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
2017-04-20朱柏林
朱柏林
(抚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西抚州344000)
血清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和前白蛋白检测在肝病诊断中应用探析
朱柏林
(抚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西抚州344000)
目的研究血清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前白蛋白(PA)在多种肝病中的变化规律,掌握其在肝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检测1502例各类肝病患者及582例同期体检的健康人群血清TBA、CHE、PA、ALB、ALT,并对结果予以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血清TB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血清CHE活性、PA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组血清ALB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组ALT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BA、CHE、PA是肝病诊断的敏感指标,可早期发现肝脏合成、代谢功能的下降,与ALB、ALT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各类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研判。
总胆汁酸;胆碱酯酶;前白蛋白;白蛋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病
肝脏是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合成蛋白质和多种酶;而肝病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当前肝功能检测项目繁杂,诸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红素等[1]。在检测肝脏合成功能的项目中,绝大多数选择血清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测定。相关研究表明,更灵敏反映肝脏代谢、合成功能与蛋白质分泌的检测项目是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和前白蛋白(PA)[2-4]。本文通过1870例肝病患者TBA、CHE、PA的检测并与部分常规肝功能生化指标ALB、ALT作相关性分析,研究它们在各类肝病中的相互变化关系和临床价值,掌握肝病的病理过程;为肝病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1502例研究对象为2012年7月至2016年6月我院确诊的各类肝病患者,包括男965例,女537例,患者年龄12~77岁,平均年龄39.8岁。依据疾病类型分为急性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其中急性肝炎745例,男498例,女247例,患者年龄12~72岁,平均年龄41.6岁;慢性肝炎556例,男396例,女160例,患者年龄22~68岁,平均年龄42.7岁;肝硬化162例,男123例,女39例,患者年龄35~62岁,平均年龄47.7岁;肝癌39例,男28例,女11例,患者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2.5岁;上述肝病诊断均符合2009年9月西安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标准。正常对照组为同期我院体检科健康体检者582例,包括男351例,女231例,年龄21~59岁,平均年龄37.3岁。所有研究成员均接受详细病史询问、B超检查与体格检查等,无明显器质性疾病;性别、年龄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仪器与试剂检测仪器为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TBA、CHE、PA、ALB、ALT试剂由宁波瑞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3方法所有研究对象均以未抗凝试管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5ml,常规分离血清,避免溶血、脂血,使用日立718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BA (酶循酶法)、CHE(酶连续监测法)、PA(免疫透射比浊法)、ALB(溴甲酚绿法)、ALT(连续监测法)。
1.4统计学处理以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样本均数间比较、线性回归相关性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两者间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血清TBA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血清CHE活性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组血清PA浓度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组血清ALB浓度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急性肝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组血清ALT活性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肝癌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肝病组与正常对照组检验结果(x±s)
3 讨论
胆酸(CA)、鹅脱氧胆酸(CDCA)和代谢中产生的脱氧胆酸(DCA)还有少量石胆酸(LCA)和微量熊脱氧胆酸(UDCA)均为正常人肝脏合成的胆汁酸,统称总胆汁酸(TBA)[5]。肝脏是胆汁酸代谢的唯一器官,TBA进入肠腔后绝大部分经回肠、结肠重吸收,经门脉回流入肝。肝损伤存在的肝胆疾病中,TBA经门脉回流肝脏因肝功能的下降或侧支循环的形成,肝细胞不能充分摄取TBA,TBA浓度因此升高;且肝细胞损伤程度与TBA升高成正比。由表1可知,急性肝炎时TBA升高最为明显,其次为肝硬化、肝癌、慢性肝炎。TBA升高的各类肝胆疾病患者异常率:急性肝炎与肝癌均为100%,肝硬化为88%慢性肝炎、胆道疾病也达65%以上[6,7]。可见TBA检测在肝胆疾病中较传统肝功能指标更敏感、特异。TBA在肝癌、肝硬化的不同阶段均增高[8]。当肝功能常见指标如转氨酶、胆红素及碱性磷酸酶等转为正常,血清TBA水平仍很高时,肝细胞功能失调,肝实质细胞减少是其可能的原因。
高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症也可用TBA检测加以区分:高胆红素血症时TBA正常而胆红素升高,胆汁淤积症则反之,胆汁淤积性黄疸时两者均升高[9]。TBA浓度下降越慢的肝胆疾患预后越差,病情加重或转为慢性时TBA浓度会长期偏高或再次升高。肝硬化活动期、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敏感指标也是TBA,其浓度显著下降表明治疗有效。可见,TBA检测利于观察肝胆疾病的变化规律及预后。
