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自由课堂”的诗意畅想

2017-04-21王六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诗意师生关系思维

【摘要】学生离开学校剥离知识外衣后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勇敢、自信、沟通、合作、求知、创新是学生将来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社会价值所必需的素养。小学数学“自由课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阵地,自由课堂体现在对生命自由的敬畏,对教育规律的遵循,对学生自主的尊重、对学生个性的呵护,彰显的是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诗意的师生关系、诗意的学习方式和诗意的评价导向三个方面构筑了自由课堂的整体与精气神。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由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147-01

“你希望自己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应具有怎样的素质?”这是“2015年龙华新区中加合作项目之教育管理干部培训班”教授的发问。梳理后发现中国的教育目的与加拿大惊人的一致。我提出的“勇敢、自信、沟通、合作、求知、创新”获得教授的赞赏。勇敢、自信是受教育者积淀的气质。沟通与合作是社会活动所需的素养。求知是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创新是实现自我价值,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这些都是个人追求幸福生活,实现社会价值所必需的素养,启迪我构建自由数学课堂。

当前,我们教师依然主宰着数学课堂,学生身心缺失自由。小学生最需要和渴望在自由的环境里学习成长。自由了,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他自己,精神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才能产生伟大的创举。因此,教育要培养自由人。

一、诗意的师生关系筑“自由课堂”之基

古语有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小学生受环境影响尤为深刻,师生关系是其重要因素。师生关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先决条件,它就像花儿对阳光、雨露的依恋,这种依恋充满了诗意的向往与深情,其基本内涵包括“信任、安全、平等、尊重”,是构筑自由课堂的基石。

1.建立伙伴关系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是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在我们的课堂教师把组织者这一角色发挥到了极致,处处留下了家长制观念和领导者权威的印迹。学生期望成为教师心中的乖孩子,即使有部分学生为了一丁点自由与教师抗争最终也是颜面扫地。学生个性被磨灭,创新意识、批判精神逐渐消亡。在当今时代,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主流,教师与学生的合作也应成为教学常态,彼此建立伙伴关系。伙伴关系是平等、尊重、合作共进的关系,它使师生之间的心灵相互靠近,学生的身心得以解放。

2.具有慈母情怀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曾经说过:教师的学问尽管怎样的好,教授无论怎样的认真,而他的态度不好,儿童收得的效果,总是很少。这里的态度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小学生天性活泼,很多行为表现,教师不能容忍。如果这些学生是自己的孩子,这一切都能包容,这就是慈母的情怀。基于这种情怀建立的師生关系是信任、安全、默契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对于学生人格的独立将产生积极影响。

二、诗意的学习方式建“自由课堂”之体

当代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在《学习哪有那么难》一书中谈到,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确,小学生个体千差万别。这些差异的存在课堂教学就不能以单一的学习方式统领课堂,而应共建诗意的学习方式。诗意的学习方式具有多元性和整合性。多元性是在真实的教育环境下学生采取各自喜欢的方式学习。整合性是不同学习方式相互整合、相互借鉴。这样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解放学生的大脑,它是自由课堂的主体。

1.合作中学习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我们在合作学习的时候喜欢把学生好中差搭配、男女生搭配,期望成绩好的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这种意志强加与命令式的安排学生并不接受。他们喜欢自己找伙伴形成学习小组,这样关系平等、心情放松、学习有效。因此,我们要还孩子自由合作的空间,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心愿选择四到六人组成学习小组,把学习小组和小组成员按照一定顺序编号,轮流做主持人,组员依次发言。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按顺序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借鉴、集思广益,形成小组成果,最后相同编号的学生代表各小组汇报结果。这样每个学生都有平等回答问题的机会,个人素养与社会素养也在沟通、合作中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2.批判中学习

批判性思维是重要的思维品质,是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重要特征。批判性思维不能简单理解成批评、质疑与否定。它包含对事件的逻辑分析、事后预测和解决问题的实践措施。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先生曾说:“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取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成的学说压倒。”这说明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然而在我们的课堂一种声音、一个见解、人云亦云,依然是主要教学生态。长此以往学生容易形成盲从、迷信、精神不能独立的人格特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敢于否定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学生在批判、质疑中求异,这是了不起的探索求知过程,是实现自我,成为自由人的过程。

3.创造中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是知识再创造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的过程。创造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其意义不言而喻。在数学课堂上首先要把学生置于开放的学习空间,让学生获得思考的自由。以问题引领学习过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和善问。在一系列问题生成和解答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其次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训练,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聚合思维是创新的主要思维形式。思维方式和问题构成了创造性学习的两翼。

自由数学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抑或是教育理想,始终把学生置于课堂中央,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使每个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心情愉悦、精神解放、思想自由,能找到心灵栖息地,找到价值的地方。这不正是对《数学课程标准》最生动地践行吗!

作者简介:

王六平,男,(1974-)生,高级教师、本科学历,任深圳市清湖小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目前主持有广东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基本推理思想的培养与应用研究》以及深圳市“十二五”规划课题《小学数学归纳推理思想培养的教学范式研究》,这些年来在国家级刊物《中小学数学》、《现代中小学教育》、《辅导员》发表文章十余篇。

猜你喜欢

诗意师生关系思维
思维跳跳糖
诗意地栖居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被耽搁的诗意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