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与中国现行社会体制

2017-04-20夏远飞

文教资料 2017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

夏远飞

(云南大学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云南 昆明 65000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思想武器和理论指导,提供了正确的原则、观点和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发展机会,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本文从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理论出发,结合中国现行社会体制的构建,可以得出,中国现行社会体制正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实践成果。

关键词: 马克思 公平正义思想 中国现行社会体制

一、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理论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该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代表的阶级立场十分明显,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在唯物史观的论述中表达了丰富的公平正义思想,表达了社会平等观和公正观,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发展和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人们所理解的公平正义观点不同,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同,恩格斯指出:“平等的观念,无论是以资产阶级的形式出现,还是以无产阶级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这一观念的形成,需要一定的历史条件,……这样的平等观念,说它什么都行,就不能说是永恒的真理。”[1]作为上层建筑主要形式的国家,表面看来仿佛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实际上却是统治阶级的各人借以实现其共同利益的形式,是统治阶级的工具。封建社会要求废除奴隶社会的不平等,资本主义社会要求废除封建社会的不平等,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废除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共产主义社会实现按需分配,人人平等。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公正的现象进行了批判,资产阶级打着追求“民主”、“平等”、“人权”的口号登上了历史舞台,相比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现更高层次的自由与平等,“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比,是在‘自由、‘平等、‘民主、‘文明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一步”[2]。资本主义倡导的平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仍然按资本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存在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3]。

二、我国现行社会体制状况审视

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更强调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过程,是一个发展渐进的过程,具有社会性、时代性、历史性。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观点理解就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正平等。

中国现行社会体制中的一些情况。中国现行社会体制包括国体和政体两方面,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我国现行社会体制内容不难发现,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所有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的关系如鱼与水紧密相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总体情况是很好的。然而,当今社会尚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如:

1.住房问题

住房是人们生存的基本物质需求,但仍有有一些人劳动一辈子也未必能获得一套住房。另一方面,我们从媒体报道中得知少数“房叔”、“房姐”们占据着几十套甚至上百套的房产。住房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2.收入分配问题

收入分配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因素,机制公平是收入公平的保障,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当然公平是相对的,在竞争激烈的社会,有的人靠知识技能,有的人靠勤奋获得职业,但某些人却靠关系或世袭不劳而获,还宣扬一种“拼爹”理论。这种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无形中挫败那些踏实勤劳有能力人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3.社会资源配置问题

这主要表现在城乡、地域、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的差距,最明显的是教育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一些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教育和医疗资源相当匮乏,导致大城市的教育与医疗资源超负荷供给,无法满足更多人的需求。笔者认为,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都应尽量争取平等地享有受教育权和医疗权,同时也应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和医疗资源。

4.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机会问题

当今,一些行业有“潜规则”,一些企业有“潜规则”、学术界也有“潜规则”,这就会妨碍创造力。

5.不同人群话语权问题

有一些人面临生存压力大、诉求难度大等问题,故体察他们的要求是值得重视的事。

三、策略与路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就是每个人都享有权利平等、机会平等、和规则平等的发展机会,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激发社会发展的活力。当今社会,某些人心性浮躁、急功近利,不放过任何一次展示和提升自己的机会。机会不均等,公平的杠杆就会倾斜。把心思用在钻研和学习、提升综合素养上面,这类人才真正适合不同行业的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动力量。有着专业天赋的人应当被重用,同时对人才选拔机制进行反思。党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倡导的关于自由全面发展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认为:劳动和正义是人类社会创造财富的手段,资本主义社会制度是剥削制度、非正义的制度,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正义应当是人类社会的理想之一,在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之上消灭一切非正义的社会现象,追求全人类的彻底解放。人类对正义的追寻过程就是人类社会由落后到发达,由不合理到合理的无限发展过程。

当前随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深水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促进公平正义,促进人民福祉,习总书记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总书记朴实的话语道出人民的真切心声,指导我们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的愿望。

(二)解決问题需要靠制度的完善并在各个环节严格执行,不能放大个人的权力,应当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牢笼里。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引领我们实现全社会公平正义的前景,正如马克思所说:“公平正义是不断发展的、渐进性和曲折性的过程。”每个公民都要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三)我国政府采取的积极对策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我国政府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思想是要求国家在这条曲折道路上采取积极措施逐步解决这些问题,如反腐力度空前,为官者一切从简、平反冤假错案、严惩考试作弊、严肃考风考纪等现象,全面贯彻“三严三实、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四风、四个全面、五位一体、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等内容,让我们感受到公平正义正在社会中亮出鲜明的旗帜。在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我们坚信公平正义,善于行使自己的合法权利,为社会拓展净土。

(四)每个公民肩负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责。爱因斯坦有句名言说得很好:“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了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了什么。”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再平凡的人心中都有理想,这种理想应该与为社会贡献力量结合起来,哪怕是微弱的力量,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得对学生负责,自己的行为举止得称得上一位好老师;作为一名医生,我们得对病人负责,自己的医术医德得称得上是一位好医生。作为一名军人,我们得对人民的安危负责,自己的处事作风得称得上是一名好军人。尤其是我们的领导干部,他们获得人民的尊敬与信任,更应该将忠诚与担当贡献给人民。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刻印在我们心中,成为衡量道德尺度、工作业绩的重要标准。我们要坚定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努力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重要精神、认真贯彻“两学一做”着力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下足功夫。

四、结语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社会的公平正义主要表现为“社会各方面利益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妥善处理”,这与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的理论内涵是相得益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不同时代的始终,各个阶段的领导人都将其作为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习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中一点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中国社会体制正是马克思公平正义思想的实践成果。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改革道路指明前进方向,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动摇。当代中国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平正义观主要包括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对于公平正义的呼唤,不仅要从理论角度探析,还要继续从实践角度去捍卫。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48.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0.

[3][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582.

猜你喜欢

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哲学的“形式指引”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广元有条马克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