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选择
2017-04-20彭忠祥
彭忠祥
摘要:本文以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的理论为指导,从大学即文化这一视角,结合H职业技术学院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总结并提炼出通过打造校园文化活动平台,着力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不断创新教育方法、拓展教育途径、营造文化素质教育环境,全力推进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理念与路径探索。
关键词:文化素质教育;文化活动体系;活动文化;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4-0241-03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这一精辟论述给我们的启迪是:大学即文化,办大学就是办文化氛围,就是通过营造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环境,让学生在这个环境氛围中接受熏陶和感染,学会思考、感悟和体验,进而健全素质,净化灵魂,升华人格,完善自我,实现“做事”与“做人”的和谐统一。通过对H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工作的总结、思考和凝练,我们得到启示: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环境,不失为高职院校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效的实践路径选择。
一、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营造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氛围,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直接环境,是引导人、激励人、鼓舞人的一种内在动力,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在于: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人为本。不仅是现代大学增强办学实力、激发学校活力、彰显文明魅力,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格健全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客观需求。
遵循这一教育理念,H职业技术学院在育人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拓展为总揽,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着力打造富有特色与活力的高品位校园活动文化,努力为学生文化素质提升,建构平台,提供舞台,营造出以“文”化“人”的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氛围。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了“校级活动届次化、院系活动项目化、日常活动社团化、重点活动精品化”的校园文化活动建设格局,并打造和培育了社会实践、非常对话、科技创新、志愿服务、文化讲堂等一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和工作品牌。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生动活泼的主题教育、社会实践、人文艺术、学术科技、心康娱乐等系列校园文化活动的扎实有效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充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拓展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发挥了教育、导向和激励作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心理人格、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塑造与养成,在学生中产生了积极、广泛和深刻的影响。
二、构建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体系,建设活动文化
(一)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培养思想政治素质
思想教育活动,既采取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方式,又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寓教育于课堂、于活动。如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以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组织开展的“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组织观看《感动中国》等教育片,开展以“学感恩、知荣辱”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结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开展“用心灵呼唤诚信”演讲及征文比赛;结合《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开展党史知识竞赛和图片展等活动,为青年学子坚定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国梦”的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挥了积极的教育和引导作用。
(二)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培养责任奉献意识
1.社会实践活动制度化。学校每年寒暑假期坚持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组织大学生开展“进社区”、“辅助执法”、“边远山区支教服务”等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在服务社区、辅助执法、送“科技、文化、卫生”下乡等活动过程中,促进学生对社会、企业、民情的了解,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对大学生受锻炼、长才干,强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志愿服务活动项目化。学校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省运会”、“家博会”、“美食节”等志愿服务工作,每年有近5000人次志愿者活跃在各项社会公益活动以及重要的展(会)场。志愿服务活动成为学校共青团工作的一个品牌,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为大学生搭建了广阔的社会实践舞台,而且也为他们用实际行动实现“服务社会,传播文明,提升自我”開辟了有效的途径。
(三)以人文艺术活动为载体,培养文化艺术素养
1.文化艺术活动,育才展艺。艺术是以人类情感和想象为特征的把握和反映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不仅能满足人的多方面的审美需要,而且在人们的精神领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每年一届“艺术节”的举办,“中华经典诵读大赛”、戏剧小品团体大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之民谣吉他大赛等文化艺术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展现艺术才华、提高人文艺术素养,提供了舞台。
2.文化讲堂活动,崇文尚德。为营造校园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精神的塑造,引导学生崇文尚德,学校推出“文化素质大讲堂”系列专题讲座。几年来,共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展人文、风俗、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讲座50多场,参加学生已达30000人次,在全校形成了一股“向名师学习,尚文化品位”的热潮。“文化素质大讲堂”已经成为学校能够实现雅俗共享的校园文化精品活动,对塑造学生的思想和品格,影响深刻。
3.高雅艺术活动,提升品位。丰富多彩的高雅文化艺术活动能对受教育者起着情感感染、综合强化、舆论导向和人格塑造的作用。学校高度重视并大力度、高投入地抓好抓实高雅文化艺术进校园工作。高雅艺术的熏陶,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了人文艺术修养,而且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品位。
(四)以学术科技活动为载体,打造科技创新品质
1.科技文化活动,培养技能。科技文化活动建设,以每年一届的“科技节”这一闪耀着科技精神与人文思想光芒的活动为主线,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项专业技能大赛等,带动校园学术科技创新活动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蓬勃开展,促进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养成,从而形成浓厚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氛围。在创新文化熏陶下,学生的创新品质得到培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各项科技竞赛捷报频传。截至目前,仅学生获得的国家专利就达40余项,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金、银、铜奖50余项。
2.非常对话活动,助推创业。学校与区域青年企業家协会携手合作,请成功的青年企业家与青年学子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和探讨,通过互动与对话,切身感受企业家的成功之道和企业家的精神魅力,从而促进同学们更加了解社会,认识自己。青年企业家与学子面对面对话活动的开展,有效地实现了课堂教育的延伸,有利于同学们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以此确立自己明确的人生目标,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为走向社会、走向成功做好准备,为就业和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以心康娱乐活动为载体,培育健康和谐身心
