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素质教育”
2017-04-21吴玲华
吴玲华
【中图分类号】 H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75-02
课程教学的实现途径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施的,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基本,语文教学改革势在必行,那么,如何来进行语文教学改革呢?笔者就语文教学改革的”素质教育”谈谈看法。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不是传统的教育方式,把现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传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走传统的教学路线:教师一味的进行教,而学生以为的学,这就造成了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只会对照文本来教,成为了教材的奴才,成为了课本的传达机器,毫无艺术可言,看起来是对学生一种很负责的行为,其实对于学生学习能力和心智的发展起到了反作用,严重的违背了教学的初衷。在当前社会发展的情况下,新型的教育给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仅是能教,还要会,不仅仅要精通文本中的知识,还要对其相关的专业有着足够的了解,不仅仅对教材要多钻研,还要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在教学的时候更好的去总结教育心得和经验体会,进而力求把感性认识进一步提升到理性认识,进而更好的去教育学生。正如马卡连柯所言:“离开教育理论我是不能工作的。”这一精辟见解,启示我们要认清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我们应从根本上实现由机器型的教书匠到艺术型的教育家的转变。
2.教学模式的转变。课堂教授型→指导策划型。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古今中外的大学问家都十分强调思考在学习中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学都是一味的采用保姆式教学,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字、词、句、段落等等都是教师说的算,教师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一味的进行文本教学,而学生处于被动的处境,学生毫无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一个记忆的机器,进而严重的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施传统教育的时候,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可以自己去掌握教材的一些学习方法,避免在教师对教材教学的时候花太多的时间,在课堂教学的时候,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代教学途径中,避免出现教师机械化的进行教学,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很好的提升,教师仅仅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教学生怎么去学,而不是教学生学,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可以独立学习、相互学习的个体,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才能够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教学思维的转变:机械模仿→创造性思维。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不应该是被动的机械化的学习,而应该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的过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学习在学习的时候的探索欲望,不应该吧学生仅仅当做一个学习的工具,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逻辑,使得其会学,知道怎么去学,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去自行学习。语文教学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主要还是要靠学生能够反复的实践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能够给予学生提供这样一个良好的平台,使得学生能够在更为广阔的一个空间发展。
二、进一步做好两个优化
1.优化教学实施及反馈体系。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一般包括教学实施和反馈两个相互依存的过程,它们都是以学生为主体的。针对这两个过程的不同特征,我们应分别遵循“好生吃得好——中生吃得饱——差生吃得了”和“差生做得了——中生做得好——好生做得巧”的分层次教学原则。
2.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在应试教育中,对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升学率的高低,学校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就是分数。于是考试成了老师的指挥棒,分数成了学生的存在价值。这样,人为地加大了师生的双方心理负担,严重违背教育发展规律。因此,在教学评价中应彻底摒弃惟分论、惟升学率论,由看誰的课讲得好,到看谁对学生指导得好;由看谁对问题分析上得透,到看谁的学生学习效率高。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得到最优化的过程。
三、学生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语文的动态特征使学生的参与、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尤显重要。教师要充分创设条件,刺激学生动眼看、动脑读、动笔写的能力。当然,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新的系统工程。要寻求一个最优化的教学模式,还有待广大语文界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
[2]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
[3]黄蕾.20年来国内信息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综述[J].图书馆杂志,2015,03:16-22
[4]李海生.素质教育理论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1997,06:10-14+9
[5]曾茂林.素质教育核心理论研究评析[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1:60-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