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2017-04-20张文霞

文教资料 2017年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

张文霞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摘 要: 古代漢语是新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内容丰富且复杂,多数地方性院校课程设置时给予的课时数较少,因此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重视文字、词汇、古代文化常识及文选知识,淡化语法、修辞、常用工具书等内容,舍弃音韵学、古书注解及诗词格律,保证教学效果。

关键词: 古代汉语课程 新闻学专业 教学内容

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际高教界逐渐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那就是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诸多高校近年来纷纷在教育教学改革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强化。因为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社会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更是社会发展的趋向。在这种培养模式下,某些传统的、实践性不强的课程面临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其中,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面临的挑战最严峻。

以笔者所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的新闻学专业为例,在课程设置上古代汉语属于专业基础课,但是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古代汉语课程经多次缩减后变为现在的51个总课时,据调查,有些地方性院校缩减为32个课时。在51或32个课时内如何完成古代汉语教学,是每一个任课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古代汉语在汉语言文学课程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工具课;由于其以古代书面语为教学内容,在学生接受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因此,无论51还是32个课时在多数教师看来是很不够的。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一项很有价值和意义的改革方案,教师必须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古代汉语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需要及时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科学的古代汉语教学,赋予其一定的新时期使命。要进行科学的古代汉语教学,教学内容改革是最重要的方面。

从目前高校多选用的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1]来看,教材共四册,内容包括文选、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文选涉及先秦两汉及唐宋时代的经典散文和诗歌。通论包括古汉语常用工具书、文字、词汇、语法、修辞、音韵学基本知识、古书注解、古代文化常识、诗词格律等内容。常用词部分列举了古代常用词的常用意义,这部分教学中一般融入文选讲解,不单独占用课时。可见,内容非常丰富,在有限的课时之内,势必无法完成这么多内容的教学。即使一些内容相对简单的古代汉语教材,只是文选选择得少,通论略去诗词格律及常用工具书介绍,不论这样设置是否合适,在如此少的课时之内依然无法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结合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选择,是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从各高校新闻学专业培养方案来看,都谈到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或写作能力,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化修养。依托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在新闻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内容改革方面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及语言文化修养,而要淡化与这一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立足这一原则,笔者认为古代汉语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文字、词汇知识

在通常的古代汉语教学中,文字、词汇部分是重点、难点。因为这两部分知识对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培养至关重要。现代汉语中的文字及词汇有很大一部分源于古代汉语,或者有的古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作为构词语素存在,无论它以哪种形式活跃于现代汉语中,都会直接影响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只有深入了解古代汉语文字、词汇知识,才能提高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提高新闻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

从“文字”部分来看,教学内容涉及“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演变”、“汉字构形原理”、“古书用字现象”,这三部分知识无论哪一部分对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因为我们只有了解这些文字学基本知识,才能准确地运用文字,文字本身隶属于文化,了解本民族使用的文字的来源本身就是继承传统文化的一项内容。

现代汉字中有许多形似字,使用时会被误用,如果我们具备文字学基本知识,就会避免形似字的误用。如“撅”、“噘”、“蹶”三字,不仅形近,而且音近,使用中经常混淆。如把“噘嘴”写做“撅嘴”,“一蹶不振”写做“一撅不振”。如果我们了解文字学基本知识,明白形旁在形声字中的示义功能及部首的来源,就可以避免这种误用现象。三字中,“撅”形旁是“扌(手)”,“噘”形旁是“口”,“蹶”形旁是“足”,从“手”表示其意义和“手”有关,从“口”表示其意义和“嘴巴”有关,从“足”表示其意义和“人脚”有关,因此,“噘嘴”应当用从口的“噘”,“撅断”是用手折断,当用“撅”,“一蹶不振”中的“蹶”表“摔倒”义,与“‘人脚有关”,故用“蹶”。三字中尤其是“噘嘴”的“噘”常被写做“撅”,即使是《现代汉语词典》也出现了误用,直至第六版才进行了更正[2]708。

