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话轮转换理论框架概述

2017-04-20罗智丹

文教资料 2017年2期
关键词:理论框架英语教学

罗智丹

(黑龙江大学 西语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摘 要: 会话的过程叫作话轮转换,在动态交际过程中,交际者不断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他们不断进行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角色转换。美国会话分析学派的学者将这种话语角色的转换称为话轮转换(turn-taking)。话轮转换理论由美国语言学家Sacks于1974年提出,经过了4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的学者对该理论进行不断完善,并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汉语语料的研究当中。

关键词: 话轮转换 理论框架 英语教学 会话分析

引言

话轮转换是会话最显著的特征之一。Sacks等人对谈话话语做了长期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话轮转换理论 ( turn-taking model)。Sacks,Schegloff和Jefferson发表了一篇名为“A simplest 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 的论文,为会话分析奠定了基础。文章中提出了用来描述在会话中说话者怎样进行话轮转换的模型,即话轮转换理论。话轮转换理论认为会话的特征就是话轮转换:会话中一个说话者A说话、停止;另一个说话者B说话、再停止。因此在一个会话中,理想的会话条件是在两个交谈者之间互相转换,在会话者之间会有一连串A-B-A-B-A-B的分布。话轮转换的作用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日常交谈中的“死机”现象,以确保对话的顺利进行。为了达到這一目的,说话人和听话人必须互相协调,尽可能准确地定位对话中的过渡关联位置(TRP),也就是交谈者身份改变的位置。

一、话轮成分

Sacks所提出的话轮转换理论(turn-taking theory)包括话轮构造部分(turn-constructional component)和话轮分配部分(turn-allocation component)。

首先,话轮构造部分是指每个话轮都由话轮构造的单位组成。用这种方法,Sacks和他的同事把一个话轮定义为一种组合式结构。他们认为,说话者可以用不同种类的组合式结构来构造一个话轮。话轮可以由任何一个音节(如:嗯、啊、呃等)、单词、短语或短句构成(Sacks,Schegloff & Jefferson,1974)。在这里,“一个音节”的意思是一种反向回答。反向回答是指“听话人用言语或表情信号来向说话人表明他们听懂的说话人所表达的事情”(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re Teaching&Applied Linguistics,1985,p.172)。反向回答有两种:言语的和非言语的。前者包括音节、单词、短语和习语。非言语反向回答指的是身体语言,如面部表情、手势、点头、注视等。当说话者在说话时,听话者不只是被动地听,还要提供言语或非言语的反应,且无疑接续上一个话轮。反向回答通常显示了听话者想继续谈话的意图,对于一个流畅的交谈具有重要意义。

话轮成分并不总是构造完善的句子。一个话轮构造单元有时在语法上是错误的。然而,无论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话轮构造单元,它都会显现出一个完结点。也就是说,这种单元都会有一个关键点,在这个点上说话者进行转换,即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al relevance place)。Yule定义 TRP为“任何话轮可能转换的地方叫作过渡关联位置或者TRP”(Yule,2000:72)。因此,话轮的这种投射性使会话的参加者知道构造单元是什么,并且在哪一点上可以完成。缺乏投射性的单元类型是没有什么作用的(Sacks et al,1974)。说话者一旦转换了话轮,就有权利控制说话时间来完成这个单元。当单元结束之时,谈话就到了话轮转换关联位置。

话轮转换系统的另一个成分就是话轮分配部分。在会话中有大量的话轮分配技巧可以应用,它们可以被划分为两个范畴:(1)一种是由说话者指定下一个说话;(2)话轮由接替者自己选定。

二、话轮转换规则

除了话轮的两个成分外,Sacks和他的同事同时划分了一系列规则来管理话轮分配,具体如下:

规则1:对于任何话轮来说,在第一个话轮构造单元的转换关联位置都有如下特点:

(a)如果当前话轮带有指定下一个说话人的机制,那么被选定的一方就有权利进行话轮转换,继续谈话,而其他人并没有这个权利,并且转换就是在那里发生的。

(b)如果当前话轮没有指定下一个说话人,那么下一个话轮的发起者就可以自行选择,话轮转换就是在那里发生的。

(c)如果当前话轮没有指定下一个说话人,如果下一个说话者没有进行自行选择,那么当前说话者可以继续话轮。

规则2:如果在第一个话轮构造单元的第一个转换关联位置,没有发生1(a)或1(b)的情况,并且出现了1(c)的情况,当前说话者继续谈话,那么从a到c的一系列规则继续适用于下一个转换关联位置,以此类推,在之后的每个转换管理位置都适用,知道说话者发生转换。

这些规则并不是在会话的自然状态下做出的描述,而是具有可观察的规律性,但是它可以对任意人数、任意关系、任意语境或话题下的谈话做出解释。

Psathas认为,这些规则是根据话轮分配的自发规律制定的,也就是说,同一个说话者相比下一个说话者对下一个话轮具有优先选择权。在这种意义上,从1(a)到1(c)的顺序同样表明了每个规则出现的频率。在大多数情况下,当前说话者选择下一个说话者,使会话呈现A-B-A-B-A-B的形式进行。有时,由于说话者自行选择或者第一个发起者的说话权利会导致同一时间有很多说话者,即话轮重叠。如果在第一个说话者完成讲话之后,没有人自行选择接续话轮,那么当前说话者可以继续或指定下一个说话者,可以使话轮空白出现的频率最小化。

