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学写作
2017-04-21赵芳
赵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200-01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学生的人生中,都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可让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头疼和纳闷的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作文训练的次数也不算少,写作的要领也一年年不厌其烦地讲,可不少学生的作文水平到毕业还是不见提高。面对学生作文时难以选准写作切入点的茫然,笔者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如何以课文为范例指导学生写作时选准切入点。
一、以小见大,从小事切入
很多学生最怕写作文,问其原因,不知道写什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温暖的记忆”,给我们做了很好的典范:写普普通通的人,写身边的生活小事。《永远的歌声》写了童年儿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故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花边饺子里的爱》讲述了“我”和母亲采用包花边饺子的方式表达、传递爱,写出了两代人之间的爱与回报。普通的人,普通的爱,却深深打动着很多读者。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盛,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好的文章必然来自生活。只有让学生平时多留心观察生活,多参加实践活动,才能积累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感受。为了让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素材,我注意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经常安排一些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如利用周末或妈妈的生日、母亲节、妇女节等时间,帮助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亲身体验一下父母平时的辛苦,并把劳动的过程、父母的反应、自己劳动后的心情和感受写下来;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把它的样子特点、生活习性和自己之间发生的有趣事情,以及对它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如果学生平时能够养成多看、多听、多思、多问的好习惯,日积月累,就丰富了自己的作文材料。
二、抓住契机,准确切入
笔者在教学《永远的歌声》这一课文时,学生用“我很幸福!”这样的字眼儿来形容自己如拥有一位——有知识、有品质、声音好、长相好的老师的心情时,我被震撼了。
是什么让这区区几百字的文章会发出如此的魅力,令孩子们感到幸福呢?笔者认为原因之一:作者在人物众多的内容侧面和众多内容元素中,找准了写作的切入口——师生之情。在生活中,一个人物、一句话、一段回忆、一个场景等,都可以触动学生的思绪,成为作文的契机,学生头脑中杂乱无章的生活积累就会突然变得有序,一个原本平凡的事件就会突然闪耀出光彩,几个本来毫不相干的人物或事件就会突然产生特殊的关系。在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要善于点拨、引导,为学生写好作文提供契机,指导学生:小处落笔,以小见大。
三、细微之处,其情切入
选准写作的“切入点”,并不等于能把文章写得丰富圆满,这需要我们通过细致的情节描述来达到丰润圆满的效果,而细节描写就是最好的选择。《永远的歌声》课文中,每个细节都很感人,让笔者难以忘怀。“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这样的语言细节描写,简洁到位,符合儿童的身份特征,体现了二牛对老师的关心,这样的细节描写让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再如“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還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这一心理细节描写,写出了我对老师的热爱之情,为了治好老师的病,即使山里有狼,“我”也决定去给老师挖草药。我们可以以此为例引导学生,在作文中适当穿插形象生动、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来扮靓语言、点亮文章。
四、真情实感,朴实切入
我们在评判学生作文时,有时把语言的优美当作一个标准,多数同学在写作的时候,也常常堆砌一些华丽的语句,根本谈不上真情实感,更别谈写真人真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永远的歌声》第五自然段“我们的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作者连用三个“好”字,重复表达,却不觉得啰嗦,可见孩子们对老师是多么的热爱,在孩子们眼里,老师每一样都很好,是个完美无瑕的人。“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这捉鱼的场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悟到了童真童趣。整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实,符合孩子身份的语言中却饱含真情。
汪潮教授在《语文教学专论》中指出:“阅读教学应有两个回合,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又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出发点是语言,落脚点还是语言。”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时,除了品味语言的精妙,领悟语言文字背后的人文内涵之后,我们还要回过头来品味作者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表情达意的,并尝试指导学生运用到写作中去。
总之,我们只要有效利用好课文来指导学生选准写作的切入点,作文已成功一大半。当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没时间也没必要面面俱到,只要选择最突出的一点,或者学生最容易学到的一点来指导,并作适当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学习写作技巧,一举两得,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