1.社团活动怡心益智。学生社团活动作为一个重要载体,在文化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理论学习、社会实践、学术科技、文化娱乐、体育竞技、文学创作以及公益服务等学生社团活动精彩纷呈。每月举办“创业一条街活动”,各学生社团通过竞标的方式,和公司合作,开展买卖活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拓宽求知领域,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巩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展现音乐魅力,激扬青春旋律”、“民谣之夜吉他大赛”、“财经论坛”等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大学生培养兴趣,拓展素质,发展成长的有效平台。
2.健康教育明亮心田。涵盖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研究的心理健康教育“七项心育工程”为青年学生明亮心田,撑起一片晴朗的成长天空。心理学必修课的开设和大学生心理协会开展的系列活动,推进了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学生中形成了正确面对并主动寻求解决心理问题的氛围。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图片展、“5.25我爱我”万人签名、“心心相连”N人N﹢1足球大比拼等活动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三、创新工作实践,寓“三个渗透”于文化素质教育
(一)课堂学习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1.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紧扣高职教育和高职学生特点,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不断深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改革,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三进”(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
2.课程建设突出文化素质教育核心课程的作用。课程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包括必修、限选、任选三个模块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如《哲学基础》课的教育教学,旨在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精神支持,使学生不仅在知识和技能上成人,更在精神和心灵上成人。一方面,引导他们去探究超越现实功利的人生意义,树立理想,坚定信仰,净化心灵,形成求真、向善、爱美的健康人格和人生态度。另一方面,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见识,避免在喧嚣的俗世中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并使之能够知人论世,德技双馨。
3.专业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为促进专业教育中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学校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专业教育的精神陶冶功能,同时把人文艺术融和在专业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学校重视专业实践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建设,在各院系组织的学生专业实训实习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确立了以专业实习带队老师为主,院(系)党总支部书记、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共同参与的实践教学机制,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列入专业实践教学计划中,在组织实施专业实习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全程参与。
(二)生活体验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生活体验是指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接受文化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体验做人、做事的道理,体验人生价值,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建立起相应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的思想。
1.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健全实践教学协作机制。学校以“明确目标、工学结合、强化技能、注重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推进高技能培养与人格塑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积极拓建校外实训基地,注重实训基地的“软环境”建设,努力营造一个科学、技术、人文相融合的实验实训环境。教务部门组织的“工学结合”专业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学工部门的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与暑期活动做到组织实施一体化,形成协作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三全”育人的功能。
2.丰富生活体验,提升人格素养。(1)培育良好的习惯,提升道德素养。学生通过排队候车、文明就餐、尊老爱幼等生活体验,秉承优良的道德传统,培育良好的习惯。(2)明确历史使命,强化责任意识。通过系列实践活动的组织开展,促进学生对民情、对企业、对社会的了解,培养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公民意识、服务意识、法制意识以及成才意识,使大学生明确肩负的历史使命和应有的责任担当。(3)端正就业态度,培养创业精神。通过教学实践活动,学生深入企业生产一线,为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搭设良好的平台,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加深了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体验了工作的艰辛,了解了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端正了就业态度,培养了创业精神。
(三)环境熏陶中渗透文化素质教育
學校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的构建,营造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高品位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既能胜任具体工作,又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型人才,培养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以景观文化建设浸润学生心灵为例,学校以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为建设校园景观文化的理念,体现出整个校园建设现代、纯净、优雅、舒适的特色。校园景观文化以优美高雅、寓意丰富的景观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影响每一位学子,目的是为了达到教育人、感染人、熏陶人、引导人,唤醒人的主体意识,求真向善,滋养人才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骆正林:教育景观的构建与教育舆论的形成[J].高等教育研究,武汉:2014,(8):8-16.
[2]王少安,周玉清.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163-186.
[3]韩冬梅.浅谈个性化教育的基本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2008,(08):38-39.
[4]龚克.素质教育知与行[J].中国高教研究,2015,(5):8-13.
[5]佘双好.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核心价值观形成的院校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6):34-39.
Abstract:The to Marx's theory about the human and the environment as a guide,from university is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with H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 begin,summarizing and refining a by creating a platform for campus culture activities,efforts to build a campus cultural activity system,innovate educational methods,broadening the ways of education,create a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quality education,efforts to promote the concept of students' 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exploration of the path.
Key words:cultural quality education;cultural activity system;active culture;educational environ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