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红与黑》中于连追梦历程

2017-04-20彭婧

魅力中国 2016年34期
关键词:红与黑梦想

彭婧

【摘要】《红与黑》中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塑造一个出身没有显赫家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主人公于连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自己的梦想——跻身于上流社会,期间经历了成功和失败。

【关键词】《红与黑》;于连;梦想

《红与黑》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艺术手法塑造主人公于连既是一个充满激情、又是一个有着追求梦想的一员。他渴望在险恶的社会环境里获得成功,跻身于上流社会,却经历了成功和失败。于连形象在文学理论界的评价始终不一,有人认为他“虚伪、阴险,是一个地道的阴谋家、野心家”;也有人认为,他是当时“反对封建权贵的勇士,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代表”;更有人认为他是“拿破仑时代的悲剧英雄”。[1]但不管对他如何进行评价,他有着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成为研究者的探讨话题,也是我们分析于连努力奋斗追梦的关键。

一、于连追梦的起因

司汤达取名《红与黑》,是颇有深意的。“红”代表革命、军工和行伍生涯,象征着于连对拿破仑时代的红色革命的向往和憧憬;“黑”则指复辟王朝统治下,于连向往教士的黑袍、教会和教士的职业方面的追求。其寓意是:“在拿破仑的帝国时代,年轻人,尤其是并非贵族出身的年轻人,可以参加革命的军队,凭着勇敢和手中的武器去建功立业,出人头地。”[2]

于连生活在19世纪30年代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这一时期的法国,经历了拿破仑资产阶级大革命的冲击,社会生活矛盾重重、思想动荡。在政治和经济上,没落、软弱的封建贵族还要在这绝境中挣扎抵抗,向新兴的小资产者实施反攻,进行打压;拿破仑大革命以来,自由竞争、人人平等、崇尚个人才能和个人奋斗的先进思想已经广为传播。

对于没有显赫家世,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于连,希望通过自己努力和奋斗追梦跻身于上流社会,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

二、奋斗拼搏,促使于连追梦阶段性成功

于连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踊跃拼搏,在拼搏的道路上取得了成功,并令人羡慕,大体上可从以下几个阶段进行理解。

第一阶段是做家庭教师时,征服市长夫人。因为于连喜欢看书、拉丁文很好,刚好德·雷纳先生想为儿子请家庭教师,老教士谢朗神甫就把于连介绍推荐给其儿子当家庭教师。来到维里业城市长府里,担任德·雷纳先生儿子的家庭教师,可以说是于连第一次登上人生舞台,也是于连追梦的起步。身为家庭教师的于连得到德·雷纳先生的孩子们的崇拜,维里业居民对于连能用拉丁文把圣经倒背如流,也佩服得五体投地。但于连一点也不爱他们,因为他的追梦另有寄托,他只要求自己做个尽责的家庭教师罢了。当时,于连正是十八九岁的小青年,模样清秀文弱,眼睛又黑又大,宁静时,眼中会射出火一般的光辉,像是在思考和探寻问题的样子,偶尔会流露出仇恨的情绪,对贵族社会的阶级差异,贫富的悬殊,有着极度的敏感,“对上层社会只有仇恨厌恶”。[3]他看到市长家里财运亨通,深感羡慕和嫉妒,自己身处地位卑贱,资产阶级个人英雄主义心理油然而生,他下定决心寻求“报复”,去占有德·雷纳夫人。当德·雷纳夫人知道丈夫要组织一个仪仗队迎接国王陛下,这是一种很荣耀的事,她下决心让于连成为这个仪仗队的一员。在挤掉五六个年轻人后,于连成功了。仪仗队出发,大家认出他是市长家的家庭教师时,议论纷纷,如有失体统的做法等。正在大家议论的时候,于连到成了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可不久全城沸沸扬扬都在谈论德·雷纳夫人的婚外情,真相败露,于连被迫离开维里业城。

