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资料收藏:意义非凡
2017-04-21吴凤
吴凤
族谱又称家谱、家乘、祖谱等,是记载着同宗同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典籍。笔者由于工作的原因从2011年开始参加浙江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筹建,在调研过程中接触到大量族谱,出于个人研究兴趣对族谱进行了一些研究,现就此发表一些自己粗浅的看法。
尊重家谱是尊敬祖先的表现,中国人有很朴素的祖先信仰,族谱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是由记载古代帝王诸侯世系、事迹而逐渐演变来的。
族谱的价值
族谱是记载各个姓氏家族子孙世系传承之书,具有区分家族成员血缘关系亲疏远近的功用,是中国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族谱不仅是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而且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所谓“尊谱施教”,一部家谱,就是一本教科书,它对一个家庭,一个家族子孙后代的影响将会世代传承。家谱中的祖训家范、治家格言、族规家戒、艺文著述等内容,都充满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精髓。
1.增强族群认同意识,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人们通过族谱增进了对家族的了解,强化了家族观念。家族制度规范,能够规范人伦,是对社会法律和制度的一种重要补充。对于当代来说,家谱可以作为传统文化展示,可以重温先祖的优秀文化。家谱还有一个意义就是具有文学、社会、史料价值。正史的记录毕竟是有限的,范围也太广,而家谱可以作为宗谱历史研究的有利补充,更加生动。如果我们现在珍视和珍藏好家谱,那么也是将来子孙了解我们的一个范本。
2.通过族谱寻找家族的源流,增强了族群归属意识。追宗念祖,宣扬祖先功德,激励后人,是家规家训的重要内容之一。家人修族谱, 旨在追念祖宗,弘扬祖风、宗功、祖德。通常,客家人将子孙后代的兴旺发达归功于祖先的功德:“非始祖有余荫不至此,非始祖以有列祖之余荫亦不至此,非始祖以上更有远祖之余荫亦不至此。”
3.族谱非常重视教育
善恶是我国传统道德观中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人们对生活的追求与对人生的态度,是个体道德素养的基础。 族谱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教育,故专设家规家训篇。其家规家训,总按修身、齐家、治国三大类统属,止恶扬善。族谱不仅重视对子孙内在身性的培养,也强调对子孙社会公德的教导。族谱中有关社会公德的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促动族人积极培养家族人才以兴家旺族爱国爱民的节烈观在谱牒中也是着力宣扬的重要内容。那些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志士及本族先贤,往往载入谱牒,用大量篇幅颂扬他们的高尚品格,为晚辈树立楷模。祖先中的英雄人物是全族子孙世代引以为自豪的。谱牒中有很多家训、规劝类诗文,家族长辈往往在此劝勉后辈子孙立志高远,报国兴宗。
4.重视品行,“忠信孝悌”、“勤俭治家”的伦理道德观
“忠信孝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谱牒在形成和传播这些伦理道德过程中的教育作用是不可估量的。许多族谱在家规家训中对族人的行为规范作出规定,不仅要求族人当事亲敬上,而且要求育后兴宗,更以讲求伦常秩序、礼仪规范为行为的道德标准。“敦孝悌”是客家家规家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几乎所有的族规都很重视这点。勤俭治家的观念也是谱牒中重要内容之一,几乎没有谈治家而不提勤俭者。勤俭观中首先是强调要辛勤创业,同时在家庭经济生活中节俭防奢,尽量降低物质愿望,达到俭朴持家、立业永久的目的。“量入为出”的勤俭治家之道,备受历代谱牒所重视。
5.增强华侨族群的归属感
源于同一祖先的人们,由于身上流着同样的血脉,不管身处何方、时隔多久,当他们循着族谱聚在一起时,很快就会产生族群的归属感,有了精神的依靠。我国对外交流的历史源远流长。明清时期,我国南方沿海很多人移民海外。当地很多族谱中记录了移民海外的人物或事件。因此,侨乡的族谱对华侨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资料价值。族谱和传记、文集都是研究华侨史重要的资料。姓氏与血缘是家族特有的符号与特征,炎黄子孙尤其是背井离乡、客居在外的人们对祖先和故土有着割舍不断的眷念情怀,他们把姓氏与血脉看作是家族的根,而记载着家族姓氏与血脉渊源的族谱则是人们寻根访祖的依据,凝聚着人们对族群归属的心理情结。
6.连接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
由于福建与台湾的地理位置相邻,台湾的汉族同胞,百分之八十左右祖籍闽南,是闽南各个家族的裔孙,仅此一点就表明了台湾与闽南的特殊关系。台湾同胞的根在大陆,闽台两地人民同族同祖,同文同种,同根同源,同谱同牒。在台湾与闽南诸多难以割断的纽带中,族譜文化无疑是其中关系最直接、影响最大的一个。福建地区很多族谱记载了福建和台湾人民的往来。闽南人根深蒂固的族谱文化伴随历史上大批闽南人渡台而播迁台湾,弥散于在台的闽南宗亲社会中,对闽台关系产生了广泛且深远的影响。闽南与台湾族谱文化是闽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着海峡两岸人民的血缘亲情。做好闽南与台湾族谱的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工作,有利于沟通闽台两地的血脉亲情,凝聚两岸民族演变历史。
