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别让历史失去诗意

2017-04-20宋东映

文教资料 2017年2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诗歌

宋东映

(荆州市江陵中学,湖北 荆州 434020)

摘 要: 历史教学是用语言的形式将历史学的成果展现给学生,给予学生知识和启发。现有历史教材概念多,结论多,叙述形式呆板,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通过文史结合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历史课堂灵动起来?借助小说、散文、诗歌甚至自我创作,对于激发学生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辩证思维和综合素质,无疑有十分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文史结合 文學作品 诗歌 诗文学历史

文史结合是历史学的一个优良传统。唐代杰出的史学评论家刘知几曾言:“昔夫子有云‘文胜质则史。故知史之为务,必藉于文。”修史必借助于文采。西方史学泰斗奥波德·冯·兰克曾说:“历史既是艺术又是科学。它必须满足学术批判上的所有的要求。与此同时,历史如同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一样,它也应该给予哪些受过教育的人们以同样的乐趣。”史学大家白寿彝说:“把我国的历史文学的优良传统总结起来,我想最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六个字:准确、凝练、生动。”事实证明,无论中西,能够流传至今的史学著作除了重要的史学价值外,绝大多数都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西方学者将其作为史料去研究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的社会和迈锡尼文明,同时是西方文学中最伟大的作品,这些都是这一优良传统的杰出体现。

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中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在现实历史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喜欢历史又难以亲近历史,感叹历史学习的枯燥乏味。那么高中历史课堂为什么不能实现文史结合,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让历史学习生动起来、鲜活起来,让学生产生与历史的亲近感,进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文化常识的熏陶呢?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一、借助文学作品的力量

比如借助小说,小说的故事情节是吸引学生的,阅读故事的时候剖析、解读小说中的历史现象就能很好地为历史课堂服务。比如《醒世恒言》卷十八《施润泽滩阙遇友》中有这样一段:“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稠广,土俗淳朴,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驻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在这篇话本中写的是明朝嘉靖年间,江苏吴江(时属苏州府)的盛泽纺织状况,生动地反映了明时当地民间纺织业的一片兴旺景象。查《吴江县志》,小说并非虚构。该话本主人公施复本是“小户儿”,“本钱少,织得三四匹,便去上市出脱”,后来渐渐发达,“夫妻依旧省吃俭用,昼夜营运,不上十年,就长有数千余家事”,“载起三四十张绸机”。这反映出明代一些小商品生产者从小本经营起家,资本急剧增值,生产迅速发展的情形。而且已较多地使用雇佣劳动者,采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一些纺织作坊已具备某种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又如借助散文,散文读起来很轻松,语言也很有美感,完全不同于枯燥的史料陈述,或者拗口的文言文。2011年江苏卷就用两段材料考查中国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一是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中:“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她很少有停手的时候。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二是蒋梦麟的《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中:“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在这两则材料的基础上设问“近代变迁过程中乡民们‘迷惘和阵痛的表现”,学生依据材料可以很直观地概括正确答案——收入的减少;传统谋生手段的消失;对新生产方式的不适应;百无聊赖;对世风日下的感慨。

二、诗歌与历史的联姻

以诗文考史论史,使学生在严谨的史料考证、理性分析中,感受到动人心弦的文字的力量,也开阔知识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文史结合能使教师教学有一定的文学性、艺术性,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高中历史毕竟是理性的、辩证的,历史课不是语文课,无须大段引用古典诗词原文,只须一两句点睛之笔,虚实结合,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比如说唐朝的,用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看唐朝城市管理,用李白的《哭晁卿衡》“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看唐代对外关系,用元稹的《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看唐朝社会生活。又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门阀制度的兴衰;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论古代交通发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论百家争鸣。

不仅是古代史,讲近代史同样可以用诗词。比如讲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可以用毛泽东诗词:新中国成立初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改革开放初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1世纪初——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情史交融诗意述史

不仅上课的内容可以融入文学因素,课题和小标题的设计也能通过一些语言上的技巧使上课显得更生动。比如《落日的余晖——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近代的初曙——新航路开辟前后的西方》。又如《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课小标题:从传统中走来,在妥协中革命,在法治下确立,在渐进中完善。四个小标题层次鲜明、重点明确地讲清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过程和作用。比如《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分四模块探究:历史的回音——从旧外交到新外交,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历史的转型——从革命外交到国家外交,讲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的舞台——从日内瓦会议到万隆会议,讲和平共处的成就;历史的展望——从和平共处到合作共赢,讲当今中国的外交。帮助学生掌握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析推动外交政策演变的因素,掌握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内涵。

历史叙述可以是诙谐的,比如端木赐香的《那一次我们挨打了》用这样的语言描述19世纪中期中国与英国的对比:“综合国力:硬实力与软实力的比较——西方第一号现代工业强国VS东方第一号原始农业大国;那边厢的放任自由主义和这边厢的闭关锁国;热兵器 VS冷兵器;英国式的君主立宪和东方式的绝对专制;科学的巨人VS科学的儿童;那边是文艺的春天,这边是文艺的冬天。”上课借用,读起来轻松又发人深省,笑过之后又留下沉甸甸的思索,对于晚清面临的世界形势有更清醒的认识。

四、自为诗文学历史

笔者所在的湖北省荆州市,古代是楚文化发源地、三国古战场,近代来是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沙市,文化古迹遗存是比较多的,以此让学生写诗作文,论古谈今,一方面加深对家乡历史文化的了解,另一方面培养爱家乡的人文情怀。

如《访古探胜荆州城》:“当你乘江轮出长江三峡,过湖北宜昌顺江而下,便到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荆州城。若从她作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国郢都渚宫算起,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历朝历代都重视荆州。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11年,盛极一时。南北朝时的梁元帝和五代十国的南平王也曾在此偏安一隅。……关于荆州的战略地位,诸葛亮有评价:‘北踞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用武之地也。所以,夺荆州的战事千百年來在这里累有发生。关于荆州的战争,恐怕不得不提起人们熟悉的‘刘备借荆州和关羽‘大意失荆州的故事了……”

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史实的学科,在背书记忆的过程中,除了顺口溜打油诗方便记忆外,韵文述史显然更能提升学生学科素养。比如讲中国古代史,秦朝至明清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关系演变时可作如下概括:“始皇创行郡县制,百代都行秦政事。郡国并行始刘邦,藩辅不成反遗殃。……武帝谋纳主父偃,推恩一策为集权。另设监察十三州,先为刺史后为牧。……安史乱后割据生,节镇太重中央轻。宋行路府军州监,文臣知州又通判,尚有一级是知县。元代行省影响远,地方省制七百年。明废行省习称省,权分三司利皇城。清以督抚治地方,随时撤换强中央。”

通过文史结合,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能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三能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和技巧,值得在教学中大力提倡。但文史结合不能违反基本的史实,也不能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际内容。换而言之,文史结合只是用艺术性的语言表述史实,启发思考,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必须正确处理好内容与手段的关系。做到文史结合,对教师自身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所谓:“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然而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文史结合之路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教师必须不断积累文史知识,提高文史素养,才能运用自如。

参考文献:

[1]臧亚利.文史结合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21).

[2]王平,李慧影.论历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5(12).

[3]李海涛.历史教学呼唤文史结合[J].历史教学,2005(10).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诗歌
诗歌是光
诗歌岛·八面来风
农村中学历史教学的反思与对策
“互联网+微课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三 R”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
论历史教学中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应用
诗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