第二阶段到神学院做修道士时,追梦成为一个代理主教。于连不能继续在维里业城立足,他接受本堂神甫的建議,怀着另一种希望,到了贝藏松神学院,根据他的观察,在贝藏松神学院,对一个无依无靠又没钱的修道者来说,就如同进入人间地狱,没有个人的自由。于连想在宗教的道路上求得功名,心想:“不管哪一行都需要聪明人,若在拿破仑统治下,我早就当了军官。在这些未来的神甫中,我将是一个代理主教”。[4]在夏斯·贝尔纳神甫的好言帮助下,彼拉尔神甫任命于连为《新约》和《旧约》的辅导教师。于连欣喜若狂,“心想这是他第一次获得提升,会带来巨大的好处。”[5]由于教堂教派的政治背景不同,僧侣们经常以猜忌、打击、告密、谄媚的手段,进行残酷卑鄙的排挤打击同行,这种环境下,于连想再提升,也是束手无策。出于失望,他决心不再当修道士了。

第三阶段到巴黎做私人秘书时,博取玛蒂尔德小姐的爱情,得到侯爵的重用。德·拉摩尔侯爵想邀请彼拉尔神甫担任秘书时,彼拉尔神甫谢绝了,并推荐于连“这个年轻人只懂拉丁文和圣经,但总有一天他会在布道或者为世人指点迷津方面施展伟大的才华,这并非不可能的事。”又说道,“您可以试试看请他做您的秘书,他有魄力,有头脑,总之,值得试一试。”[6]德·拉摩尔侯爵是法国最大的贵族之一,于连在他手下做事,不仅每年薪金八千法郎,有可能飞黄腾达,荣耀一世。于是于连怀着对贵族的戒心和往上爬的野心,为了闯出一条路,承受了这份职业。在那里,他结识了德·拉摩尔侯爵的女儿玛蒂尔德小姐,并从克罗兹诺瓦侯爵手里,夺取了玛蒂尔德的爱情。在法国宫廷贵族策划的秘密政治会议上,于连担任了秘书,会后冒着生命危险,把秘密情报送到伦敦去。德·拉摩尔侯爵的这一系列委派,都符合于连的追梦要求。他获得了政界发的一张骠骑兵中尉委任状,获得了德·拉·伟业骑士先生的贵族封号等等。这些都符合于连在德·拉摩尔侯爵府奋斗目标的要求。眼看在过去读《拿破仑回忆录》就立下“宏伟计划”的梦想,在王政复辟时代就要实现。此时,于连的心理是洋洋得意。在巴黎的这段生活,可以说是于连奋斗追梦达到高峰阶段。

三、阶级社会,迫使于连追梦终结性失败

正当于连指望功成名就之际将到来,德·雷纳夫人的一封告发信,断送了他的锦绣前程,毁灭了他的英雄美梦,这激起了于连无比的愤慨,他愤怒地用枪弹去惩罚德·雷纳夫人。

于连进入监狱后,梦想破灭了,个人奋斗目标也彻底泯灭,使他重新认识了现实,明白在当时波旁王朝时代,上流社会设下一道道门第、血统、资历的障碍,作为一个小资产者出身的平民,不可能真正飞黄腾达,出人头地,甚至还会不断地遭到迫害。基于这种愤慨和绝望的心情,于连不上诉,遗憾地接受死刑的判决,二十三岁的于连,就这样结束了自己个人奋斗的一生。

于连的生活道路,给我们展现的不是一幅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瑰丽画面,也不是英雄壮士豪言壮语一曲的赞歌,是于连用自己的血和汗写成的王政复辟时代平民青年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正是在这种挫败中,司汤达作家以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惊人的洞察力,从于连身上,概括出波旁王朝时期法国一代青年悲剧性的历史命运,从人与环境的各种关系中,塑造了一个思想脉络清晰、性格充满矛盾的典型,展现了一代青年如何面对黑暗,寻求时机,施展才华,辗转奋斗,追求梦想的曲折道路。

参考文献:

[1]吕秋微.《红与黑》中于连形象的特征及现代启示意义.[J].世纪桥,2010(5):42.

[2][3][4][5][6]张冠尧译:《红与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2002:2;39;190;211;228.

猜你喜欢

红与黑梦想
如此梦想
情人礼赞
小梦想
红与黑
梦想
梦想
只爱黑白红
HOT!热温迷情
红与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