作为一个规则系统,话轮转换系统可以解释会话中所有互动的源头,并且独立于各种社会语境中(Jefferson,Sacks & Schegloff,1974)。会话中的话轮转换过程分析可以研究各种话语体系,如:会议、法庭审判、临床谈话、采访、电视脱口秀等。因此,以往研究者针对以上会话场景做了大量研究。

除了在会话分析中的各種解释力以外,Sacks等人提出的话轮转换规则系统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在这个规则体系里面,所有的会话参与者和话轮都被赋予同样的话语地位,而忽略了会话者之间的权力关系。类似于访谈、辩论、课堂互动之类的话语交替系统就有不同的话语轮换体系,因为在这一类会话当中,对于说话者、说话时间及说话顺序都有较为严格的限制,从而平衡话语权的分布。所以,在会话分析中,应该更多关注说话者怎样做出更适合话轮转换规则的话语轮换。

三、话轮转换理论的应用

1.话轮转换理论在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作为外语学习者,话轮转换能力是会话交际中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传统的语法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对外语实用人才的需要。现在的外语课堂更多的是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因为会话能力所要求的并不只是说话者要理解另一方所表达的言外之意或表达出完整的、语法正确的句子,还要求会话者掌握话轮转换的规则和机制。这种规则和机制就是要懂得如何开始和结束谈话,并使自己的谈话不被打断,如何找到话轮的转换关联位置,如何使用非言语手段辅助交谈等。

话轮转换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能,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用话轮转换技能具有非常大的难度。Ward-haugh认为,要成功地进行话轮转换需要三种策略:发起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发起话轮是指说话者进入话轮或接受发话者的指定承接话轮的方法,同时包括运用语气助词如“hmm,Yeah”等,或者超音段因素如上升语调等方式表示有发话的要求,以及非言语手段如面部表情、手势语等表达转换话轮的愿望。运用言语方式发起话轮主要是通过回答问题或说出相邻话对的应答话接受发话者施予的话轮,或者与发话者一起说出句子的结尾部分或给发话者的话段加上一个结尾;保持话轮是指发话者通过特定语调或运用“Then”,“that is to say”等顺承性的词语向受话者表示还有更多的话要说;放弃话轮则是指使他人进入话轮的手段。

2.话轮转换理论在会话分析中的应用

Sacks等人在对日常会话语料进行分析时,为了解释会话是怎样进行的,提出会话是一个有序轮换的过程:在两人或多于两人的会话中,同一时间只有一个人讲话;虽然说话者一次说话的长度和开始与结束的时间不确定,但是在交谈中很少有话语重叠和沉默等违反话轮转换规则的现象出现;一方面,话轮转换没有可以预先确定的转换方式,另一方面,话轮分配是有技巧的,即话轮分配规则(the rule of turn-allocation)。首先,他们认为话轮转换一般发生在转换关联位置(Transition Relevance Place,缩写为TRP),也就是一个话轮构成单位(turn constructional unit)中说话者可以发生话轮转换的位置,如:句子的结尾处。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正确判断转换关联位置,可以使话轮转换得以顺利进行,以便于下一个说话者准确接续话轮,在恰当的时候开口说话,尽量避免或减少话语重叠和沉默。另外,对转换关联位置的判断,需要寻找放弃话轮信号。Duncan提出,判断放弃话轮的线索可从三个方面着手,即语法、副语言和体势方面。Orestr?魻m也从句法、语义、超音质、响度及沉默性停顿五个方面提出了话轮放弃信号。

近年来,话轮转换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各种会话及文本分析中,较为常见的有教师话语分析、电视节目话语分析、美剧对话分析、法庭话语分析等。其中对教师话语及法庭话语的分析更是具有实际而深远的意义,同时对促进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发挥推动作用。

结语

话轮转换理论自提出以来,受到国内外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本文从话轮转换理论的提出、演变、内容及应用等方面总结了话轮转换的理论框架。同时发现了该理论目前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立足于更多样化的文本及会话中。在研究方法方面,应该更加注重跨学科(如:神经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的研究,并且要更多地进行实证性研究,掌握第一手语料,具有更实际的意义。

参考文献:

[1]Orestr?魻m,B.Turn-taking in English Conversation[M].Lund:Gleerup,1983.

[2]Richards, J.C. The Language Teaching Matrix [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Sacks,H.Schegloff,E.A.& Jefferson,G. A SimplestSystematics for the Organization of Turn-taking for Conversation[J].Language,1974,50(4):696-735.

[4]李悦娥,范宏雅.话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刘虹.会话结构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016年黑龙江大学校级研究生创新科研项目

项目编号:YJSCX2016-034HLJU

猜你喜欢

理论框架英语教学
合作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初、高中英语教学衔接漫谈
Long的互动假说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中EGP+ESP模式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