胆碱酯酶(CHE)是一类糖蛋白,半衰期约10d,由真胆碱酯酶和拟胆碱酯酶两部分组成,乙酰胆碱均能被两者催化水解,生成胆碱和乙酸。肝脏的拟胆碱酯酶是血清CHE的主要来源,而真胆碱酯酶源自神经细胞和新生红细胞,含量甚微[10]。由肝细胞合成的拟胆碱酯酶是水解酶,可反映肝脏的合成功能。肝脏疾患时,肝细胞变性、坏死和纤维化,导致肝细胞合成功能下降,CHE合成降低。肝细胞损害越严重,合成的CHE越少,血清CHE活性下降越明显[11-14]。本研究显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癌患者血清CHE活性显著降低,提示这些肝病肝细胞变性坏死,间质炎症细胞浸润,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合成功能受损,影响了CHE的合成,导致血清CHE活性下降,它是肝脏病变后下降最快的酶,且下降程度与肝脏受损程度有显著正相关性,即肝病病情越重CHE活性越低。代偿期的肝硬化患者,血清CHE多为正常,失代偿期时,则CHE活力明显下降。由此可见,CHE能反映肝细胞合成功能及储备功能,故CHE检测可作为肝病病情判断的一项敏感指标。
在肝病鉴别诊断方面:肝硬化的各阶段TBA均增高,考虑肝硬化时,通常血清TBA>30umol/L和CHE<3000U/L,可与肝癌、慢性肝炎等相鉴别。而肝硬化时血清CHE一般低于3000U/L,肝癌时一般高于3500U/L,可将两者初步区分。综上可知,连续监测血清TBA、CHE变化可为肝硬化患者的预后研判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
前白蛋白(PA)又称转甲状腺素蛋白,分子量5.4万,由肝细胞合成。PA的半衰期仅约1.9d,当肝细胞受损时PA合成迅速下降。而白蛋白(ALB)的半衰期为12d,即使肝细胞ALB合成功能停止8d,血清ALB只降低20%[15]。故肝脏疾病时PA较ALB能更及时、灵敏、特异的反映肝脏合成功能。本实验显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组血清PA浓度均显著下降。PA下降而ALB正常的患者约占肝病的30%,且PA下降超过50%的患者占比多数,PA始终处于低值表明肝细胞受损严重,PA及ALB随着症状缓解,能够迅速恢复正常显示肝细胞损害较轻、预后良好。肝细胞坏死较轻的肝硬化,PA变化不大,预后较好,当病情改善时,PA亦迅速升高;坏死严重的肝硬化PA几乎为零,预后凶险。PA下降程度与病情有紧密关联,是肝病预后判断的可靠指标。结合不同类型肝脏疾病和非肝脏疾病亦可用PA、转氨酶、胆红素检测相鉴别:急性肝脏疾病时,PA、转氨酶、胆红素均升高;非肝脏疾病时,仅转氨酶、胆红素升高而PA正常。
肝病患者血清TBA、CHE、PA水平与常规肝功能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肝炎TBA与ALT、AST和GGT等呈正相关,CHE、PA与其呈负相关;而慢性肝病TBA、CHE与常规肝功指标均无相关性[16,17]。TBIL、ALB、ALT、AST、GGT和ALP在慢性肝病中阳性率均较低,此时如伴有TBA升高,CHE降低,提示有肝细胞损伤,是慢性肝病损伤的敏感指标。故血清TBA、CHE、PA、与ALB、ALT联合检测可早期发现肝脏合成、代谢功能的下降,有助于各类肝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研判。
[1]江智基,姚光,巫协宁.临床肝胆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出版社,1998:23-305.
[2]陶其敏.肝功能实验诊断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6):327.
[3]陈卫卫,王学清.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对判断肝硬化患者肝储备功能及预后的临床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2,11 (1):16-17.
[4]贾春华,李岩.肝病患者血清胆碱酯酶、总胆汁酸、前白蛋白的检测[J].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999,17(1):20-21.
[5]康格非.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试验[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9-70.
[6]魏有仁,孙先高,蔡湄.血清总胆汁酸的酶法测定及其评估[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3,16(1):11-14.
[7]单继烈,杨珊敏.血清前白蛋白、胆碱酯酶、总胆汁酸对肝硬化分级诊断的临床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07,25(3):264-268.
[8]何菊芳,董梅,匡铁吉,等.总胆汁酸及前白蛋白等指标诊断肝硬化及肝肿瘤的应用价值[J].武警医学,2008,10(1):21-33.
[9]武仰晶,王向东,秦绍明,等.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肝病的诊断价值[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1995,16(1):5.
[10]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29.
[11]孙宏勋,顾洪涛.血清丁酰胆碱酯酶与肝硬化Child pugh分级关系[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1):49.
[12]杨丽,高艳章,杨伟,等.肝病患者3种血清酶联合检测及其意义[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10(1):26-27.
[13]王静,高锦孝,白永泽,等.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临床研究[J].中华检验学杂志,2005,28(1):68.
[14]朱月蓉,邱红,薛宁,等.重度慢性肝炎患者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及胆碱脂酶的测定结果分析[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10 (1):29-30.
[15]史清梅,唐秀英,张冬青.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06,12(1):39-40.
[16]阴斌霞,王香玲,赵丽华,等.多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7,06(1):50-52.
[17]李晓宛,谢南,潘雁群.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PBP、PA、CHE、ALB的变化及临床意义[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5):483-484.
R446.11+2,R575
A
1674-1129(2017)02-0255-03
10.3969/j.issn.1674-1129.2017.02.039
2016-09-06;
2016-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