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学的探究

2017-04-21崔宁宁花衡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9期
关键词:情感教学语文素养新课程

崔宁宁+花衡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目标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个重要维度。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语文教学的情感功能,努力实现情知交融,实现新课程目标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素养 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9-0024-01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在语文教学中,学习者的情感状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行为和学习结果。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正确认识情感因素,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建立一条师生情感的纽带。

一、利用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要使学生好学、学好就应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语文学习感到有兴趣时,他那愉快的心境就会感到学习内容的丰富多彩,反之会视为畏途。

1.创造情境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引入环节设计得好,就能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毕竟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上课时,根据学生情况及课文内容,或展示一幅画面,或一个演示,或听一首歌曲,或讲一个故事,或设计一个悬念等。总之,力求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如:教《黄果树瀑布》一文我先放图片,展示黄果树瀑布的美,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接着播放瀑布的声音,学生倾听其声,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2.讲究授课艺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人们学习情绪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积极地、愉快地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一种最直接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只要教师在教學过程中应用得当,就会使学生获取知识,拓展视野。如在教学《观潮》时,为了让学生对钱塘江大潮有一个直观、全面、形象的认识,在开始上课时,我播放了钱塘江大潮的一段视频为导入。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被这大潮神奇壮观的自然景观所震撼,拥抱大自然的情感油然而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精神愉悦、情绪饱满、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去获取知识,这无疑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

3.善于应用留白,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

要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教师在授课中应当讲究艺术方法,不能兴之所至就一讲无疑,而要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的余地,再创造的空间,这样学生就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感受和体会发挥想象去填补,从而诱发出富有个性色彩的思考来,对学习的内容,既进行了个性化的解读,又开发了学生的潜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留下空白,就能抓住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期待心理,而且这种空白与学生能力之间的距离越适中,就越能激发学生求解的欲望。

二、钻研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课文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真情,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饱含着作者的深厚情感体验。课文中作者对人和物的深厚情感,对大自然爱的情感,对生活爱的情感,以及对祖国爱的情感,贯穿于作品之中。课文愈好,思想感情愈强烈。如:《爱的茉莉》中父母间看似普通却情深意重的真爱,《花瓣飘香》中女孩对母亲的孝心,学生怎会不感同身受?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来激励、感化学生,让学生的心灵被知识的力量所震撼。

三、注重沟通,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语文是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时间都用于语言交流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接纳、理解、尊重和信任每一个学生,设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到学有所成,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1.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打开学生心灵的钥匙

“平等”源自一种潜意识,是指向师生双方的共同尊重程度,师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相待,真诚以对的。老师和学生都是值得尊重和善待的生命个性,各自有着自己的使命和未来,各自有着自己的生命光彩和重要作用。师生间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是良性交往的先决条件,平等地位下的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和合作,才会有积极的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2.真诚的情感沟通是连接师生心灵的纽带

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气质性格特征,教师要用宽容和理解去接纳他们的轻微失误,这样才能与学生缩小心理距离,也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当然,这种宽容不是一味地向学生让步,而是一种有原则、有方向的引导。沟通和接纳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地成长。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提供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做到师生之间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努力把课堂变成师生生命的绿洲。

四、加强阅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流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文又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阅读文章都饱含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阅读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把握其中的情感脉络,启动学生情感的闸门,激发学生去体验、去思考,做到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学习没有捷径可走,仅凭课本中的百十篇范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只能是杯水车薪。阅读课文都是经过编者精心挑选的佳作,许多课文给学生留下了言已尽而意未尽的“绕梁余音”。因此,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不能只局限于课文,应当在完成课文的教学目标后,引导学生冲破课文界限,适当将思维引向文外空间,向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视野,进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生的情感比作土地,把学生的智力比作种子。他说:“只关心种子忘了耕地等于撒下种子喂麻雀。”由此可见,语文教学要求语文教师付出更多的真情,并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编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2]王富仁《情感培养:语文教育的核心》,(《语文教学参考》)2002年5月

[3]《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9月

猜你喜欢

情感教学语文素养新课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初中历史情感教学研究
激发情感,让语文课堂教学“有滋有味”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高中体育新课程实施“碰壁点拔”式教学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