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四个相结合

2017-04-20徐开新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6期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

徐开新

摘要:地方院校经管类专业学生尽管对《宏观经济学》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抽象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而导致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因而,如何让《宏观经济学》抽象的理论生动起来是课程建设所面临的核心课题。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这一核心,在课程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紧紧抓住教材与经济新闻报刊、教师课堂讲授与名家讲座视频、理论与常识、考试的难度与考试的透明度等四个方面的相结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教学生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1674-9324(2017)16-0127-02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宏观经济学》是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在经济学教学中具有核心和基础地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的一般运行机制,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熟悉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懂得基本的宏观经济政策,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作为一所地方院校的经管类专业学生尽管对《宏观经济学》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因为《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抽象性和学生本身的理论水平,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而导致对该课程学习积极性的下降。因而,如何让《宏观经济学》抽象的理论生动起来是课程建设所面临的核心课题。在上海海洋大学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的支持下,多年来我们《宏观经济学》教学团队围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这一核心,从教学资源的利用、考核方式的改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提高等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的探索过程中,我们着重抓了以下四个方面的相结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教材与经济新闻报刊相结合

1.教材的选用。经过我们认真的甄选,采用了更合适地方本科院校学生实际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院长哈伯德等编写的《经济学》(宏观)(全新第三版,原版书为2010年出版)。该教材紧紧把握时代脉搏,立足于现实的商业世界和经济政策,理论与现实结合紧密,案例多选自财经新闻,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报刊掌握理论,带领学生进入真实的商业世界,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和理解力。教材编写体例丰富新颖,包括开篇案例、生活中的经济学、解决问题、案例透视等特色内容;配套完善,教材本身有复习思考题和丰富的应用题及答案,同时还配有英语原版影印版教材和翻译出版的《学习指南》与《习题集》。

2.引导学生通过平时多阅读经济类新闻报刊关注中国现实经济。我们在课堂上强调,经济管理类毕业生的富有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对于宏观经济运行和政策的敏感性和分析理解能力,而对于这种敏感性和分析能力的塑造,平时对中国经济新闻报刊的阅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财经日报》、《经济观察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财经、FT中文网等都是很有专业水准的经济新闻报刊。能够读懂这些专业报刊是检验宏观经济学是否学好的重要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注重利用新闻报道的生动性来提高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如在讲授完货币政策这一章后,我们就带着学生通篇学习了2013年5月6日《人民日报》刊发的《M2居世界第一,我们的钱会毛吗》长篇新闻报道蕴含的宏观经济理论。教材与经济新闻报刊相结合实质上就是理论与中国经济现实的相结合,两者相互参照,一方面有利于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把理论“学活”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学生对中国经济的现实关怀,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学习宏观经济理论的有用。

二、教师课堂讲授与名家讲座视频相结合

一直只是听教师课堂讲授,对学生来说是单调的。为此,同时也为了拓展和丰富学生的视野,我们在讲授完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章节后,在课堂上播放10学时左右的凤凰卫视的大型节目《世纪大讲堂》,如“通货膨胀的风险与对策(黄益平)”、“市场的逻辑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张维迎)”、“十字路口的中国经济(陆铭)”、“中国资本市场二十年(吴晓求)”、“全球创业板市场启示与教训(黄明)”、“国际货币体系与中国经济(赵晓)”、“后危机时代中国的机遇与挑战(胡祖六)”、“中国民富之途(王一江)”、“美欧债权危机与全球经济态势(沈建光)”、“美国金融监管改革观察与启示(黄明)”等名家讲座视频,并要求学生写出讲座的主要内容作为作业提交。

三、理论与“常识”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或批改试卷过程中,很多学生经常犯一类错误,即仅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来回答问题。如在回答“扩张性货币政策是如何增加总需求的?”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经常这样回答:货币供给增加,老百姓钱就多了,就增加消费;企业钱多了,就增加投资,所以总需求增加了。学生之所以经常犯这样类似的“常识错误”(我们在课堂中笑称这类同学为宏观经济学中的“常识学派”),是因为宏观经济理论较为抽象,人们的思维习惯是从具体到抽象,即通过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去把握抽象的理论。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我们就根据学生的这种思维习惯,经常从分析与理论有关的“常识”入手,分析“常识”的错误之处,在对比中指出理论对“常识”的超越。在刚才的这个问题中,我们就指出作为“常识”的“钱”和作为经济学概念的“货币”、“资产”(财富)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进一步从理论上回答货币政策影响总需求的机制。

再如讲到汇率如何决定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先抛出“很多国家的货币如美元、欧元、英镑比人民币值钱是因为这些国家比中国发达吗?”与“如果是这样,那么日本比中国发达,那为什么日元没人民币值钱呢?”这一常识矛盾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汇率决定的历史因素(布雷顿森林体系)、短期和长期影响因素(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理论问题。

四、考试的难度与考试的透明度相结合

学生最为关心的还是考试。一方面,我们保持一定的考试难度以此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保证一定的教学水准。多年来坚持不给学生考前划所谓的“重点”或“范围”,除命题教师外,在考前其他任课教师都不知道考卷。另一方面,为了让学生“心里对考试有点底”,我们也保证考试信息的一定透明度,主要的做法是:一是事先告知题型及分值比例,并公开之前考过的一份试卷及其参考答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有逻辑有层次地回答主观题);二是公开历年该门课程的成绩情况(平均分、不及格率、、各分段成绩占比等);三是保证布置的作业(每章课后应用题,共130题左右)占期末试卷的30%左右,从而促使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将课程学习的时间精力从期末转向平时。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相结合的常抓不懈,《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有了较明显的提高。学生宏观经济学考试成绩稳中有升,尽管我们这几年来坚持不给学生划所谓的“范围”或“重点”,坚持考试难度不降低,但由于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兴趣的提升以及学习态度上的重视,这几年来宏观经济学考试成绩总体上稳中有升,不及格率有所下降。根据《2014年上海海洋大学经管学院本科毕业生教育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毕业生对“大学期间,收获最大的一门课程”这一问题的回答显示,《宏观经济学》在102门课程中位列第二,仅次于《会计学基础》。这从一个侧面也肯定了我们多年课程建设的成果。

猜你喜欢

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
宏观经济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
MBA宏观经济学[HT19.H]教学理念的多维视角探讨