建设不懂经济是不行的,因此对高勇提出了“钻一点经济”的要求。胡耀邦说:“你年龄也不小了,也是个过渡人物,干不了多久了。河北的工作这几年不错,但河北也有一些歪风邪气,一部分干部思想保守,拉帮结派。下去后主要是钻一点经济,杀一杀歪风。”当时,胡耀邦十分关心的是四化建设和端正党风问题,他希望早日把中国建设成为四化强国,希望党内尽快扫除贪污腐败等歪风邪气。高勇到邯郸后,时刻牢记胡耀邦说的“钻一点经济,杀一杀歪风”两句话,并努力去工作,这成了他在邯郸工作的座右铭。
晚年,高勇经常参加胡耀邦的纪念活动,还常到胡府看望李昭。现在,李昭也走了,高勇前往八宝山送别。他说,她与耀邦将伴着共青城那青翠欲滴的山林共携天堂。
责任编辑 王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