族谱的真假
作为宗族的神圣符号,族谱一直深藏民间、秘不示人。族谱虽然蕴藏着丰富的史料价值,但是,这些史料价值有一定的局限,主要原因就在于族谱成为宗族凝聚的纽带,具有加强宗族凝聚力的作用之后,族谱就和宗族的利益紧紧地绑在了一起,修谱的人出于宗族利益的考虑,往往使族谱中存在一定的虚假成分,这种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现今人们在利用族谱资料时疑虑重重。族谱的真实性是族谱史料价值研究的起点,失去了真实性,族谱的史料价值只能是一句空谈。族谱中不真实的部分最典型的存在于始祖和世系上。这部分容易出现的问题是攀附。攀附,就是把历史上的名人作为自己的祖先,记在族谱上,然后伪造世系,加以衔接。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抬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一些宗族在修族谱的时候,为了给自家装点门面,前面的序言常常请一些当时的名人来写,如果不是第一次修族谱,还会将前修的族谱序言抄上。当一些宗族的族谱的序言并非是名人所撰写的时候,造假就产生了。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族谱中都详细记载了历代祖先的迁移历程。始祖的迁移因为年代久远,记忆模糊,其可靠性值得怀疑,而关于始迁祖的记载,则因为年代较近,知之者众,其记载较为可信。族谱在移民史研究中的价值主要存在于始迁祖及之后的迁徙记载上。关于族谱中有关移民的内容的可信性问题,一旦人们完全相信族谱,就会受到它的蒙蔽,对我们的研究工作造成损害。我们在使用族谱材料的时候,要注意族谱中始祖各方面资料一定要详加考察。
族谱的收藏
族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是中国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族谱作为重要的民间史料,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专家学者的重视。
族谱在记述家族历史、维护家族团结、促进家族发展,乃至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族谱中记载的许多居家生活、为人处事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尤其是其中的德育内容,它以传统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为核心,是家族历代成员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系统发掘和整理族谱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去芜存精,对于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作为传统典型的家庭教育和家族教育范式,族谱教育在教育思想、教育形式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一部完善的家谱,可以说是一部与时间并存鲜活的生命史和奋斗史。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海内外同胞回乡祭祖现象也越来越普遍。“水有源,树有根,落叶要归根。”正是这种对祖根的依恋,对血脉亲情的重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激发着海内外同胞寻根问祖的热情。族谱蕴含着大量的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等等具有重要研究价值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也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各姓氏后人寻根认祖、增强族凝聚力都有着重要意义。
正是因为族谱有着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才显得弥足珍贵。当前全世界各大图书馆收藏的中国族谱,约有三万四千多种。這一统计数字,还没有把散布于民间的各种族谱包括在内。族谱究竟有多大数量,至今还没有人作出确切统计。因为族谱像其他所有私家家谱一样,还有秘不示人的族规。
俗话说:乱世藏黄金,盛世修家谱。近几年来,民间收藏活动方兴未艾,在玉器、青铜器、陶器、字画、钱币及邮票、绣品、连环画等之外,还有一大宗收藏品也浮出水面,并引起人们追索的目光,那就是族谱。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它们在昂然进入艺术品收藏序列的同时,本身的经济价值也一路攀升。其身后的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自秦汉以来延绵二千多年。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族谱文化再次兴旺发达。
(摘自《东方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