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宜的才是最好的
——浅谈“跳蚤市场”中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2017-04-20晋城市健健幼儿园裴云芳
■文/晋城市健健幼儿园 裴云芳
近年来“跳蚤市场”进入幼儿园,成为幼儿园的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幼儿将自己不再需要的玩具、图书等旧物拿出来,通过卖出和买进完成交易,然后再将活动所得用于捐赠等公益活动。在这过程中,有人际交往,有分享,有互动,有理财,还有爱心,很受大家欢迎。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在“跳蚤市场”中出现的材料投放问题与区域活动有所不同,区域活动中容易形成教师“高控”,而在“跳蚤市场”活动则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放任”。我们曾观摩了一所农村幼儿园组织的跳蚤市场,很有感触。
“跳蚤市场”开始了,各个摊位摆放有序,货品丰富齐全,琳琅满目,有玩具、学习用品、体育用品、食品,还有悬挂起来的服装……幼儿和家长参与其中,叫卖声不绝于耳,讨价声此起彼伏,一派热闹的景象。我仔细观察摆放出的货品,发现了不少问题:玩具类里的布娃娃显然很旧了、小汽车也开不动了;学习用品类里有的书已经撕破了,还有拼音本、生字本、描红书;体育用品类里的跳绳、沙包明显没经过清理;食品类里的煎饼、糖葫芦直接摆在塑料盘上,还有各种饮料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食品;服装类里有幼儿穿旧的背心、裙子、裤子,但无人问津……
难道“跳蚤市场”中的材料只要是旧物就可以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幼儿园组织“跳蚤市场”活动时投放什么样的材料才是适宜的?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弄清楚,“跳蚤市场”中的消费对象是谁?材料使用主体是选择和投放材料的关键和基础,也就是说,幼儿是选取和投放材料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材料、幼儿以及二者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材料使用效果和对幼儿的发展。
以上案例中材料随意投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家长不专业,往往以“我觉得”“我认为”为依据投放材料,而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对活动的指导和监管不够则加剧了这一现状。
无独有偶,4月份我园结合“世界读书日”开展了一次“图书跳蚤市场”活动。中大班的幼儿和家长参加了此次活动。大班的幼儿和家长在操场上摆好书摊,中班的幼儿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拿着现金和书籍,忙着穿梭于各个摊位间,兴致勃勃地购买或交换着自己喜欢的书籍。最后,很多幼儿还积极踊跃地参加了图书捐赠活动。通过摆摊、买卖、交换、捐赠,幼儿体验到了“淘书”和交易的乐趣,学会了分享、爱护图书,同时也使旧书得到更好的利用。
本次活动能成功举办,我认为主要得益于教师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指导和引领作用,保证了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1.材料投放主体多元化。活动前教师向幼儿和家长说明意图,但不提太多的要求,材料的选择、投放与布置,幼儿、家长都参与其中。如,自主筛选分类:幼儿对图书进行认真检查,先试试书的封面会不会掉,看看书页有没有缺失。然后幼儿自主确定图书分类标准,将图书按照不同类别,如人物类、动物类、植物类等分类放好,家长不左右幼儿的思想。自主设计摆放:大到宣传版面、标志牌的设计,小到做价签、悬挂摆放,都呈现出个性化风格。自主选择营销策略:佩戴扩音器,制作抽奖箱,准备小贴画、玩具等小礼物。这些幼儿都已事先想好、计划好,有目的地参与活动才更有效。
2.材料投放系统化。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的区域活动观告诉我们:材料的独立性是相对的,材料之间应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在一次“图书跳蚤市场”活动中,我们将整个活动区划分为阅读区、交易区、捐赠区三部分,三个区中的材料相互独立又互为一体。幼儿买到书后可以进入阅读区阅读、休息,也可以进入捐赠区献爱心。参与捐赠的幼儿可以领到捐赠证书,还有专门的老师帮助幼儿拍照留影,记录下爱心瞬间。三个区域的有机联系,进一步提升了活动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在组织“跳蚤市场”活动中,材料的投放一定要从幼儿内在的成长需求出发,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保证材料投放的适宜性,才能最终确保活动的有效开展。我认为确保材料投放的适宜性需要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考察材料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从观摩情况看,服装类以及不适合幼儿年龄的拼音本、生字本、描红书等学习用品类不吸引幼儿。而玩具、绘本等货品是幼儿喜欢的,并对幼儿身心发展有益,很受欢迎。
2.考虑材料是否安全、卫生、健康。玩具类需要提前清洗、消毒,脏的、太旧的、有缺损的、不适合再次循环利用的材料不要投放。有些有尖的、含小零件的、充气的等可能存在安全隐患的玩具不要投放。食品类要保证新鲜、卫生,散装食品应盛装于容器内,加盖密封,拒绝饮料、小食品等不健康的货品,引导幼儿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
3.注重发挥教师在材料投放中的引领作用。在多元主体中,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有责任和义务向幼儿、家长以及相关人员详细介绍活动计划、活动目的,面对众多建议,充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进行筛选,取精去糟,保证材料的适宜性。这样既可以增强活动的有效性,又能调动幼儿、家长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可谓一举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