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控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中的思考
2017-04-20陈建国邹明王洪军
陈建国+邹明+王洪军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中职学校教学中面临的中高职衔接的问题,提出了中职学校面向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思路,改革课程结构,改善评价机制,实现中高职有机衔接,优化高技能人才培养途径。
关键词:数控技术;中高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46-02
中高职衔接是指按照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努力推动中职与高职之间的协调发展,更加系统的培养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型特别是高端技能型人才,以及全民素质教育的需求。
一、改革背景
(一)社会需求
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高新技术设备的大量使用以及知识更新,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涌现,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和时间周期也悄然在相发生改变。
(二)课程设置是中等职业学校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的一个突出问题
目前数控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有以下五个突出的矛盾:①要求较广泛的就业适应能力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②要求劳动者掌握多元技术与有限的学时之间的矛盾;③是要求扎实的继续学习基础与有限的学时的矛盾;④要求创造能力所需要的较宽泛知识面之间与有限的学时的矛盾;⑤存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课时分配及教学要求的不合理性与有限的学时的矛盾。
在我们中职学校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基础课程内容简单,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要求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又存在基本概念抽象、知识点分散、分析方法多样、机床系统的部件和机加工工艺类型复杂等问题使得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在教学实施时面临更多的困难。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毕业生质量,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夯实继续受教育的文化基础,这将是我们中职院校教学改革中较为现实且能较好实施的改革方案之选。
二、教学衔接改革
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系统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在以下方面重点做好衔接工作:适应区域产业需求,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创新课程体系和教材;强化学生素质培养,改进教育教学过程;改造提升传统教学,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拓宽人才成长途径;坚持以能力为核心,推进评价模式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教师培养培训;推进产教合作对接,强化行业指导作用;发挥职教集团作用,促进校企深度合作等。
三、中职学校课程衔接改革
由于中职教育的职业定向很明确,是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培养和输送合格的初中级专业技能人才,这是其基本的任务和特点。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大部分的中职毕业生都要通过劳动就业,走向生产、经营和服务第一线,只有少部分优秀中职生在毕业后就能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深造。因此,中职学校在设计课程结构衔接时是要贯彻和遵循“中职为基础,高职为主导”的原则。而高职院校则要以中职为基础,深刻了解并牢牢把握中职的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为导向,才能在不影响和干扰中职教育以赢得就业优势为重要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素质为基础的办学方向和原则的前提下实现理性的中高职衔接,才能使高职教育立足在中职教育的基础之上,有效地提高和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达成完善中高职职教体系,提升办学质量和效益,促进职教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的目的。具体措施有:①定期对市场、企业、从业人员进行调研,如思想品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薪资待遇等。根据调研结果,结合中高职学校人才培养趋势,提出课程衔接改革思路;②不必要的基础理论课坚持不开,即使需要也尽量少开。如计算机只开设一年;③学生进校就开设专业课,实训课。如数控专业开设钳工实训、车工实训等,课程由浅入深,操作由简入繁;④什么重要学什么,如数控专业培养的是一线操作工,重在操作,对复杂的机床维修不作要求。专业组根据专业要求,拟定出具体方案,包括学期开设课程、课时、能力目标、检测方法。实习、见习安排,开设选修课。选修课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缓解实训不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四、打造专业教师队伍
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中高职衔接教学改革的前提,建立和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和“定期研讨、专项培训、常态沟通”的教师培训机制,建立师资定向培养制度和“证书+企业实训”的培养模式,打造“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
五、考核评价机制改革促进中高职衔接的融合
(一)在考核评价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價
现代教育要求我们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应从甄别式的评价转向发展性评价。应试教育是以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学习优劣的唯一标准,这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将分数作为第一目标,忽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等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学习的考核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应多运用考核评价所具备的诊断功能和促进功能,注重学生发展过程,把评价重点放在过程评价上,强调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独立的个体,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将重点放在学生个人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上,不能简单地按分数划等级,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到自己的进步。
(二)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评价,要求教师要创设情境,注意考查学生在其指导下,是否能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在团队协作中,与同伴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否对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进行阐述;是否在对问题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几点,对学生所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给予定性评价。
(三)多样化的评价主题和方式
要采用多样化的评价的手段和形式,评价应以过程评价为主,既可以采用卷面考试、口试、书写活动报告等方式,也可用学习观察、学生访谈、作业和考试分析等。杜绝一次考试决定学生终身的现象出现。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要从多个视角进行,如让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有关人员进行测评及家长参与评价过程等,让评价不仅仅局只限于教师单一方面。
(四)以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方式呈现评价结果
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评价的结果。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只要你愿意在某方面付出了努力,就能获得公正的、客观、及时的评价。此外,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注意个体的差异性,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
(五)重视对学生的再次评价
由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发展具有个体差异性,要允许部分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逐步达成应达到的目标。因此,教师在评价时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如果学生自己对某一次测验的成绩觉得不满意,教师可以给出鼓励性的评语,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在真正掌握了知识和技能后,再次测验并给予再次评价。这种再次评价方式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发展性的特点。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而言,这种“再次评价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他们新的学习动力。
六、思考
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首先是满足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需求,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其次是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是两个不同阶段和层次却又同属性质的教育,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衔接,有利于两者互为动力,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充分的发展。在衔接过程中,课程结构是制约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主要问题,目前各地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已经有了很多的成果和效果,但仍未形成理想的目标模式。因此,中、高职衔接问题,不是就事论事所能解决的,这需要系统、配套的措施,更需要有一个磨合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1).
[2]金盛.涨落中的协同: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教育模式研究[J].西南大学,2013,(4).
[3]孟源北.中高职衔接关键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3,(4).
2.ChengDu DongZiKou Vocational High School,ChengDu,SiChuan 610036,China)
Abstract:In view of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secondary voational school teaching,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train of though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reform,reform the structure,improve the evaluation mechanism,realize the organic converg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Ways to Cultivate Talents.
Key words:NC technology;middle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the teaching re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