有些源于古代汉语的成语,由于时代远隔,加之古代文字使用复杂,容易写错字。如“流言蜚语”,有时被误写做“流言非语”。其实“流言蜚语”本作“流言飞语”,“流言”与“飞语”同义连用,指风传的话,没有根据的话。“蜚”与“飞”古音同属非母微部,故可通用,因而又作“流言蜚语”。“流言”出自《礼记·儒行》:“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久不相见,闻流言不信。”[3]1588“蜚语”出自《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议定不死矣,乃有蜚语为恶言闻上,故以十二月晦论弃市渭城。”[4]775后“流言”、“蜚语”凝固为成语,且习用通假字“蜚”。但文献中从不写做“流言非语”。如果我们能了解古代常见的通假现象,在现代汉语词语的书写中就可以避免类似的错误。

从“词汇”部分看,教学内容涉及“古今词汇的继承和发展”、“古汉语词汇的构成状况”、“古汉语词义”、“同义词”,以及文选教学中涉及的“常用词”,可见,这些知识对我们了解古汉语词义及古今词义的变化等有很重要的帮助,因此教学中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才能更准确地进行语言表达。

古代一些词语流传到现代汉语,但由于古今词义有别,大家对这一词的意义不了解,也容易誤用。如“不刊之论”,经常被误做“不能刊登的言论”。这种误解主要是不了解“刊”古今词义的区别,不明白“不刊之论”源自古代汉语。事实上,“刊”形旁为刀,在纸发明前,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如有错误就削去,故形旁用“刀”,意为“削除”。因此“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语本汉扬雄《答刘歆书》:“是悬诸日月不刊之书也。”[5]100后凝固为成语“不刊之论”。而今之“刊”用做“刊登”、“刊用”等义,所以被人误解。

再如“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读音及语形均相近,使用的时候极易混淆。主要原因“孚”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不高,人们不了解其意义,所以与“不负众望”混用。其实“孚”是“俘”的初文。在比较原始的时代,战胜者往往把对方的成年男子都杀死,只俘虏妇女和孩子,所以“孚”的字形上为“手”,下为“子”,表示用手抓住一个孩子。后因氏族社会战争中本是以抓获俘虏作为战功的凭信,故引申有“信用”、“信服”等义。《说文》:“孚,信也。”[6]63即此义。“不孚众望”中“孚”指“信服”,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未符合大家的期望。“不负众望”中的“负”用今义“辜负”,意思是不辜负大家的期望。二语意义刚好相反。

通过以上数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中无论是文字还是词汇部分的知识对于我们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及表达能力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古代汉语教学体系中这两部分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在教学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其中的精髓。

二、重视古代文化常识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这些民族文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根基,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阶段,民族文化都不应丢弃。因此,新闻学专业学生有义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拓宽知识视野。同时,更重要的是,即使从其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考虑,掌握和了解民族文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毋庸置疑,现代社会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非常高,如果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掌握新闻学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那么在工作中必定会捉襟见肘,因此还需具备其他相关领域的基本知识,才能在各种场合应付自如。其中古代文化常识是必备的基本知识。这一部分知识在古代汉语“通论”部分有专章讲解。内容涉及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宫室、车马、饮食、衣饰、什物等,非常全面,都是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新闻学专业教学中应该重视。

三、重视文选篇目的阅读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古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于大量阅读古代文献。即使对于新闻学专业而言,这一点也不应忽视。因为它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修养的重要环节,而且从实践角度考虑新闻专业人才有可能要阅读一些有一定文言色彩的文章,因而必须具有一定的古文阅读能力。

再者,古代汉语中“文选”与“通论”是两大重要内容,教学中不能顾此失彼,而且,通论里文字、词汇及语法知识不应只停留在理论教学,必须依靠一定的语言实践,让学生通过语言实践体会古代汉语的语言现象,这样学生才能理论联系实践,才能深入透彻地理解理论知识,进而增强古代汉语语感。

