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境教学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中的运用
2017-04-20朱海波
朱海波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广州 510800)
意境教学在技工院校德育课堂中的运用
朱海波
(广东省岭南工商第一高级技工学校,广州 510800)
德育课是技工院校各个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要提高学生思想品德,德育课程的教学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政治倾向、思想信仰、思维观念以及道德情感具有显著性的影响。但是,从目前技工院校的德育课程开展情况来看,依然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思想较为陈旧,教师的德育素养薄弱。针对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改变教师观念,探索新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才能够提升德育课堂的教学质量。本文基于意境教学在德育课中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意境;技工院校;德育课堂
0 引言
作为一名德育教师,常常感受到技工院校的学生在德育课上提不起兴趣,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要么打瞌睡,要么讲话、看小说、玩手机……给德育课教学的组织带来很大的压力,教学质量大幅下降,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不高,课堂教学中师生缺乏互动。究其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教师教学方单一,教学手段落后。因此,如何提高德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是本文重点讨论的内容。
1 意境教学的内涵
意境教学,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创造一定的“意境”或者“境界”,在探讨意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意境?在我国古代文人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就对意境进行了描述,认为意境代表的是情景交融。而唐代诗人刘禹锡则认为“境生于象外”,时间和空间上的交融则称作为“境”。
笔者认为意境是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的融合,是人的感情和客观的环境相互融合的产物。当然,“意境教学”的概念相对模糊,如何将意境教学融合到实际的课堂中是教师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意”作为我们情感的主观范畴,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而“境”是属于客观范畴,往往指的是上课的对象。在技工院校的德育课堂上,需要将主观和客观对象辩证统一起来,教师不再是单独的上课,学生也不再是单独的听讲,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融会贯通,从而最大程度提高教学质量。
2 教师在教学中意境的创设
2.1 做有趣的导入
在德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实现意境的创造?笔者认为首先要重视课前的导入,我们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门课程是否能够吸引学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前导入是否能够吸引学生,教师在引入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想办法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欲望。众所周知,技工院校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薄弱,对理论课学习兴趣不浓。课堂如果从开始就沉闷、机械、缺乏生机,那么学生的心智与情感火花难以激发,甚至会产生厌学的情绪。
采用有趣的导入,是为了使学生能够快速的进入角色,从而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能够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跟随课堂的节奏进行。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情感需求”,需要触动学生的心灵,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钻研教材,理解课本中各个框架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新课改德育课堂中,以《道德法律与经济常识》(第二版)中第二节课的第三节为例,在学习“婚姻家庭关系的道德”时,可以采用我国古代著名小说《红楼梦》中部分人物关系简图为导入。如下图:
通过上述导入,引出问题,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往往能够让沉闷的课堂立即活跃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德育课的吸引力。当然,在教学实践中,从导入的原则上看,不管采用何种方式导入,都要有针对性,能够突出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教师的“情”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景”融入课堂,从而实现主观与客体的融合。
2.2 融入教学情感
有了“景”的进入,最重要的是需要投入感情。如何实现情景交融,实现主客体之间的沟通?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最大程度的融入自己的情感,从而调动客体参与。比如,在授课阶段,教师需要注重语言的风趣性,把握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关注学生的眼神,学生的动作,做到教学情感上的交流,这样才能够同学生擦出互动的火花。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在课堂上饱含激情的上课,能够让学生有持久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
教学语言是教学情感的最直接体现,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信,避免课堂陷入沉闷、无趣的境地。当有的同学回答问题很小声时,我会对全班同学说:“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吧,这位同学把自信藏在心里了。”很多时候,这些语言不仅鼓励了回答问题的同学,全班同学也会积极响应,并参与进来,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需要融入教学情感,采用合理的方式渲染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教学主体和客体充分互动。
2.3 意境创设要贴近生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说:“教育的目的是为了生活。”采用生活教育,这样的教育才有意义。为了让学生对德育课内容产生共鸣,教学的内容必须源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观点结合生活实际,可以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以及社会生活。比如,在学习《德育》(第二版 第二册)中“商品的定价”时,先提醒学生,市场上不同时间不同商品价格是变动的,即使是同一商品在不同时间,价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使学生对商品价格和价值有初步的了解,通过图示展示它们的关系,如图:
结合图示,可以引出问题:为什么商品的价格不可能永远维持在一个水平,也不可能永远上涨或永远下跌?究其原因是商品本身的价值在起作用,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贴近生活的课堂教学情境设计,学生可以找到生活和学习的关联点,转变学习观念,应用于实际,融情入境,通过对知识的学习,加深对生活的感悟。
2.4 制造隐忍深思的结尾
人们常说,开头难,结尾更难,很多观点和概念在讲述的过程中较为容易,但是如何进行总结却很难。在德育课堂上,教师应尽量让学生带着美感下课,带着继续探索的心理下课,使学生感到“意犹未尽”。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继续思考,将感情和经验传授给学生,将新的知识传递给学生,随后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教师的认可度。
结尾的方法多种多样,可用讨论结尾法、设问质疑法、教师概括法、学生自解法、归纳总结法、悬念式结尾法、引经据典式、谈话式结束、首尾呼应法、播放音乐法等等。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在学习《德育》(第二版 第一册)2014年修订版第五课第二节实现人生价值“在同心共筑中国梦中实现人生价值”结束时,播放《中国梦》这首歌:“……这就是你的梦,这就是我的梦 ,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梦……”。随着美妙的歌声,引发学生产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祖国伟大复兴的情感共鸣。这样的教学结尾,营造了特定的情境,愉悦了学生的心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3 结语
创设教学意境,把教学内容放在意境下进行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使学生能够融入到课堂意境中,教师和学生能够在课堂上产生情感共鸣,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同时,通过“意境教学”,教师也能够获得成就感,感受到工作的快乐。
[1]杨秀平,王建平.教育的原点:生活——一种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J].宁夏社会科学,2010.
[2]张杨.融意境于中职政治课教学之中[J].中学教学参考,2009.
[3]方俪滔.关于技工院校德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
(编辑 文新梅)
Application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aching in Moral Education Class of Technical Schools
ZHU Haibo
(Lingnan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Technician College of Guangdong, Guangzhou 510800, China)
Moral education is a basic course for students of technical schools. To improve students’ morality, moral education course teaching has a dominant influence on cultivating students’ correct political orientation, faith, ideology and moral emotion. However,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in technical schools, many problems still exist, such as less attention by schools, old-fashioned teaching ideas and worse quality of teachers, and so on. The author thinks that only by exploring new teaching methods and changing teachers’ concept, can moral education teaching quality be improved. This article makes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based on the use of artistic conception teaching in the moral education class.
artistic conception; technical school; moral education class
2016-12-20
朱海波(1980-)。法学学士,政治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技工教育教学管理,德育教学。
G410
B
1672-0601(2017)02-004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