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生作文常见误区及对策浅析
2017-04-20张冬梅
张冬梅
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和自身条件禁锢了他们的视野和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写作水平。其写作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少情感。或无病呻吟,或虚捧伪赞,造成一定的声势和氛围,企图引起老师的同情或关注。比如写家庭,一定要写得非常不幸,要么父親打工,要么母亲生病,要么失去父母;写学校,定要对老师由衷的赞美;写理想,定要豪情万丈等等,给人矫揉造作之感。作文原本是一种精神产品的独创,“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没有真情,再高明的写作技巧也只是无水之舟,没有感情的文章就如同一具僵尸,有形而无神,很难打动读者。
误区二:少素材。学生作文大多千篇一律:写景莫过于家乡的四个季节;写亲情就是母亲在灯下为自己缝衣服;写友谊离不开误会让朋友情更深……甚至有的学生同一作文本上的几篇文章,就有完全相同的材料,久而久之,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想内容充实,有意蕴,就离不开材料的支撑,如果学生手中的材料陈旧贫乏,写出的作文就很难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误区三:少文采。多数学生没有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语言苦涩,词汇贫乏,多陈词滥调。如写雪,离不开白雪皑皑,粉妆玉砌;写时间,就是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写夜,定是繁星点点,灯光闪闪……个性与文采被湮没殆尽。孔子曰:“言之无文,形而不远”。缺乏文采的文章是没有生命力的。
误区四:少创新。农村中学生少社会投入,少环境调配,少思想提炼,他们只能从很少的一部分课外书中搜集材料。作文的立意多被条条框框所限,没有个性色彩,内容平淡,很少有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人和事,多鹦鹉学舌,人云亦云,难以突破他人的惯性思维,殊不知真实才是作文的生命。
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中尽可能地挖掘发挥自己的潜能,就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用心去写作,于细微处见真情。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情感永远伴随着生命,越是真实,就越动人。我们在作文时,最重要的就是写内心深处的东西,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东西,甚至连新颖的立意和华美的语言都可次之。传说汤显祖创作《牡丹亭》,当写到丫环哭杜丽娘之死时,汤显祖也跟着哭了起来。正是有了如此深切的情感,《牡丹亭》才会为后人拍案称奇。我们的中学生写作文,应先从身边的故事,熟悉的校园生活入手,熟悉了,才有真实感;真实了,才有情可发。比如写父母,数一数他们额头的白发间承载着几重爱;写老师,听一听他们平凡的教导中蕴含着多少希望;写生活,悟一悟琐碎的小事中隐藏着多少哲理。只有自己的真情之作,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其次,要投入生活,用心去观察、体验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写作的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细微感觉从生活之树上摘下来的果实,是每个人独特的心灵感受在笔下绽开的花蕾。我们中学生要想提高写作水平,首先必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像蜜蜂采蜜一样不断地从生活中摄取有用的养料,日积月累,素材仓库自然丰富。“处处留心皆学问”走进大自然,你可以观察水的千变万化,体验山的奇绝险怪,领会树的万种风情,描摹云的千姿百态;走进生活,你可以感受亲情至爱,体会温馨友情,挖掘人生哲理,评价人情世态。
第三,精心锤炼自己的语言,提高文学素养。宋朝王安石的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经过了十余次的改动才定下来,成为练字的典范,诗人杜甫更是抱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成了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学习前人的精神,灵活调动语言的表现力,用生动的比喻,磅礴的排比,幽默的仿词,含蓄的双关等装饰自己的语言,并学会调配句式,长短结合,整散搭配,营造文章的音韵美,使文章熠熠生辉,读来使人荡气回肠。
第四,培养创新意识,写出自己的个性。曹文轩先生说:“智慧在于对世界能有自己的一份独特看法,有了独特的看法之后,又能以独特的叙述方式将其表达出来。智慧在于思维不再是僵直的,机械的,当路被堵死时,能换另一种思路,而思路一转,则柳暗花明,新意顿现。”作文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从自己独到的感受出发,寻找新颖的角度去开掘事物的特点,探究事物的本质,言人之未言。苏轼有言:“文章最忌随人后”放眼文学长廊,我们会发现凡有名的作家,都有自己的个性,如鲁迅的犀利,毕淑敏的深沉,路遥的朴实,三毛的浪漫……它浸透着作者生命的色素,有着他人无可企及的个性魅力,有了个性,文章才会有创新。
农村中学生要克服自身的局限,多读书报,多参与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开阔自己的视野,领悟生活的魅力,学会开发利用已有的资源,把能够为我所用的东西拿出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开掘、提炼、创造,让他变成自己的东西。只要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多积累,多思索,多练笔,文思便不会枯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