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角度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成效的思考
2017-04-21向玲
向玲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但因为其公共课性质不受学生重视、课程设置存在问题、教师上课方式单一等原因,“原理”课程教学成效不高。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方式,让学生理解“原理”课程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研究对象和立场与自身息息相关,让“原理”课程以一种通俗易懂又容易记住的方式让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提高“原理”课程教学成效。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成效
【中图分类号】D663.5;D231;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8-0042-01
一、“原理”课程教学成效不高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之一,承担着对当代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原理”课教学成效的高低,关系着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知和评价,关系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关系着学生的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但学生的“到课率”“抬头率”低,课堂上学生心不在焉成了“原理”课堂的乱象。
二、“原理”课程教学成效不高的原因
尽管“原理”课非常重要,但目前的现状态是,“原理”课在各高校几乎成了最不受学生待见的课程之一。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是“原理”课的公共课性质降低了其重要性。在学生心目中,同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原理”课与提升专业素质和能力没有显而易见的联系,因而不受学生重视。
二是课程设置方式存在问题。与专业课不同,“原理”课针对全校所有学生,学生多“原理”课教师少,不得不采取大班教学的教学模式,使得“原理”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难以亲近,也无法实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效果。
三是“原理”课教师教学方式的原因,有些“原理”课教师上课方式较为单一,不能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在以上给出的四点原因中,前两点是课任教师个人力量无法改变的客观原因,而后一点则是教师个人原因。教师不能以个人之力改变制度,但可以个人之力改变自己,从而影响学生。因此,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该多有一些承担,从自身找原因,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技巧。这是提高“原理”课教学成效的唯一出路。
三、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来提升“原理”教学成效
“原理”课要想占稳大学公共课堂,就一定要以一种通俗易懂又容易被记住的方式,呈现在大学生面前。因此,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来讲,必须让大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形态,是因解决什么问题产生的?它与我们本身又有何关系?笔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当代大学生及其家人绝大多数都属于“老百姓”的范畴,故此马克思主义看似与我们遥远,实际上却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原理”教材中的“绪论”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立场。“绪论”的标题是:“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当然,要理解这个标题,我们必须要明白这一论断中的两个核心概念,即“无产阶级”和“解放”。
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无产阶级”是“工人阶级”的同义语,是相对于资产阶级而言的,指的是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的雇佣劳动者阶级。“不占有生产资料”,就是工厂不是自己的,自己不是老板;“出卖劳动力”,就是打工;“获取生活资料”即是获得能够购买生活用品的薪资,即挣钱。换言之,“不占有生产资料,靠出卖劳动力来获取生活资料”的无产阶级,就是在工厂里打工挣取工资的普通老百姓。根据对“无产阶级”的界定,当代大学生中绝大多数不占有生产资料(家里开工厂开公司的除外),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站在我们的立场上,为我们代言的。
“解放”本意是指“解除束缚,得到自由或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要解放无产阶级和全人类,是因为此岸世界中的无产阶级身上受到无穷无尽的压迫和束缚。人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首先要受到自然界的束缚和压迫,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就是让我们正确看待自然,摆脱自然的奴役和压迫,使人“成为自然界的主人”。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还是社会存在物,人生活在社会中,还要受到社会的奴役和压迫,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是让我们正确看待社会,摆脱社会的奴役和压迫,使人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解除加诸在人身上的束缚和压迫,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需要两个前提条件。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要衣、食、住以及其它東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人作为有生命的存在,只有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活资料按需分配,才能真正地摆脱自然界的束缚和压迫。二是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们在社会中受到的最大压迫就是阶级压迫。一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经济剥削,以及为了维护这种剥削而建立的政治压迫,是人类社会不平等的重要根源。阶级的不同实质上是经济利益和经济诉求不同,只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生活资料按需分配,不同的群体在经济利益方面的裂隙才能磨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摆脱社会的束缚和压迫。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三点既是“好日子”的标准和条件,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共产主义社会是彼岸世界,是我们要为之奋斗的理想。而此岸世界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既要研究共产主义社会,又要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研究商品经济、剩余价值、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前者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研究内容,后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明确了研究内容,还需要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从现实的此岸世界通向理想的彼岸世界的途径,这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内容。因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当高校思政教师以这样一种方式解释马克思主义时,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眼中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抽象理论,而变成如何让我们过上“好日子”的接地气的方法,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
参考文献:
[1]陈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针对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第4期
[2]孙熙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科对象与整体架构[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第2期
[3]马克思和恩格斯.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