另外,“文选”部分由一篇篇优美的历史文献构成,精读这些历史名篇,本身就是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其中涉及的古人的文化心理、生活情趣、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对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这段话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因此通过对《论语》这则语录的教学,可以让学生理解“诚信”这一价值观的重要性。而《战国策·赵威后问齐使》、《左传·子产不毁乡校》两篇则体现了当政者的民本思想,《孟子·所谓故国者》、《左传·祁奚荐贤》则可以反映一些有识之士的用人原则;《左传·楚归晋知罃》、《左传·齐晋鞌之战》中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这些在当今社会依然应当承继的良好价值因素。通过大量古文阅读,了解与继承古人文化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毫无疑问对文化素质的提高与培养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考虑,都应当重视文选教学,在有限的课时内给予一定的教学时数,教给学生如何阅读文选。

以上谈到在教学中应当重视的内容,相应地,适当淡化甚至舍弃一部分与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关系不大的内容,保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古代汉语教学任务。

四、淡化“语法”、“修辞”及“常用工具书”内容

古代汉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古文阅读能力。我们阅读古文,遇到的最大障碍是词汇。如果能理解一个词在句中的意义,那么这段古文的意思自然明了。这是因为在语言三大要素“语音”、“词汇”、“语法”中,“词汇”的变化最快,“语音”次之,“语法”在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从古到今变化不大。“修辞”是运用特定表达形式提高语言能力的表达作用,一般情况下不会影响我们理解文意。因此,这两部分在教学中可以淡化,但不能放弃。相关知识可以贯穿文选讲解。从“语法”内容考虑,只涉及“判断句”、“双宾句”、“被动句”这些特殊句式,“宾语前置”、“谓语前置”等特殊语序及“词类活用现象”、“虚词”,这些内容都是在具体语言表达中体现的,因此,在文选讲授中进行分析解释,一是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二是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在今后学习中遇到这种现象可以分析理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从“修辞”内容考虑,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修辞格大多相同,只有少数是独有的,同样在文选中遇到时分析解释即可,不必在通论里另外介绍。

“常用工具书”对学生工作和学习有很大的帮助。掌握和了解一些工具书的性质和功用,在需要时利用他们,使我们顺利完成工作和学习任务,所以,这一部分内容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也不应放弃,但是该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工具书的功用,在需要时选择合适的工具书查阅相关内容,至于工具书的编排体例、查检方法等,在使用时自然可以了解。因此,教学时可以给以少量的课时简单为学生介绍各部工具书的内容和功用。

五、舍弃“音韵学”、“古书注解”及“诗词格律”内容

事实上这三部分依然是古代汉语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在极少的课时内完成这么多教学内容的教授很难,而且会影响其他内容的教学。从这三部分教学内容上看,“音韵学”以古音为研究对象,主要讲解语音在各时期的历史演变;“古书注解”讲解古人注释的体例、方法、术语及古注的发展概况;“诗词格律”介绍近体诗和词的格律即创作要求,因此根据新闻学专业学生人才培养目标及古代汉语教学目标,这些内容显然对新闻学专业学生来说作用相对较小,所以在有限的课时内可以选择不涉及,以保证其他内容的教学效果。

古代汉语是一门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重要课程,以传授古代语言知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具有很强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对学生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作用。以上谈到的教学内容改革是在有限课时数之下尽可能做出的教学优化和整合,教师除去在有效的课时内从事教学活动之外,更应注意引导学生从事自主性学习,包括因课时有限无法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部分,以更有效地进行古代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708.

[3]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88.

[4]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94:775.

[5]洪诚选注.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100.

[6]许慎.说文解字[Z].北京:中华书局,1963:63.

基金项目:本文属2014年度长治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Y201401)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谈音乐教学内容的有效利用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的本体性教学内容及启示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线性代数课程学—研—用教学内容及模式探索
精心设计教案 重构教学内容
《内经》诊法教学内容简析及与中医诊断学的衔接
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